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被貶朗州,這首詠懷詩效仿阮籍,卒章顯志,不落下風

2020-12-13 品詩賞詞

俗話說,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生活中充滿了假象和虛偽,甚至滿布陷阱,稍有不慎,就會步履維艱。不過唐代一位詩人非要挑戰世俗的觀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因為這兩句詩,他立刻就被貶異鄉,可是回來後他還繼續說,「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下面介紹的是劉禹錫被貶朗州,這首詠懷詩效仿阮籍,卒章顯志,不落下風。

詠懷

魏晉: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阮籍生活於魏、晉之際,素有雄心壯志。只是當時仕途艱難,詩人壯志難酬,經常陶醉酒中。他經常憂悶難當,積鬱於心,終於發而為詩。阮籍共有五言詠懷詩82首,是他一生詩歌創作的總匯。

阮籍壯志未酬,只有寄情老莊,將滿腔憤懣發而為詠懷詩,形成其獨特的抒情風格。這首詩的大意是:憂傷難眠,起坐彈琴。月光透過薄帳,清風吹動衣襟。孤鴻在野外哀號,飛鳥在北林鳴叫。徘徊遇見何物?不過獨自傷心。

阮籍的憂思產生於險惡的仕途環境中,他善於彈琴,愁悶時好飲酒,他以琴聲來排洩心中的苦悶,更期望酒醉之後忘記煩惱。

月光如水、紗幔輕柔,清風徐徐、不解人意,詩人刻意營造出一種悽清的氣氛,使人感到含蓄不盡,意味無窮。孤鴻哀號、翔鳥悽鳴,詩人徘徊、內心苦悶,靜寂的深夜,杳無人跡,詩人卻以動襯靜,更彰顯出內心的孤獨和愁怨。

學阮公體

唐代:劉禹錫

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

出門有遠道,平野多層陰。

滅沒馳絕塞,振迅拂華林。

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

劉禹錫的作品清峻明朗,無論短章長篇都是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滲透著睿智和摯情,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這首詩的大意是:颯颯秋風、冷冷秋霜,老驥馳騁,不怕路途遙遠;鷙禽翱翔,何懼天空陰沉。奔馳的老驥,消失在邊塞盡頭;奮飛的鷙禽,掠過彤紅的楓林。如果對厄難無動於衷,怎能激發自己的雄心壯志呢?

這首詩作於老劉被貶朗州期間,抒發了詩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曹操曾滿懷激越地吟誦,「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自古及今,這種豪情一直激勵著很多人。劉禹錫雖然多次被貶,而且身體條件越來越差,但他依然壯心不已。

作者用「朔風、秋霜」渲染出一種艱難的環境,又將自己比作「老驥、鷙禽」,可謂意義非凡。「滅沒馳絕塞,振迅拂華林」,這兩句生動地展現了動作的迅速和準確,如信手拈來、順口吟誦。而詩人的一腔豪情也不經意地融入句中,不僅感動了讀者,似乎也讓年邁的老劉無法自已。

相比阮籍的五言詩,劉禹錫的作品主題更加鮮明,思想也更顯積極。阮籍的作品情感沉悶、悲情滿溢,而劉禹錫雖然也是處境堪憂,但詩人似乎毫不在意,即使人到暮年,依然激情澎湃,仿佛有渾身的力氣使不完。尤其最後的「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卒章顯志,給人一種噴薄欲出的壯志豪情,完全就是詩人發自肺腑的心聲!

相關焦點

  • 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二十)楊朱泣歧路,墨子悲染絲
    詠懷八十二首(其二十) 阮籍 楊朱泣歧路 理解這首詩的關鍵,在於認清詩中幾個典故的背景和用意。下面先從第三、四句說起。 「飄颻」一詞,出於《詩經·豳風·鴟鴞》。《詩序》曰:「《鴟鴞》,周公救亂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為詩以遺王,名之曰《鴟鴞》焉。」
  • 以史證詩方法平議——以阮籍《詠懷》詩為例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三、朱嘉徵《詩集廣序》卷八以《春秋》比阮籍《詠懷》詩,他們都著眼於阮籍詩歌中暗含的對時事的褒貶態度。  通過分析阮籍詩中的典故,尤其是暗指時事的「今典」,或者探究其比興藝術,對揭示《詠懷》詩中的微言大義,具有重要價值。比如《詠懷》詩其五十一:  丹心失恩澤,重德喪所宜。善言焉可長,慈惠未易施。
  • 王安石的一首詩,採用多種修辭手法,最後一句更是卒章顯志
    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詩,採用多種修辭手法,最後一句更是卒章顯志。道旁大松,人取以為明北宋:王安石龍甲虯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蔭南山。應嗟無地逃斤斧,豈願爭明爝火間。王安石為了表達內心的困擾,就精妙地構思了這首絕句。詩人含蓄地在詩行中表達了個人的觀點,卻值得後人深思。作者先巧妙地設置題目,「道傍」二字,不應等閒視之,說明這松樹不是生於險峰峭崖,也非長在深谷澗底,而是人所共見的路邊。但為何「亭亭千尺」的古松,卻未能為世所用,而是被當作松明,這就更使人慨嘆。
  • 魏晉大才子阮籍六首詠懷詩,曲折隱晦,不愧竹林七賢之名士
    我國魏晉時期有「竹林七賢」,在歷代「竹林七賢」的排序中,阮籍總是名列第一。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父親也是一位牛人,兒子比肩父親。阮籍的詩多以詠懷詩為主,今天就一起來欣賞阮籍的六首非常有代表性的詩,感受他文字的魅力。
  • 劉禹錫經典詩文十六篇
    簡析:劉禹錫的《秋詞》,一反常調,另闢蹊徑,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事。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 讀阮籍的《詠懷》,深夜詠懷,含蓄隱晦地表明自己的心志
    這是魏晉時期著名的詩人阮籍題下的一首詠懷詩。全詩語言含蓄蘊藉,格調孤寂寥落,意境高深開闊,情感基調憂愁悲傷,抒發了詩人心中深深的愁緒與憂思。但最巧妙地地方也在於此,詩人抒發心中深沉沉重的憂思與傷心,但是卻不點明自己究竟為何事而愁,因為什麼而夜不成寐輾轉反側,以至於深夜時分重新起來彈奏琴弦,排遣心中那份憂思與傷感。
  • 阮籍夜裡睡不著覺,內心當真是百感交集,於是寫下一首很孤獨的詩
    如果你對魯迅的文章很熟悉的話,相信對於阮籍一定不會陌生,魯迅對他極為推崇,認為他的才華無人能及,更是在自己的文章大加讚賞對方。所以對於這麼一位先賢,我們也應當要去了解,讀一讀他的作品。今天筆者要與大家分享阮籍比較有重要的一首作品,也就是他的這首《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這首詩情感細膩,詩人正是把自己內心的感受,以一種很深沉的口吻描繪的淋漓盡致。
  • 詠懷詩句_描寫詠懷的50首古詩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 魏晉·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歐行絕句六首 其二 哥本哈根瞻安徒生銅像 - 近現代·熊東遨客自中華道上來,驀然回首老懷開。傳家舊有盧生枕,不向公前借火柴。
  • 詩豪劉禹錫兩首發人思索,耐人吟詠的《秋詞》
    秋詞二首唐代: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這兩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提起描寫秋天的詩,大家會很自然地記起宋玉在《九辯》中寫的「悲哉,秋之為氣也」的這一悲秋名句。
  • 高三寒假複習之古詩詞鑑賞技巧點撥:阮籍《詠懷》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詠懷阮籍 (魏晉)炎光延萬裡,洪川蕩湍瀨。彎弓掛扶桑,長劍倚天外。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扶桑:傳說中的神樹名,據說太陽每早就從這棵樹上升起。1.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視彼莊周子,榮枯何足賴?詩人與莊周對人生的態度沒有什麼區別。榮枯不足賴,即視生死是同一的,沒有什麼區別。B. 捐身棄中野,烏鳶作患害。
  • 劉禹錫寫的不是秋,而是一種精神,這首《秋詞》讓我們愛上秋天!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詩豪」之稱。今天,我們一起品讀劉禹錫的一首絕句《秋詞》,這首絕句最能體現詩豪的特點,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詞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 阮籍這首詩,前十二句說情愛,最後兩句反轉,只有一人解讀最中肯
    猗靡情歡愛,千載不相忘。傾城迷下蔡,容好結中腸。感激生憂思,萱草樹蘭房。膏沐為誰施,其雨怨朝陽。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這是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中的一首。前面我們講過他的《詠懷》詩第一首《夜中不能寐》,那首詩純粹寫內心的憂思與感傷,沒有具體的人和事。這首則不同,他以一個神話故事起興,裡面隱含了很深的含義,具體是什麼含義,且看詳細分析。一、江妃二女的傳說這首詩一開頭就提到了一個神話故事,這個神話故事出自《列仙傳》。
  • 劉禹錫首次被貶寫下《秋詞》兩首,不開心時讀一讀,馬上變樂觀
    關於「詩豪」劉禹錫,讀書君想先說幾句話。一、劉禹錫實在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寶藏詩人。二、劉禹錫不僅詩才了得,寫起論說文來也很厲害。劉禹錫22歲(793年)與柳宗元同中進士,政治仕途剛開始不過幾年,在805年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失敗後便作為主要參與者被貶朗州司馬。此後20多年,他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偶爾有短暫的回京,都很快又被貶走。所以在貶謫生涯終於結束的時候,他輕描淡寫地總結了一句:「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 阮籍:狂浪是一種態度,真名士自當風流
    迫於無奈,阮籍應司馬懿之邀入仕做了一個閒職,強扭的瓜不甜,阮籍的公務員沒幹多久就告病辭官了。他不願做官的心情,在他的多首詠懷詩中都有體現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 阮籍《詠懷詩》|孤獨與苦悶,克服即成長,人生的必修課題!
    同時,他與曹氏有較深的歷史淵源,在感情上難免有所牽連,這幾方面大體決定了他的處世態度。人總說過度的清高會引來他人的厭煩,過分的交好亦會得到他人的鄙夷。身處人情社會,別人的看法無法不重視,即使強迫自己忽略一切來自他人的眼光,那也只會換來生命的停滯不前,這大體也解釋了阮籍處世態度的精神原因。
  • 劉禹錫《秋風引》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聲?
    洞庭湖,是中國僅次於鄱陽湖的第二大淡水湖,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寫過一首讚美洞庭湖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這麼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詩人把平靜的洞庭湖比作白銀盤,那麼詩中的青螺又指什麼呢?原來那就是洞庭湖中的君山。劉禹錫這首詩因為形象生動的比喻,朗朗上口的節奏和韻律感,將洞庭湖平靜而美麗的特點表達了出來。
  • 劉禹錫|初心不忘,一世豪情
    劉禹錫與白居易同歲,二人皆詩文俱佳,被世人並稱「劉白」。這「劉白」二位都曾在年輕時立下匡國救民之志,也都因政敵打壓仕途坎坷。相比起來,劉禹錫的官場遭遇比起白居易還要更坎坷些,主要是因為在遭遇政治迫害時,白居易更多地選擇了明哲保身,追求「窮則獨善其身」,而劉禹錫則像只「打不死的小強」,屢敗屢戰,愈挫愈勇,始終保持著激越豪壯的昂揚鬥志。
  • 阮籍最孤獨的一首詩,整首詩就是表達了三個字,人人都躲不開它!
    這七個人,蔑視名教,將自然作為信仰,追求精神獨立自由,行為荒誕不經。其中,阮籍的放誕尤甚他人。為了避免與司馬昭結親,他一連三月大醉不醒;聽聞母親的死訊,他依然不緊不慢地下完一盤棋;對不喜歡的人他總是對以白眼,而對喜歡的人則青眼有加。
  • 學人筆椽|【蘭翠】論劉禹錫詩歌對貶謫地異族文化的書寫
    [14]這首詩歌除了對連州城郊外生機盎然景象的刻畫外,最引人矚目的是描繪了百姓在田地中插秧勞作的場景。這裡不僅有披著綠蓑衣的農父,還有身著白紵裙的農婦,他們一邊插秧一邊歌唱,田野中充滿著一派祥和之氣。劉禹錫雖然聽不懂他們歌唱的內容,但根據男女對唱的大笑表情,推斷他們大概是在相互嘲謔。這種對當地語言的自我揣度,顯示出他積極主動地接近百姓、想儘快融入他們生活的主觀努力。
  • 駱賓王《在獄詠蟬》和《詠懷》詩中 隱藏著他不敢說的深意
    二、《在獄詠蟬》講了什麼這首詩寫的是蟬,也是寫的自己,首句用蟬起興:西陸蟬聲唱。接著寫自己:南冠客思侵。第三、四句,是十字句,忍受不了蟬聲在我的耳邊嘶鳴: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白頭是自指,這一年駱賓王已經60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