不參與電磁力的物質
目前可觀測到的物質產生的引力確實不足以維持銀河系的形態。那這具體是咋回事呢?
這我們要從上世紀30年代說起,當時就有天文學家發現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在觀測星系團邊上的恆星系時,發現這些恆星系都跑得特別快,快到什麼程度呢?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可以通過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來計算這個速度,而實際觀測的速度要遠遠大於理論計算的速度。
就拿我們銀河系來說,太陽系如果通過理論計算應該是160km/s,而實際觀測到的速度達到了220km/s。
如果你手邊有個帶線的耳機,你可以試一下,把耳機甩起來繞圓周運動,如果甩得越快,這個耳機就越有要飛出去的趨勢,你就需要有更大的力氣抓住。同樣的道理,銀河系要抓住太陽系,其實也需要足夠的質量,這樣才有足夠的引力。但事實上,所需要的引力要大於銀河系所能夠提供的質量,這意味是不是存在什麼人類無法觀測到物質存在。而且這個物質只提供引力,由於我們觀測是通過電磁波,因此這個物質是不參與電磁力的。
於是,科學家就開始尋思這到底是什麼到底,具體來說,有這麼幾種可能。
第一種就是黑洞,光子都跑不出去黑洞,因此肯定不可能用電磁波的方式來觀測,而且黑洞確實引力巨大。
第二種是已經冷卻躺屍的中子星和白矮星,這些星體是不會發生核聚變的,只要原來的熱量消耗完就徹底涼了,超遠距離是肯定看不見的。
第三種就是中微子,因為中微子質量極其小但畢竟還是有質量的,而且中微子穿透力超級強,我們要捕捉到中微子的難度極其大,因此只要中微子的量足夠多,那是有那麼一絲絲理論上的可能。試想一下,每秒鐘穿透一個人身體的中微子要達到1000萬億個,但我們毫無察覺,這就能知道它的穿透力有多強,多難觀測到了。
暗物質:星系的粘合劑
為了搞清楚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可是進行計算,這個計算主要是針對於「質量」,看看額外的引力需要多少質量的物質來提供。不算不知道,一算真的是嚇一跳。這個物質是我們可觀測到物質的5倍。
如果是黑洞的話,那豈不是到處都是黑洞,那地球才造就被黑洞吃乾淨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是中子星,白矮星,中微子,那宇宙應該是是擠滿了這些東西,我們不可能看不到。所以也都被排除掉了。
於是,沒辦法了。科學家只能假設存在一種物質叫做:暗物質。不過,暗物質是什麼,我們是真不知道。說實在的它就是一個科學家用紙筆加觀測推演出來的。但是它的存在是可以被證明的。如果沒有它,各種星系就會分崩離析,所以它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星系粘合劑,這也是一個間接證據。
除此之外,現代天文學還有幾種辦法來觀測它,首先就是引力透鏡。下圖就是科學家通過哈勃望遠鏡觀測星系團CL0024+17,發現存在一個暗物質圈,也就是途中藍色的部分。
除了引力透鏡,還有宇宙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方法和理論。其中,我們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可以獲知,宇宙誕生之後38萬年的時候,也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剛剛被釋放出來。當時的全宇宙溫度和物質密度非常的均勻,全宇宙各處幾乎沒啥差別。
但後來是什麼把物質聚合起來的呢?要知道我們可以觀測到的物質都會釋放電磁輻射(只要是高於絕對零度的物質都會),不僅會釋放,同時還能接收熱輻射。我們可以把宇宙現象成一杯熱水,如果我們把冷水倒進去,結果會咋樣?溫度會隨著時間,最後分布均勻,不會一處冷,一處熱。這其實就是一個熱平衡的過程。
所以,事實上,如果按照宇宙誕生38萬年的節奏發展,宇宙中應該一直均勻地分布著各種物質,而不可能出現現在這樣的星系或者恆星系的。而暗物質正好是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的。因此,是它們把可觀測的物質進行聚合的,我們現在宇宙中,可觀測到的一切的星系,恆星,甚至是黑洞,都是受到暗物質的影響才形成。
而且,暗物質應該就像中微子一樣,廣泛存在於宇宙空間當中,甚至這個時候正在穿過你的身體,因為它不參與電磁力,所以你壓根感知不到。我們甚至可以說,整個地球都是被暗物質包圍著,但我們就是看不到它。
不過,事實可能要比我們現象中的複雜,2018年和2019年,就分別有天文學家發現有兩個星系是不存在暗物質的。
對於暗物質的研究其實是未來科學發展的重點,各國都設立了研究暗物質的觀測項目,我們國家有「悟空」探測器,對於它的了解,將很有可能打開一番新的天地。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暗物質是假設出來的物質,是它提供了額外的引力,使得星系可以聚合。而且它很有可能是宇宙誕生的38萬年後,把物質聚集起來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