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大家應該都知道康熙皇帝是一位明君,他創立過許多制度,如"御門聽政",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他創立的滿漢全席,滿漢全席這個詞經常出現在生活中,並且也被人們講述的多種多樣。那它到底是怎樣來的呢?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一、促進民族融合滿族人以前生活在寒冷的地方,所以生活非常隨意,當然用膳也並不例外,他們每次設宴的時候,都總能看見桌子上有絕大部分的肉類,當然他們吃的也就是這些肉類。不論大大小小的宴會,都是這樣的。甚至在祭祀的時候,他們就直接把肉類供奉在桌子上。
但是他們進入中原之後,在努爾哈赤頒布滿漢兩族人民互相學習的制度下,他們的生活習慣就漸漸的發生了變化,他們在生活各方面都是採取漢族人的長處,並且在他們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這個制度在康熙在位的時候,可謂是合二為一了,因為康熙為了讓兩族人民更加和睦相處,把漢族人的飲食與滿族人的飲食合併在了一起,之後每到設宴的時候,大臣們就會吃到滿族人做的菜與漢族人做的菜,當然他們當中有一些人也許會吃到自己的家鄉菜。
二、借美食的藉口來到江南是康熙皇帝在剷除鰲拜以後,雖然看到百姓都過得很快樂,但是他一點都不開心,他知道老百姓不在乎誰是皇帝,只要能給他們安居樂業的生活在他們的心中就是他們的君王,因此他為了讓老百姓更喜歡他,打算去江南微服出巡,去消除兩族人民之間的芥蒂。康熙在上朝的時候與文武大臣說了這個想法,此言一出,大臣們皆是一愣,然後迅速反應過來,朝堂上一片反駁之聲。但康熙皇帝並沒有聽進去,他找了個想吃美食的藉口,如願以償的來到了江南。
有一次,一個人撞到了康熙,撞到他的這個人切菜切得很好,而且他對食物非常的敏感,而且又非常的會說話,逗得康熙皇帝哈哈大笑。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張東官,康熙皇帝十分的喜歡他,覺得他是江南做菜做得最好的廚子,所以張東官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殊榮就是去御膳房做菜。因此,他特別開心,因為御膳房可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那是天底下大廚所匯集之地。
但是,張東官進入宮中之後,沒有多久就出了皇宮,原因是他不知道皇宮是這天底下最危險的地方,也不知道如何生存。然而,在這個經歷中,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特長,憑藉自己的努力與方法和天賦,最後經過他手做出來的菜都非常美味,而且他會做各民族的菜。
因為這一特長,張東官又被康熙皇帝發現並請入了宮中,在"千叟宴"的宴會上,他表現得非常好,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天賦他寫成了一本匯集各民族美食的菜譜。在這次宴會結束後,他不接受康熙皇帝的賞賜,向康熙皇帝表明自己只想開一間酒樓,讓人們吃到自己做的菜。這個要求被康熙皇帝應允了,康熙皇帝為了表明對他的厚愛,親自寫了一塊匾額,並命人掛在他的酒樓裡面,匾額的名字就是"滿漢全席"。
三、"滿漢全席"名揚天下
人們常常去張東官在的這家酒樓,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根據這塊匾額慕名而來,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張東官做菜做的好吃而經常光顧,就這樣張東官開的這家酒樓慢慢的名氣大了,四海八荒的人們也慕名而來,這家酒樓變成天下第一樓。
結語:
"滿漢全席"變為了天底下最重要的宴會。有了康熙皇帝做形象代言人,他的生意蒸蒸日上,而滿漢全席也成為了美食盛宴的代名詞。
參考文獻:《細說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