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撻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也非常喜歡吃的。但是~這個蛋撻有點不一樣,它的酥層就是那種層層疊疊的,咬上去香酥的嘎吱嘎吱脆,撻餡是芝士奶香的濃濃味道,真的是贊哦!
蛋撻~我們熟悉得很常見的一種小甜點!到處都有得買。然而正宗的葡式蛋撻必須用手工製作,精緻圓潤的撻皮、金黃的蛋液,還有撻水的比例,都要經過細緻的精準處理把關,才臻於普通蛋撻難以達到的完美。
真正的蛋撻必須有分層明顯。蛋撻的底座就像剛出爐的牛角麵包,口感鬆軟香酥,內餡豐厚,奶味蛋香非常濃鬱,雖然味道一層又一層,卻甜而不膩。
葡式蛋撻,又稱葡式奶油塔、焦糖瑪琪朵蛋撻。港澳及廣東地區稱葡撻,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屬於蛋撻的一種,有焦糖深褐色斑點的表面為其特徵。
最早的葡式蛋撻來自英國人Andrew Stow,他在葡萄牙吃到裡斯本附近城市Belem的傳統點心Pasteis de Nata後,決定在傳統食譜上加進自己的創意,於是1989年在澳門路環島開設安德魯餅店,用豬油、麵粉、水和蛋,以及英國式的糕點做法,創作出廣受歡迎的葡式蛋撻。葡撻是澳門小吃中最有名的,特別講究烘焙技巧。深受食客喜愛。
葡撻雖然是安特魯所創,然而揚名卻是拜安德魯和妻子的婚變所賜。1996年,安德魯和妻子瑪嘉烈婚姻破裂。
正宗的瑪嘉烈葡式蛋撻必須用手製作:精緻圓潤的撻皮、金黃的蛋液,還有焦糖比例,都經過專業廚師的道道把關,才臻於普通蛋撻難以達到的完美。真正的蛋撻必須有分層明顯。上桌的瑪嘉烈蛋撻的底座就像剛出爐的牛角麵包,口感鬆軟香酥,內餡豐厚,奶味蛋香也很濃鬱,雖然味道一層又一層,卻甜而不膩。
瑪嘉烈離開安德魯另起爐灶,把原先屬於自己名下的店子改名「瑪嘉烈」,又落戶香港和臺灣,不經意地捲起了一陣葡撻旋風。後來手工蛋撻品牌 Milktar's 蛋撻工坊一直沿用至今。
~~~~~~~~~~~~~~~
撻皮材料:低筋麵粉180克,高筋麵粉20克,酥油30克,裹入黃油片175克,水100克。
撻水用料:牛奶100ml,淡奶油80克,奶油奶酪50克,蛋黃2個,砂糖50克,低筋粉15克
做法;
1、以上材料混合揉成光滑的麵團,冷藏醒30分鐘,讓黃油在室溫軟化,放入保險袋擀成0.6cm薄片,
2、面擀成長片,黃油片放在中間是面片長度的三分之一。
3、然後把面片折三摺疊起,冷藏靜置30分鐘。再重複一次以上步驟(擀長,疊三折)。然後用保鮮膜包住,鬆弛20分鐘。
4、鬆弛結束,擀成0.6cm厚度點面片,然後將面片捲起來,用保鮮膜包住放冰箱鬆弛30分鐘。
5、把牛奶、砂糖、淡奶油、芝士、蛋黃2個、低粉15g混合成為撻水,從冰箱取出鬆弛好的面,用蛋撻模具壓成圓形,然後在其中的一面沾少許麵粉,沾麵粉面朝上,放在模子裡壓出形狀。
6、倒入撻水,八分滿就可以,然後放入烤箱,置於200度烤20分鐘,香噴噴的葡式蛋撻就新鮮出爐了。
看那一層層的酥脆感覺,簡直不要太好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