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的許多神獸都有鹿角?為什麼紂王死也要登上鹿臺自焚
《山海經》中描述了不少神說,其中許多都帶有鹿角,例如《北次三經》中的「源」,《中次三經》中的「夫渚」,《西山經》中的「孾如」、「輅西山神」等。其實這類帶鹿角的奇獸,在中國的遠古發現中並不少見。例如長沙出土的楚國帛畫「十二神圖」中,就有頭生鹿角的神獸,而湖北江陵楚墓中的鎮墓獸「士伯」也是頭生鹿角。熟悉藝術史的讀者,可能馬上會聯想到法國舊石器時代,克羅馬農人在「三兄弟」洞穴裡畫的「鹿角巫師」。我們不禁要問:《山海經》中這些有鹿角的神物到底意味著什麼?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鹿」在遠古文化中的意義。讀者也許對「北極壽星」老人並不陌生,為什麼那位仙人要騎一隻梅花鹿呢?葛洪《抱樸子·玉策篇》說「鹿壽千歲」,《本草綱目》說「鹿千歲為蒼,又五百歲為白」,《瑞應圖》說「天鹿者,能壽之獸」,可見鹿象徵著仙人般的長壽。
熟悉《封神榜》的讀者,應該記得商紂王建了一座叫「鹿臺」的城堡,用來炫耀自己王權的威嚴與偉大。武王滅商,紂王就連死也要登上鹿臺自焚。《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說明鹿還象徵君主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與威嚴。可見在古人心目中,鹿的概念往往與神聖、偉大聯繫在一起。就連中國古代象徵君權的龍也有一對鹿角,《爾雅》說龍「角似鹿」,而「四靈」中的麒麟也有鹿角。這說明《山海經》中那些神物的鹿角,絕不是偶然與孤立的。
讓我們再來看其他文化中的鹿角有何神奇。古代蘇美爾烏魯克王國的神廟祭司,往往頭戴鹿角祭拜女神伊希塔。現在伊拉克國立博物館中就收藏著這種神僧的青銅塑像。而古代北歐人,則將鹿角視如天神奧丁的雷電與偉大威力。西藏門巴族有一種叫「主巴大支會」的祭祀活動,由巫師頭戴象徵天神雷電的鹿角,跳「夏瓦羌」(鹿舞)。這種將鹿角視為神聖天神力量的觀念,也分布於亞洲許多通古斯民族的信仰中。
例如在西伯利亞埃文基人那裡,他們認為鹿角的叉數代表宇宙的分層與薩滿巫師等級的高低,有三、五、七、十二、十五叉不等,叉數越多,說明薩滿借用天神力量的本領越大。這種類似的古老觀念,廣泛存在於古朝鮮、阿伊努人、鄂溫克、達爾、楚克奇人、赫哲族、鄂倫春等民族中。在北美印第安築丘人的文化中,則以鹿角面具來進行巫術儀式,面具必須用最神聖的雪松木製成。
了解以上那些例子,對我們理解《山海經》中的鹿角神獸有很大幫助。可以想像得到,這種鹿角神獸的出現必定非常早。在商代的青銅器中有一種長角的蛇,後世稱之為「虯」,它們的角是幼鹿剛萌生出的角芽。在古人心目中,蛇與鹿角都是長生不死的象徵:蛇每年蛻一次皮,象徵「返老還童鹿角也是每年更新。所以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的人,會將鹿角與蛇視為同種東西。
既然鹿角具有這樣神奇的魔力,那麼神通廣大的神獸們,當然會被賦予鹿角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