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計算引力不足以維持銀河系目前形態,那是什麼力量在維持?

2020-12-14 鍾銘聊科學

不參與電磁力的物質

目前可觀測到的物質產生的引力確實不足以維持銀河系的形態。那這具體是咋回事呢?

這我們要從上世紀30年代說起,當時就有天文學家發現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在觀測星系團邊上的恆星系時,發現這些恆星系都跑得特別快,快到什麼程度呢?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可以通過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來計算這個速度,而實際觀測的速度要遠遠大於理論計算的速度。

就拿我們銀河系來說,太陽系如果通過理論計算應該是160km/s,而實際觀測到的速度達到了220km/s。

如果你手邊有個帶線的耳機,你可以試一下,把耳機甩起來繞圓周運動,如果甩得越快,這個耳機就越有要飛出去的趨勢,你就需要有更大的力氣抓住。同樣的道理,銀河系要抓住太陽系,其實也需要足夠的質量,這樣才有足夠的引力。但事實上,所需要的引力要大於銀河系所能夠提供的質量,這意味是不是存在什麼人類無法觀測到物質存在。而且這個物質只提供引力,由於我們觀測是通過電磁波,因此這個物質是不參與電磁力的。

於是,科學家就開始尋思這到底是什麼到底,具體來說,有這麼幾種可能。

第一種就是黑洞,光子都跑不出去黑洞,因此肯定不可能用電磁波的方式來觀測,而且黑洞確實引力巨大。

第二種是已經冷卻躺屍的中子星和白矮星,這些星體是不會發生核聚變的,只要原來的熱量消耗完就徹底涼了,超遠距離是肯定看不見的。

第三種就是中微子,因為中微子質量極其小但畢竟還是有質量的,而且中微子穿透力超級強,我們要捕捉到中微子的難度極其大,因此只要中微子的量足夠多,那是有那麼一絲絲理論上的可能。試想一下,每秒鐘穿透一個人身體的中微子要達到1000萬億個,但我們毫無察覺,這就能知道它的穿透力有多強,多難觀測到了。

暗物質:星系的粘合劑

為了搞清楚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可是進行計算,這個計算主要是針對於「質量」,看看額外的引力需要多少質量的物質來提供。不算不知道,一算真的是嚇一跳。這個物質是我們可觀測到物質的5倍。

如果是黑洞的話,那豈不是到處都是黑洞,那地球才造就被黑洞吃乾淨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是中子星,白矮星,中微子,那宇宙應該是是擠滿了這些東西,我們不可能看不到。所以也都被排除掉了。

於是,沒辦法了。科學家只能假設存在一種物質叫做:暗物質。不過,暗物質是什麼,我們是真不知道。說實在的它就是一個科學家用紙筆加觀測推演出來的。但是它的存在是可以被證明的。如果沒有它,各種星系就會分崩離析,所以它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星系粘合劑,這也是一個間接證據。

除此之外,現代天文學還有幾種辦法來觀測它,首先就是引力透鏡。下圖就是科學家通過哈勃望遠鏡觀測星系團CL0024+17,發現存在一個暗物質圈,也就是途中藍色的部分。

除了引力透鏡,還有宇宙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方法和理論。其中,我們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可以獲知,宇宙誕生之後38萬年的時候,也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剛剛被釋放出來。當時的全宇宙溫度和物質密度非常的均勻,全宇宙各處幾乎沒啥差別。

但後來是什麼把物質聚合起來的呢?要知道我們可以觀測到的物質都會釋放電磁輻射(只要是高於絕對零度的物質都會),不僅會釋放,同時還能接收熱輻射。我們可以把宇宙現象成一杯熱水,如果我們把冷水倒進去,結果會咋樣?溫度會隨著時間,最後分布均勻,不會一處冷,一處熱。這其實就是一個熱平衡的過程。

所以,事實上,如果按照宇宙誕生38萬年的節奏發展,宇宙中應該一直均勻地分布著各種物質,而不可能出現現在這樣的星系或者恆星系的。而暗物質正好是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的。因此,是它們把可觀測的物質進行聚合的,我們現在宇宙中,可觀測到的一切的星系,恆星,甚至是黑洞,都是受到暗物質的影響才形成。

而且,暗物質應該就像中微子一樣,廣泛存在於宇宙空間當中,甚至這個時候正在穿過你的身體,因為它不參與電磁力,所以你壓根感知不到。我們甚至可以說,整個地球都是被暗物質包圍著,但我們就是看不到它。

不過,事實可能要比我們現象中的複雜,2018年和2019年,就分別有天文學家發現有兩個星系是不存在暗物質的。

對於暗物質的研究其實是未來科學發展的重點,各國都設立了研究暗物質的觀測項目,我們國家有「悟空」探測器,對於它的了解,將很有可能打開一番新的天地。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暗物質是假設出來的物質,是它提供了額外的引力,使得星系可以聚合。而且它很有可能是宇宙誕生的38萬年後,把物質聚集起來的原動力。

相關焦點

  • 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多少,它的質量是如何計算的?科學家給出解釋
    可能很多朋友認為這是不可能算出來的,畢竟銀河系太大了,而且裡面包含了無數個天體,但是科學家還是算出了銀河系的總質量,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如何計算出銀河系的質量的!,所以通過測定引力和距離,我們就能夠得出一個物體的質量,地球的質量簡單來說就是這樣計算出來的。
  • 銀河系中心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們認為,不僅僅只有黑洞!
    雖然整個銀河系邊緣地區較為暗淡,但是在銀河系的中心地帶,則呈現一個非常明亮的區域,亮度遠高於周圍的地方。同時整個銀河系的恆星都圍繞其中心旋轉。那麼在銀河系的中心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永遠有著如此之高的亮度?並且能夠讓數千億顆恆星都圍繞其旋轉呢?銀河系自內向外分為銀心,銀核,銀盤,銀暈和銀冕。
  • 銀河系圍繞著什麼轉?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我們都知道,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系圍繞著銀河系轉,那你是否知道銀河系是圍著什麼轉呢?想搞明白銀河系圍繞著什麼轉之前,我們先要明白天體為什麼會有公轉這種運動現象?同樣的道理,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質量非常大的天體,這個天體就是黑洞。黑洞的質量足夠大,它是我們目前所知的引力最強的天體,其它天體的引力根本無法跟黑洞相比,正是由於銀河系中心有這麼大的黑洞天體,因此它向四周擴散出去的引力場影響深遠,凡是被它影響到的星系都要圍著銀河系轉。
  • 科學家公布最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還有30萬顆恆星的運行軌跡!
    銀河系是人類最熟悉的星系,科學家一直在嘗試描繪出整個銀河系的結構地圖,由於銀河系是一個較為扁平的螺旋狀星系,所有的觀測設備只能看到銀河系的側面情況,近日歐洲航天局(ESA)的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發布了最新的銀河系地圖,公布了至今為止最為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其中至少包含了20
  • 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系繞著銀河系轉,那銀河系繞著什麼轉呢?
    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黑洞公轉,公轉周期為2.5億年不僅僅地球擁有公轉中心,太陽系其實也有一個公轉中心,這個公轉中心就是銀河系的中心,根據科學家觀測和分析,在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太陽系受到這個黑洞引力的影響,於是圍繞這個黑洞進行公轉,我們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周期為365天,也就是一年,那你知道太陽系的公轉周期是多少呢
  • 銀河系中心為何這麼亮?是有高等文明存在?那藏著430萬個太陽
    人們除了對太陽系的天體的空間認識之外,還對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相對位置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們知道宇宙是廣闊無垠的,它是由大大小小的恆星和行星以及各種星雲構成的。一個星系最吸引人和最神秘的地方就是它的中心了,因為在星系的中心聚集這很多天體,在這些天體中也蘊藏著一股神秘的力量。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太陽,那銀河系的中心又是什麼呢?
  • 銀河系中心的亮度,為什麼比周圍區域要大很多?那裡有什麼?
    在晴朗的夜晚,我們抬頭仰望天空,看見的一條明亮的白色帶橫跨天際,那便是銀河,我們置身於銀河系的太陽系之中,就好比一粒塵埃,更是顯得微不足道。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比普通的星系稍微大一些,直徑大約為10萬光年,已經有150億年的歷史。雖然整個銀河系邊緣地區較為黯淡,但是在銀河系的中心地帶則呈現一個非常明亮的區域,亮度遠高於周圍的地方。那麼,銀河系的中心究竟是什麼?
  •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太陽系圍繞銀河系旋轉,銀河系繞什麼轉?
    每天我們打開窗戶,就可以看到早餐時明亮的陽光,晚上太陽落山過後,天空就會慢慢進入夜晚,許多人知道這是由地球自轉引起的,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地球自轉時也圍繞太陽旋轉,地球的遷移產生了四季的變化,城市化是維持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如果沒有地球繞著太陽轉,四季就不會有變化,地球也不會產生那麼多五彩繽紛的動植物
  • 銀河系中心非常明亮,為何晚上沒有把地球照亮?科學家告訴你原因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所屬的本星系叫做太陽系,太陽系所在的上一級星系叫做銀河系,銀河系是宇宙中一個相對龐大的星繫結構,根據科學家們測算,銀河系的直徑長達10萬光年,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即使人類以宇宙最快的速度-光速飛行,穿越完整個銀河系需要花費整整10萬年的時間,而人類文明發展時間不過
  • 暗物質就在我們身邊,是可見質量4倍,只有引力效應,科學難解釋
    澳大利亞天文臺2003年到2013年,對銀河系恆星運動進行了長期的巡天觀測,一共觀測了超過20萬顆星星,計算出的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的線速度是240公裡每秒。銀河系的恆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星雲和星際塵埃,只能維繫太陽以80公裡每秒的速度運行。
  • 銀河系中心為什麼會那麼明亮?通過科學家探索,現已找到答案
    我們知道,八大行星以及其餘天體之所以圍繞太陽運行是因為這些天體都有質量,彼此都存在引力,而這也被稱為萬有引力定律。但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太陽的引力,正因為太陽的引力足夠大,才能帶領太陽系所有的天體跟隨銀河系的中心運行。
  • 天文學家發現新宇宙巨型結構,銀河系也屬於其中的一部分!
    在天文學家看來宇宙中的星系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是受某種規則制約的,而且發現宇宙中的星系都在一張巨大的網絡中運行,同時這張巨大的星系網也圍繞著宇宙的中心進行環繞,對於宇宙的中心在哪裡以及中心是什麼目前還無法確定,目前天文學家通過對星系運行數據分析,可能發現了一個從未定義過的新宇宙結構體,
  • 太陽繫到底處於銀河系的什麼方位?來看看我們有多偏遠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存在於太陽系中,太陽系圍繞著銀河系運行。這麼看來,銀河系是十分廣闊的,那麼銀河系裡有多少恆星呢?在銀河系中,類似太陽的恆星數量大約在1000億顆-4000億顆,它們共同組成了龐大的銀河系王國。
  • 銀河系的中心到底是什麼,能讓所有天體都圍繞它旋轉?
    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為230公裡每秒,太陽系繞銀河系旋轉一周需要 2.2億年,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質量越大的物體引力就越大,所以質量極大的太陽產生巨大的引力使得太陽系內所以的天體都以太陽為中心旋轉,而銀河系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都圍繞著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星旋轉,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可以讓銀河系中數以千億的恆星心甘情願的圍繞人馬座A星旋轉呢?
  • 銀河系中心為什麼那麼明亮?聽家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於是科學家開始探測銀心,想要弄明白銀河系中心為什麼那麼明亮,那裡到底存在著什麼?經過科學家的初步探測和研究,對於銀心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們都知道,星系的中心往往都是質量的集中區域,太陽系的中心是恆星太陽,而太陽的質量佔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8.83%。
  • 太陽公轉速度2倍於第四宇宙速度,為什麼還在銀河系內轉圈?
    太陽公轉速度跟宇宙速度有什麼聯繫?第四宇宙速度是多快?我們常會看到航天新聞裡提到宇宙速度,這到底是多快的速度?宇宙速度就是物體從地球飛出,逃離天體引力的速度。這個速度可用公式計算出來:v=√2GM/r(G是萬有引力常數,M是擺脫對象天體的質量,r是擺脫對象天體的質心與逃逸物體的距離)。
  • 從太陽到銀河系,轉一圈要用時多久?科學家給出答案
    從人類開始對宇宙探索的那一刻起,就註定這個領域的探索步伐不會停止。天文學家哥白尼是最早對地球研究的科學家,他所提出的「日心說」更是為我們對地球的了解奠定基礎。眾所周知,地球環繞著太陽轉動,走完一圈是365天,再加上地球的公轉,地球才會有了晝夜與「一年四季」。
  • 地球繞太陽一圈要1年,太陽繞銀河系一圈要多久?對我們影響巨大
    宇宙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我們很多人都會得神秘的宇宙好像總是有一種力量在指引著我們去關注並且發現它的奧秘。但是,我們人類不管是從生命的長度,還是知識、科技的豐富程度都不足以支撐我們研究完宇宙的奧秘,人類在宇宙面前渺小的連一粒塵埃都不如。
  • 銀河系目前觀測到的恆星數量達 18 億顆,已繪製精確位置,掌握大...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 18 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 「終極天空之書」。12 月 3 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 18 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據悉,蓋亞太空望遠鏡於 2013 年發射,它仍能服役 4 年時間。
  • 天文學家確定銀河系中央神秘天體
    如今,一個研究小組認為他們已經摸清了為何什麼都沒有發生:G2並不是一個氣體雲,而是一顆由最近剛剛合併的一對恆星形成的奇異且更為穩定的天體。   位於銀河系中央的氣體和塵埃雲是非常難以觀測的。當天文學家在2012年計算出G2的軌道後,他們認為這是一團氣體雲,其所處的軌道非常接近位於銀河系中央的黑洞——被稱為人馬座A* (Sg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