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納米技術取得兩項重大突破

2020-12-11 網易科技

近日,IBM公司的科學家們在美國《科學》雜誌宣布了兩項原子尺度的科學突破:第一項是在了解單個原子保持一定的磁方向、從而使其具備適合未來數據存儲應用的能力方面所邁出的重要一步;第二項是一個分子內不同原子之間及不同分子彼此之間的一個邏輯開關,它們是分子計算機的潛在構造單元。這兩項重大突破為研製原子尺度的結構和裝置奠定了基礎。

雖然這兩項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最終應用與實踐還將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它卻可以促進IBM公司及其他研究機構的科學家繼續推動納米領域技術的發展,即探索如何利用只有幾個原子或分子的超小型部件來製造結構和裝置。這樣的裝置在未來也許可以用作計算機晶片、存儲裝置和傳感器。

微觀世界的科學:了解原子的磁性

你能設想將3萬部電影或整個YouTube網站的內容放進iPod大小的裝置中馬?納米技術可以實現這個夢想。要讓納米技術發揮威力,就必需要了解並利用原子的特性;但是要處理大小只有一根頭髮絲寬度的幾萬分之一的粒子卻並非易事。

在第一篇研究報告中,美國加州聖何塞市IBM公司阿爾馬登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探索單個原子「磁各向異性」特性方面取得了重大科學進展。他們用IBM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對單個鐵原子進行控制並觀察將他們以原子等級的精度排列在一個特製的銅表面上的情況。在此基礎上,他們確定了各個鐵原子的磁各向異性的取向和強度。在這一研究成果公布之前,人們一直無法測定單獨一個原子的「磁各向異性」,而原子的這一基本屬性可以決定其存儲信息的能力,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技術意義。IBM科學家Cyrus Hirjibeheden說:「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試圖在極其微小的介質上存儲信息。我們知道每個原子都具備一項最基本的特點,即起到微型磁鐵的效果。如果能在一段時間內穩定其磁性方向,那麼我們就能利用原子儲存信息。這也是我們工作的難點。」

這一突破還可能導致體積非常小的新型結構和裝置的問世,並可應用於傳統計算之外的全新領域和學科。「IT行業今天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將數據存儲的數位儘可能的縮小,同時增加存儲容量,」 IBM公司阿爾馬登研究中心負責科學技術工作的經理Gian-Luca Bona說,「我們的研究工作處於最前沿領域,而且我們現在距離弄清怎樣在原子尺度上來存儲數據已經更近一步了。了解原子的特定磁性能是尋找新的、更有效的數據存儲方式的基礎。」

超小型裝置: 單分子邏輯開關

在第二篇研究報告中,瑞士IBM蘇黎世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描述了第一個單分子開關,它能夠在不破壞分子外框架的同時進行準確無誤的操作。這是朝著製造比今天的計算機晶片和記憶裝置小得多、快得多、耗能少得多的分子尺度的計算元件方向上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除了在一個分子內進行切換(開關)外,研究人員還演示了一個分子內的原子如何與相鄰分子中的原子進行切換,這實際上就構成了一個基礎邏輯元件。這種切換之所以成為可能,部分原因是分子框架沒有被破壞。

計算機晶片內的開關與光開關的作用方式一樣,用來打開和關閉電子流並將它們放到一起,構成邏輯門,即構成計算機處理器的電路。開關尺寸越小,電路尺寸也就相應的小,從而有可能將更多的電路集成到一個處理器上,同時還可以提高速度和性能。以前,IBM公司及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曾經嘗試過在單個分子內進行開關,但這些分子在開關時會改變形狀,從而不適合構造計算機晶片或記憶元件的邏輯門。

今天,IBM公司的研究人員能夠利用萘酞菁(naphthalocyanine)有機分子內的兩個氫原子將單獨一個分子打開和關閉。這種分子開關的出現使得製造尺寸超小、但是速度堪比超級計算機的晶片成為可能;甚至還有可能產生只有一丁點灰塵那麼大或可以放到針尖上的計算機晶片。

傳統基於矽的CMOS晶片的開發正在接近其物理極限,因此目前IT行業正在探索新的、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技術,以進一步提高計算機的性能。模塊化分子邏輯是一個可能的候選方案,雖然將其應用於具體實踐仍然還需要幾年時間。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北京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的納米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北京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的納米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 蘇州醫工所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高端光學顯微鏡有了「中國造」
    這是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它標誌著我國在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方面擁有了自主創新能力。    高/超分辨光學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等相關前沿領域的創新研究,尤其是10-100nm尺度的超分辨顯微光學成像技術,在當今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研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化工系魏飛、張如範團隊發文報導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取得重大...
    清華新聞網8月2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和張如範副教授團隊在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了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碳納米管是典型的一維納米材料,也是目前已知的力學強度最高和韌性最好的材料,其宏觀強度和韌性均比目前廣泛使用的碳纖維和芳綸等材料高出一個數量級以上。然而,由於其小尺寸特性以及難以被測試的特點,單根碳納米管的疲勞行為以及疲勞破壞機制研究是該領域長期未能搞清楚的重大難題。由於疲勞可以在應力水平遠低於靜態斷裂強度的情況下發生,探究疲勞行為和潛在的破壞機制對於新材料的長期可靠性評估及應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東華大學納米材料研究有重大進展
    東華大學納米材料研究有重大進展 2005-11-10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承擔的《高聚物基納米特種功能纖維及製品
  • 中科院研發者回應5納米光刻技術突破ASML壟斷
    圖截自官網ACS官網消息一經發出,外界一片沸騰,一些媒體稱此技術可以「突破ASML的壟斷」、「中國芯取得重大進展」,「中國不需要EUV光刻機就能製作出5納米製程的晶片」。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中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前告訴《財經》記者,這是一個誤讀,這一技術與極紫外光刻技術是兩回事。
  • 清華化工系碳納米管團隊重大突破:發現碳納米管驚人的耐疲勞性能
    人類已知力學性能最好的材料—碳納米管,又有新的重大發現。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和張如範副教授聯合團隊,在碳納米管的耐疲勞性能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出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
  • 科技迎來兩項重大突破,中國走向世界最前列
    導讀:近日,一篇新加坡網站的文章引起了外界普遍關注,該文章的主要內容闡述了我國「重大科技突破迎來了井噴期」。本月以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宣布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緊隨其後,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本已經進入了擇機返回地球的過程中。
  • 清華大學化工系與航院在《自然·納米技術》報導超強碳納米管纖維...
    清華大學化工系與航院在《自然·納米技術》報導超強碳納米管纖維領域重大突破清華新聞網5月16日電(通訊員 白雲祥)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喜德教授團隊合作,在超強碳納米管纖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接近單根碳納米管理論強度的超長碳納米管管束
  • 中國彩色視頻電子紙顯示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廣州2020年11月25日 /美通社/ -- 2020年11月25日在中國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深圳市國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彩色視頻電子紙顯示器取得重大突破。此項成果基於周國富教授和Alex Henzen教授領導的團隊研發的彩色視頻電潤溼電子紙關鍵技術。
  • 臺積電突破2納米工藝,有望24年量產,1納米製程也已提上日程
    在甩開三星之後,臺積電作為世界第一晶片代工廠,在新工藝的道路上一路狂奔,7nm工藝全面鋪開,5nm工藝一騎絕塵,如今3nm已經箭在弦上,甚至2nm工藝也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最新報導顯示,臺積電已經在2nm製程工藝上取得了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雖然報導沒有披露詳細細節,但據估計,2nm工藝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進行試產,量產可能在2024年實現。臺積電方面表示,2nm工藝上的突破將進一步拉大自己與競對的技術差距,同時摩爾定律也得以延續,臺積電將繼續加大對1nm工藝的研究。
  • 摩爾定律第二春:IBM研製9nm碳納米管
    如果IBM Research的碳納米管電晶體研究能有所突破,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TRS)的2028年矽材料「末日預言」時間將得以延續。根據IBM表示,研究人員們已經找到一種可將通道長度縮短至1.8nm節點(4個技術世代後)的方式,預計最終還將超越埃(angstrom;納米的十分之一)等級。
  • 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 中國這個重大突破登錄《自然》
    原標題: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中國這個重大突破登錄《自然》   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登了一篇論文,題為「Capillary condensation
  • 神奇的納米技術與納米武器
    首先是研製納米材料:如今高能量納米材料、納米隱形材料、納米磁性材料已有重大突破。某些納米材料產品已在高技術開發和軍事應用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其次是解決超精度微加工方法:所謂加工技術,在一般人的概念裡,就是由「大到小」,根據設計要求將材料的多餘部分用各種方法去掉製成零部件。
  • 賽諾聯合重磅發布:國產PET/CT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飛行時間技術...
    12月19日,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舉辦的「2020 年核醫學分子影像新技術交流會」在北京舉行。會上,賽諾聯合醫療發布:已率先實現200皮秒量級飛行時間技術(TOF),並已獲得檢測機構認證。作為國內首家推出飛行時間技術(TOF)的PET/CT廠家,賽諾聯合醫療此次在飛行時間技術(TOF)上的重大突破,與其在晶片國產化等核心技術上取得的成果密不可分。
  • 顛覆已有認知的納米技術
    納米技術有力促進了醫學發展過程中瓶頸問題的解決,成為醫藥研究領域必不可少的技術和武器。  能源領域,納米技術為綠色清潔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及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開闢了新的途徑。納米技術為鋰電池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 檢測10納米以下半導體 CD-SEM量測技術邁大步
    在10納米製程上,組件的複雜度不斷提高,使得目前的光微影技術遭遇到極為重大的挑戰。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與3D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設計,讓需要量測與控制的參數持續增加,進一步提高圖案製作與量測的複雜性。
  • EV網:能量密度是鋰離子電池10倍,本田氟離子電池取得重大突破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對電池技術提高了新的要求,儘管鋰離子電池已經能夠滿足電動汽車對於電池的使用要求,但這仍然不夠。EV網最新消息顯示,本田一直在研究的電池技術取得了新的突破,它沒有研究像固態鋰離子電池這樣更先進的鋰離子電池,而是致力於研究另外一種化學電池。
  • 陽穀祥光銅業兩成果實現重大突破
    陽穀祥光銅業自主創新實現重大突破:公司自主開發的「旋浮銅冶煉工藝研究與產業化應用」和「旋浮銅冶煉生產過程在線控制系統」兩項科技成果,2011年12月25日順利通過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鑑定。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文海、張國成、沈昌祥和國內多位專家一致認為:兩項科技成果在銅冶煉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和創新,打破了國外長期技術壟斷,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重要推廣應用價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 我國在第四代核能系統革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6月18日,第四代核能系統鈉冷快堆關鍵技術研究中「鈉-超臨界二氧化碳換熱器研製和試驗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這標誌著我國首個高效緊湊型鈉-超臨界二氧化碳印刷電路板式換熱器研製成功,在第四代核能系統——液態金屬冷卻快堆革新型動力轉換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我國已全面掌握鈉-超臨界二氧化碳換熱器的設計、製造、測試技術,並在該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後續實現工業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 北京神經內科最好的醫院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神經內科最好的醫院取得重大突破 字號:小大 2010-09-23 14:15 來源:北京海華癲癇病專業醫院 近日,北京海華癲癇專業醫院的「平癲祛癇黃金組合」神經調控技術,在臨床治療癲癇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它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