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有點類似辯證法了,不過對於個人在組織內,以及個人在職業路上的知識累積,如果不用一些辯證法來看,確實有點難為了。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直接經驗,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的感悟、感受和反應併入暗默知識的話,是比較恰當的。每個人的知識其實都是對世界的反應,經過抽象和匯總,我們可以整理出一些經驗教訓,形成形式知識。當然由於課本上的原理,太過抽象,這塊的連結往往可以用案例分析,或者類似報告、論文等闡述整個過程中的數據、分析和結論。
從某種程度來說,長期短期、突破或者優化,對每個人的知識範疇,還是一個比例,個人在做的時候,固本培元,一點點精進。
組織中學習,好處就是有更完整和宏大的認知。以車為例,你很難覆蓋各個SMT(動力總成、內飾、外飾、底盤、電子、HVAC)和各個整合階段,也很難覆蓋設計、工程、製造、採購、質量和售後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這本書敘述的卻是很對,組織通過個人來累積知識,個人通過組織來將知識變得更實用很有效益,單獨一塊的知識往往很難效用化。
從分層的角度來看,大老闆、中級領導和第一線員工,視野不同,對知識的範圍和細緻也是不同的。組織的知識,是各個層級的知識比拼,也是整個組織知識效用利用和分布的考驗。
其實,讀書讀到最後,就是對個人行止的改變了。我們在累積自己的知識庫的時候,固然自身的行動力是佔了主導,與組織內外的互動和學習至關重要。讀完這本書,我個人的一些感悟:
1)不管何種知識,記錄是非常重要的。裸的原始材料,和自己的分析對比總結,可以分層管理。以筆記或者報告的形式是比較合適的。
2)在從暗默知識往形式知識轉化的過程中,就要運用哲學或者邏輯的辦法,通過演繹和歸納兩種不同的邏輯方式來形成一個個人對自己工作甚至行業的知識樹
3)信息的大量豐富以後,就比拼各位工程師的搜集和提取的能力;同樣運用系統思維的方式,不僅僅通過身體力行,也是通過心智的提取來加快自身的成長。
4)汽車行業的暗默知識比較多,不過隨著電子和IT產業的快速發展,終究會對原有的知識密集型的企業產生衝擊。對個人而言,未來就是to be or not to be的事情,逆水行舟,不僅僅是行業內的競爭,現在不同行業不同技術的發展都得推動我們去學習和挖掘。
我給自己開了份書單,以對整個知識管理做個系統性的考量,各位有更好的書籍請大家推薦
知識創造的螺旋
知識管理
知識的考掘
知識管理
知識的邊界
比知識還多
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批判性思維
BCG視野假說驅動管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