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教師資格、教師招聘考試中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奧蘇貝爾成就動機,尤其是在教師招聘考試,這是高頻考查知識點,是重點也是易混淆點。此部分的知識點考察方式主要是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
(一)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
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應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1.認知內驅力
認知內驅力是指一種學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識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傾向。這種內驅力,一般說來,多半是從好奇的傾向中派生出來的。
認知內驅力是成就動機三個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穩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於學習任務本身之中的。所謂認知驅力,就是指學生渴望認知、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陳述和解決問題的傾向,即為認知而學。
解讀:這是最重要、最穩定、最可靠的內部動機;與內部渴望和好奇、理解等相關。如小紅對於地球公轉特別感興趣,自己就去專研並獲得知識點。
2.自我提高內驅力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一種通過自身努力,勝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從而贏得一定的社會地位的需要。它與認知內驅力的區別在於;認知內驅力的指向是知識內容本身,它以獲得知識和理解事物為滿足;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會地位,它以贏得一定的地位為滿足由於在社會中,一定的成就總能夠贏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決定著他所贏得的地位的高低。所以,取得成就就成了贏得地位的前提。
即自我提高內驅力把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它顯然是一種外部的動機。
解讀:是外部動機。關鍵詞如「贏得地位」「贏得聲望」「贏得頭銜」等。由此看來,對地位的追求是動機的直接目標;成就的獲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間接的目標。如小明競選班長其實更多的是為了贏得「地位」,顯然是自我提高內驅力。
3.附屬內驅力
附屬內驅力是學生為了保持家長和教師等的讚許或認可而努力學習的一種需要。它是一種外部的動機。在兒童早期,附屬內驅力最為突出。到了兒童後期和少年期,附屬內驅力的強度有所減弱,而來自同伴、集體的讚許和認可逐漸替代了對長者的依附。在這期間,贏得同伴的讚許就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動機因素。
解讀:是外部動機。關鍵詞「兒童的主導動機」、「獲得認可、讚揚」等。如小張努力學習是渴望得到媽媽的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