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本科學歷」「大學生」這樣的字眼是很稀少珍貴的,現在有的人說走在路上大學生一抓一大把,甚至砸到十個人有九個都是大學生,當然說法可能有些誇張,但是也說明了大學生已經很普遍了,不再像以前那麼稀少吃香。
而據統計擁有本科學歷的群體超越了95%的國人,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那為什麼大部分的本科生看起來依舊過得很艱難呢?
首先就是數據問題,按中國有14億人,本科生7000萬來說,確實只有5%。但是這14億人包括老弱婦幼病殘,留守者等,實際就業人口只有7.7億左右,而這7.7億人口中,選擇城鎮就業的大概4.4億人,而擁有本科學歷的大學生在經歷了多年寒窗苦讀後大多都會選擇在城市裡面就業而不會回農村。
而在這4.4億城鎮就業中,大概2.9億人是農民工兄弟,他們在城市就業選擇的是工廠,工地,商店,餐館等,遍布城市各個角落。除去這些人就只剩下1.5億人,那麼7000萬本科學歷大學生就相當於一半了。而那種大公司,高薪「體面」的工作一般就是留給211、985得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在找工作時總感覺大學生很多,走在路上一抓一大把。
其次就是市場的「供求關係」。先說求,據統計在2019年我國新增就業人口15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834萬,按本科學歷一半算也有400萬人,而2020年預計則有860萬畢業生。按市場需求來說,招大專和本科學歷的最多,這樣一來,本科學歷雖然佔全國比例低,但是卻是就業的主要人員,競爭相當的大。
再說就是市場的供應。從數據上看,北上廣深或者發展好的城市依舊是畢業生的首選,就業需求多,就業崗位少就導致競爭大,相對薪資等都會有所調整,而大城市消費高,節奏快,導致很多人過得很艱難。入不敷出,月光族,「北漂」「南漂」等,很多人覺得大城市機會多,薪資高,出人頭地快,結果就是生活依舊很艱難。
還有就是高端人才是稀缺的,公司不需要那麼多總裁,經理,科研人員。而很多大學生其實是空有學歷,並沒有實際的技能,流水線沒前途,空地上沒發展,基本都是選擇辦公人員,喝喝咖啡,吹吹空調,實際也就四五千的工資,而且漲幅慢,而流水線好的也有七八千,工地上搬磚也有八九千。「高不成,低不就」「嚴進寬出」的教學模式等導致大學生就業艱難。
最後就是薪資了。大家都知道薪資是和經驗,能力成正比的,剛畢業的大學生由於沒有經驗,技能,很多會選擇經常跳槽,而頻繁跳槽導致的結果就是沒有經驗積累,能力也有所欠缺,導致薪資一直停留在一個階段。
學歷只是門檻,不代表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在有學歷的情況下更要把握好機會,提高自己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