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蛋撻,就會想到澳門,而每次到這個小城,也總要去啃上兩個,似乎這樣才算一趟完整的行程。
論人氣最旺的葡撻店,無疑是只此一家的「瑪嘉烈」,那永遠的人潮,每次經過位於新葡京酒店後面的巷子,總能望見。
人龍雖長,態度稍遜的店員勝在動作迅速,兩個人點上半打蛋撻,到手還新鮮熱辣,再配上凍奶茶,很多時候都沒有座位了,就站旁邊捧個盒子吃起來了,眾人也習以為常:哪間老店門口沒有一堆站著吃的食客呢?
相比肯德基的葡撻,它沒有那麼甜膩,這點比較喜歡,蛋撻外皮層層分明,入口酥脆,最要贊的當然還是內陷,超過兩公分厚度,蛋和奶油的配比均衡,一口咬下去嫩滑得好似會融化,超有幸福感。
「瑪嘉烈」葡撻店的位置靠近大三巴、議事廳等諸多景點,附近還有幾間娛樂場,可謂佔盡地利之便,日日人頭湧湧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其實澳門葡撻的創始店卻並非是這間。
澳門歷史最早的葡撻店叫「安德魯」餅店,人不是很多,通常都不需排隊,但不少老饕會專程前去打卡,「安德魯」和「瑪嘉烈」兩間店的老闆原是一對夫妻。
葡式蛋撻也叫「葡撻」,最早的葡撻是葡萄牙裡斯本的修女發明,但將它改良並發揚光大卻是在澳門,很多人也因此以為澳門葡撻是葡萄牙人的創造,但其實它是英國人的「傑作」。
70年代,英國人安德魯來到澳門,還娶了位澳門女子為妻,他並不是甜點師,而是一位工業藥劑師,做蛋撻完全是跨界的嘗試。
最初,安德魯在澳門開了一家原料進口公司,後來倒閉了,再次創業的時候,他選擇開一間甜品店,原因是澳門雖然受西方文化影響多時,但街上卻很少看到歐洲的甜品,而有時想吃卻只能自己做,摸索中自學了一門手藝。
1989年,這間「安德魯」店鋪開在了樸實的路環村,開業後生意一直不溫不火,熬了近十年。後來,安德魯將傳統的蛋撻結合英國甜點的做法進行了改良,減少了糖分,並將奶油混合進蛋液中,又點綴了少量的焦糖在表面,烤出來的蛋撻帶有濃鬱奶黃口感,又有焦糖香,但食客接受這個創新並不順利。
據安德魯的女兒講,剛開始烤制了50個蛋撻,但是周圍人並不喜歡這個「新產品」,葡萄牙人對它嗤之以鼻,覺得不夠正宗,而中國人覺得上面黑黑的焦糖會有致癌風險,不夠健康。
氣餒的安德魯想將蛋撻扔了,但是老婆攔住他,並說東西很好吃,扔了可惜,不如送給路過的人,並聽聽意見。一連幾天都免費送的蛋撻終於有天等來了回頭客,有人開始詢問怎麼購買,才漸漸打開了市場。
後來,安德魯還在餅店附近開了一間咖啡廳,方便慕名前來的人可以坐下來一邊喝咖啡,一邊品嘗他的葡撻。
但1997年安德魯與妻子離婚了,妻子便在位置更好的澳門本島開了「瑪嘉烈」葡撻店,從此,一座澳氹大橋隔開了兩人,各自經營自己的生活。
兩人離婚的最大受益者卻是肯德基,「瑪嘉烈」後來將葡撻製作的秘方和新品開發權賣給了「炸雞叔叔」,當然,也惠及食客無需到澳門,便能吃到地道風味了。
安德魯在2006年突發哮喘去世,餅店交給了女兒和妹妹繼續經營,在路環村的「安德魯」老店,30年來樣子並無多大變化,外表並不起眼,遠看更像一間普通的雜貨鋪,不留意就錯過。
有時候安德魯的肖像會擺在店外,身穿甜品師的白襯衫,面露微笑,迎接前來尋味的人們,只有這時,才低調的昭示路人:小店是澳門葡撻的鼻祖。
「安德魯」葡撻相較於「瑪嘉烈」的,最明顯的差別是上面焦糖的「黑」點更多些,口感上面,同樣的蛋漿滑奶香濃,但個人覺得「瑪嘉烈」偏油一點點,但撻皮分層更明顯些,也可說是不相伯仲,畢竟本就是一家人的出品啊,都好吃!
店中也賣其它的麵包點心,「頭牌」當然還是蛋撻,很多人都是一盒半打的打包拎走,據說每天可以賣出15000多個蛋撻,除了這間老店,還有不少人上門尋求合作,比如「威尼斯人」酒店內就開設了分店,還請貝克漢姆來拍了個廣告片,雖然內容被澳門人詬病:片中居然沒有一個澳門人?!但卻硬生生也打響了名頭,如今在威尼斯人的那間分店也常常大排長龍。
更多的分店不但拓展到了兩岸三地,連日本、泰國、菲律賓和韓國等地都能看到「安德魯」的招牌了。
雖然據說當年安德魯在得知「瑪嘉烈」將秘方賣了出去之後,相當受傷,但現在看來,被隨炸雞賣到全世界的葡撻,也產生了巨大的廣告效應,時至今日,「葡撻」成了澳門的一個關鍵詞,也該給肯德基記上一功。
除了這兩家葡撻名店外,還有一些當地人的口碑推薦,比如位於官乜街的「新好利」餅店,售賣的蛋撻更有自製的風味,除招牌「燕窩撻」,還有芝士撻、奶撻、傳統蛋撻等等,選擇相當多,除了蛋撻之外,豬扒包也不少捧場客哦。
彈丸之地的澳門,卻匯聚世界口味,還把個小小的蛋撻做到了名揚世界,名氣大到連發源地葡萄牙的那間都超越了,衝著這份努力,也是個去捧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