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位家長說孩子今年中考,本縣有六千五百名考生,結果只有三千二百個名額上高中,上不了高中了。
為什麼,現在有一半的學生上不了高中?這樣合理嗎?
網友一
這種現象符合常規合理,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教育家們高屋建瓴的設想和統籌安排。
畢竟受高等教育和頂尖技術人才為少數,必須分流一大批前線有完備職稱的生產勞動人才,這個需從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後篩選和分流,合乎常規。按我國目前國情來看,普及義務高中的條件不成熟,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達到目的。
過去,一個學生當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後,仍還去拜師學藝,通過師傅手把手地教後才可掌握一兩門技術特長服務社會。而現在國家允許職專、技校等異軍突起,便利了廣大學生青少年們從另一方面成才,實現為人民服務的願望。這其中湧現出很多高端職業技術人才,不負社會所望。
總之,金子無論放哪不會失去光芒,人也皆然,寧甘爭取向前,也不能往後倒退,盲目抱怨坐等,只會悔恨一生。
網友二
不合理,但是沒辦法,初三那年,學校就分了好差班,總共8個班級,成績好的分在了兩個班級,其它幾個全部都是成績差的,其實在那個時候,很多人就已經知道了命運將會走向何種程度?
那個時候,縣城裡有一個一中、一個二中以及一個職業技術學院,二中為重點高中,一中為普通高中,至於職業技術學院,唉!不提也罷。
在初三那年,因為分了好差班的原因,很多分在差班(俗稱為平行班)的學生其實就已經開始墮落了,畢竟,雖然教學是一樣的教學,但畢竟其中的原因誰都懂,有管理上的,有學生自願上的,更有老師放不放在心上的。
雖然如此,但是,在平行班中其實一樣有著一部分想要去讀書的,他們知道,他們考不上重點二中,但是能夠讀一個一中,其實也已經挺好了。
隨著緊張而又驚心動魄的學習生涯落筆,在中考的前夕,好幾個職業技術中學的老師來到了學校,叫我們填意向,有沒有意向去職業技術中學?在老師的暗示下,作為平行班的學生,基本上都填了有意向。
很快,就進行好了中考,並且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出了成績,老師也逐一進行了通知,我還深刻地記得,當時一個班級(平行班)將近40號人,只有區區四五人上了一中(普通高中),至於剩下的,除了三五個人選擇了去讀職業技術中學外,大多都選擇了輟學。
而至於那兩個好班,七八十號人左右,有60來號人去了二中(重點高中),還有七八號人去了一中(普通中學),沒考上的,也就五六個人不到。
後來,有一個玩得很好的朋友去上了職業技術中學,不過才讀了半年,他就輟學跑了出去,後來聽他有講過,說是在這所學校,除了交錢混日子,什麼也學不到,上課睡覺、下課打遊戲,晚上跑去網吧通宵,處於一種老師不管、學生不學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下,哪怕再自立自強的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學)。
自然而然,一些真心想要學習技術的人也都輟學了,剩下的一些,除了混個畢業證,我真想不到在這裡的目的還剩下什麼?
那麼對此大家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