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性軸索損傷,它為什麼危重?

2020-12-12 騰訊網

瀰漫性軸索損傷是在特殊外力作用下腦內發生的以神經軸索斷裂為特徵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是重要的腦外傷類型之一,直至80年代才正式命名為瀰漫性軸索損傷,並被國際學術界所公認。

瀰漫性軸索損傷的臨床表現為病情危重,昏迷時間長,傷殘率及病死率高,佔重型顱腦損傷的28%~42%,在死亡患者中佔29%~43%,是導致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障礙、植物狀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成為臨床治療的難點。

瀰漫性軸索損傷可分為原發性損傷和繼發性損傷

原發性損傷是指在剪切力的作用下,腦組織中不同密度的部位產生移位,引起原發性軸索和微血管斷裂;繼發性損傷是指在傷後數小時至數十天內由創傷誘發的軸索局部變性,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病理生理學過程,漸進發展至軸索斷裂,也稱為軸索的二次切割,最終導致整個損傷軸索節段改變,形成級聯放大效應。

瀰漫性軸索損傷多見於交通事故、高處墜落傷,受傷後常立即出現意識障礙或長期出現意識障礙,而常規CT等檢查結果與患者症狀不符。

瀰漫性軸索損傷的分級

分級

根據損傷的部位將瀰漫性軸索損傷分為三級:Ⅰ級:損傷部位僅位於灰白質交界區;Ⅱ級:除Ⅰ級外還包括胼胝體受損;Ⅲ級:在Ⅱ級的基礎上腦幹出現損傷。

病理學特徵

瀰漫性軸索損傷的特徵性病理改變是軸索廣泛的損害,胼胝體局灶性出血和上腦幹背外側象限局灶性出血,即瀰漫性軸索損傷的三聯徵。

神經影像學

腦中軸區或鄰近區域以及中腦、丘腦、蒼白球、胼胝體、穹窿、內囊等區域的點、灶狀小血腫是瀰漫性軸索損傷患者典型的影像學改變。

CT和MRI均不能直接顯示軸索本身損傷程度,甚至部分瀰漫性軸索損傷患者CT檢查無明顯異常,卻有明顯的神經損傷症狀,MRI能相對全面顯示顱內損傷,但對纖維束的損傷程度無法評估。

CT中的表現為大腦灰白質交界區、胼胝體、腦幹、基底節區等多部位多發或單發小出血灶,大小几毫米至幾釐米,典型者周圍可見水腫。瀰漫性白質密度減低,灰白質界線不清,雙側腦室和腦池受壓、變窄或消失。

胼胝體是聯繫兩側大腦半球的重要蛋白質結構,腦幹則是生命中樞所在的部位,所以當這兩個部位沒有受到病灶累及的時候,就有利於環形病情的緩解。

CT與MRI診斷瀰漫性軸索損傷的特異性均為100.00%, MRI敏感性 (100.00%) 高於CT (93.88%) 。由於MRI能部分彌補CT臨床應用的缺陷且檢測靈敏度更高, 故能有效避免漏診並提示預後。

近年來應用新的MRI技術診斷瀰漫性軸索損傷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包括:

(1) 磁共振磁敏感成像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 能充分顯示組織間磁敏感性差異,對於瀰漫性軸索損傷較敏感,有助於更清晰、準確地顯示瀰漫性軸索損傷病灶數目、體積並與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 (Glasgow coma scale, GCS) 評分呈負相關,與預後密切關聯。

(2) 磁共振張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能夠定性定量顯示腦組織完整性、病理性改變及功能的變化,並通過對水分子彌散各向同性和各向異性的定量,可以提供腦部細微結構的信息。瀰漫性軸索損傷與神經元脫失、神經纖維方向改變關聯密切,因此被稱為「髓鞘損失的指針」。

(3) 彌散張量纖維束成像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 可以完整地顯示神經纖維束的走行方向,能在瀰漫性軸索損傷損傷的早期發現病灶,能夠較好地顯示腦受傷後白質纖維的損傷情況,是對常規MRI的有力補充,已被成功應用於腦白質纖維結構的改變。

DTI聯合DTT是瀰漫性軸索損傷病灶檢出的敏感方法,可發現輕微顱腦損傷患者白質的異常變化,還可觀察神經纖維束受損範圍,為評估瀰漫性軸索損傷程度等提供更多的影像學依據。

治療

近年來研究發現,在瀰漫性軸索損傷患者的長程昏迷期內,給予積極的綜合性治療可改善患者的不良預後。

(1) 建立院內急救便捷通暢的處置流程,在ICU內設立專門的觀察病房,積極處理原發性腦損傷,同時保證呼吸道通暢,早期氣管切開能有效防治並發肺部感染;

(2) 亞低溫治療通過穩定顱腦損傷後腦循環功能,減少腦血管痙攣發生率。早期應用亞低溫治療已成為瀰漫性軸索損傷患者一項搶救措施,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降低氧耗量,阻斷腦細胞凋亡,抑制線粒體損傷,減輕內源性細胞毒性作用;

(3) 提倡早期高壓氧治療,對血管具有較強的舒張作用,可有效增加氧氣向細胞彌散的能力,糾正腦水腫,促進腦功能恢復,從而改善預後;

(4) 一般情況下, 單純瀰漫性軸索損傷患者不需要手術治療,使用顱內壓監測進行治療指導,達到手術界限或出現腦疝,應及時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姜華,劉傳立,郭子泉.瀰漫性軸索損傷診斷治療概況[J].西北國防醫學雜誌,2019,40(01):62-66.

董景敏, 張培功, 姜興嶽, 等.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瀰漫性軸索損傷中的研究[J].實用放射雜誌, 2011, 27:653-657.

Moen K G, Skandsen T, Folvik M, et al.A longitudinal MRI study of traumatic axonal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2, 83 (12) :1193-1200.

令狐玲珍.CT與MRI診斷顱腦外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對比研究[J].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7, 26 (3) :658-660.

Currie S, Saleem N, Straiton J A, et al.Imaging assess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J].Postgrad Med J, 2016, 92 (1083) :41-50.

史立信, 王清濤, 臧穎卓, 等.瀰漫性軸索損傷影像學分析[J].創傷外科雜誌, 2015, 19 (1) :39-42.

陳新堅, 程傳虎, 肖俊強, 等.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在瀰漫性軸索損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CT和MRI雜誌, 2016, 14 (8) :98-105.

Gasparetto E L, Rueda Lopes F C, Domingues R C, et al.Diffusion imaging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J].Neuroimaging Clin N Am, 2011, 21 (1) :115-125.

張海都, 劉國瑞, 孔令梅, 等.彌散張量成像對彌散性軸索損傷的診斷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雜誌, 2013, 22 (2) :80-83.

堅持科普,希望醫生和患者少走彎路,疾病得到儘早診治!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視頻或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或參考文獻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通知我,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本公眾號所載文章、內容、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與本人所在工作部門的立場無關!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謝謝!

相關焦點

  • 顱腦損傷分類及分級
    顱腦損傷分類及損傷機制 顱腦損傷是最常見的機械性損傷,在暴力性死亡中佔首要位置。根據損傷是否破壞頭皮、顱骨和硬腦膜的完整性,顱腦損傷可分為開放性損傷和閉合性損傷。發生腦損傷時損傷常常並不局限於某一局部,而是多部位的腦損傷。
  •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可嚴重危害生命,也是感染致死主要原因
    >目前臨床上一般認為感染是導致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細菌都可以產生細胞毒素,而這些細胞毒素進入血液當中或者謝軍本身進入血液當中會導致菌血症或者膿毒血症,從而誘發全身性的血管損傷。
  • 「痰栓清理師」:危重患者肺部經兩天纖支鏡清洗後接近正常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完成此項工作的系協和醫院呼吸內科張建初教授、賀新良、馬燕玲等組成的內鏡清肺小組,該小組重點針對由於痰栓、黏液栓導致治療困難、病情加重的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展開診療。張建初指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惡化,不單是因為痰的問題,還有休克、感染、凝血功能障礙,以及肝腎、心肺功能,頭部等多方面的影響,但對於痰栓、黏液栓導致治療困難,病情加重的患者,內鏡清肺小組的成立確實很有價值。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研究團隊對1例進行了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進行了活檢,通過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特殊染色(包括Masson染色、PAS染色和六胺銀染色)對其病理變化進行了描述。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右葉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 研究團隊稱,他們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
  • 肌萎性側索硬化症致病基因SOD1
    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是肌萎性側索硬化症致病基因SOD1。基因基本信息備註:標有√的意為賽業紅鼠庫有該種保存狀態的小鼠SOD1基因研究概況早在1993年,SOD1就被發現與肌萎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發病密切相關,是該疾病的重要致病基因,這也是第一個發現的ALS風險基因。
  • 神經綜述:肌萎縮側索硬化的感覺神經損害
    神經綜述:肌萎縮側索硬化的感覺神經損害 肌萎縮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種病因未明的致死性神經變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腦皮質、腦幹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臨床表現為隱襲性起病的局部肌肉無力、萎縮及錐體束徵,並逐漸進展至所有骨骼肌癱瘓。
  • 子宮腺肌症瀰漫性跟局限性有何區別
    鄭州腺肌症醫院認為:一種情況是子宮內膜生長到子宮肌肉層,它只有一點長進去了,也就是在子宮肌肉裡只有一小片區域,可能有一兩釐米那麼大一片,由於這一區域裡面有子宮內膜,在來月經的時候這片區域的子宮內膜也要出血,就形成了小血包,繼而就會導致疼痛,這叫局限性的子宮腺肌症。什麼是瀰漫性子宮腺肌症?
  • 【原創】佔位、瀰漫性病變……嚴重嗎?
    我們經常在做完超聲、CT平片或是MRI後拿到的報告會看到診斷裡寫著佔位性病變、囊性病變、瀰漫性病變、結節性病變、空洞性病變等等的專業名詞,聽起來就覺得不太好,想起來更覺得可怕。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些在影像學檢查中常常出現的詞到底是些什麼。
  • 怎麼判斷子宮腺肌症是不是瀰漫性的
    怎麼判斷子宮腺肌症是瀰漫性的呢?其實這個通過B超就可以看出來。 B超上能看到子宮肌層光點粗大,肌層回聲不均勻等。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做個核磁共振效果會更好。但是一般通過B超都可以判定,核磁共振挺貴的。
  • 常用危重症病情評分方法
    簡明損傷程度評分(Abbreviated Injury Severity,AIS -2005版),評價創傷嚴重程度(解剖學角度)2. 損傷程度計分法和新損傷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News Injury Severity Score,ISS & NISS),評價損傷程度嚴重程度(解剖學角度)3.
  • 為什麼說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有一種危重的表現是馬尾症候群?
    為什麼說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有一種危重的表現是馬尾症候群? 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有一種危重的表現就是---馬尾症候群。它的表現有大小便的功能障礙、肛門、會陰區的麻木,甚至伴隨雙下肢的麻木、刺痛感、無力、癱瘓;這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症中的一種危急重症。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推薦救治重型/危重型COVID-19方案
    ,病理生理學特點包括:①部分病例肺泡腔和氣道見大量粘液性分泌物滯留;②炎性病灶以肺邊緣帶為重,向肺門部逐漸遞減;③重症期以瀰漫性肺泡損傷伴纖維粘液性滲出和小氣道粘液性分泌物滯留為主要特點,炎性細胞主要為活化聚集的巨噬細胞;④重症期肺泡腔透明膜形成,肺水腫,肺泡上皮發生萎縮、增殖、脫屑及鱗狀上皮化生等改變,胞漿內可見病毒包涵體,多核巨細胞形成,壞死性支氣管炎;⑤小氣道內常有粘液性分泌物瀦留,甚至粘液栓形成
  • 惠陽:工人中暑致多臟器功能損傷 熱射病真的很可怕!
    惠陽:工人中暑致多臟器功能損傷 熱射病真的很可怕!惠陽三和醫院重症醫學科(ICU)主治醫師 陳強我們測體溫有41度,那幾天是三伏天,天氣很熱,我們就考慮是中暑了,它不是普通的中暑,在我們ICU(重症醫學科)中 它可能已經達到「熱射病」的這種情況。
  • BRAIN:腦外傷後工作記憶與推理模式缺陷的不同模式的腦結構損傷
    (文末點擊瀏覽)眾所周知,腦外傷後慢性認知障礙被認為與瀰漫性軸索損傷所造成的廣泛大腦失連接有關。然而,瀰漫性軸索損傷的模式因人而異,使得認知缺陷存在異質性。由於對該異質性認識不足,使得疾病的預後與幹預存在挑戰。認知障礙中,突出表現的認知問題為工作記憶與推理障礙。
  • 軸修復價格怎麼算?
    關鍵詞:軸修復,軸修復價格,軸修複方法,軸在線修復,索雷工業軸修複方法多種多樣,為了減少維修成本,大家都在核算軸修復價格!關於價格問題,我們首先得看你採用哪種方法修復軸磨損?電刷度?現場修復軸的簡單操作步驟1.拆卸軸承等零部件,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間,查看軸磨損情況,測量磨損尺寸,確定現場修復工藝;2.表面處理,用磨光機將軸磨損表面處理乾淨,至露出金屬原色,以免影響材料粘接力;3.調和塗磨材料,按比例調和索雷碳納米聚合物材料至均勻無色差
  • 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
    危重出血性疾病以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造血幹細胞移植、B肝肝硬化繼發血小板減少及獲得性血友病A導致的嚴重出血為主,尤其以妊娠ITP出血等疾病為代表,該類疾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在國際上尚無有效的治療策略。
  • 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它會自己好嗎?
    來源標題: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它會自己好嗎?近日,在湖北省召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表示,新冠肺炎實際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張定宇表示,目前在金銀潭醫院的治癒率還是很高的。收治的新冠肺炎的患者累計超過1500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