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建設者中的海大身影——記中國海洋大學2005級校友、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V區總工程師寧進進 |
http://www.huaue.com 2018年12月6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一橋越滄海,天塹變通途。2018年10月23日10時許,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那一刻,這座被習近平總書記稱之為「國家工程、國之重器」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驚豔世界。人們在讚嘆中國力量、中國智慧的同時,也為廣大大橋建設者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點讚。在成千上萬的建設者中也閃現著中國海大人的身影,2005級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寧進進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2008年6月畢業時寧進進在工程學院門口留念 一名以「以工強國」為夢想的學子 因自小就有一個當「工程師」的夢想,2001年高考填報志願時,寧進進選擇了西安理工大學的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因嚮往大海,他憧憬著有一天可以把自己所學的水利水電工程與海洋結合起來,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工程學科是他夢寐以求的研究方向。2005年本科畢業時,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專業的研究生。「百川入海,原來學的是河,所以來到海大。」面對複試考官提出的選擇海大的理由時,他巧妙作答。 研究生期間,在董勝教授的指導下,寧進進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特別是MATLAB軟體的操作應用,以及關於海洋潮汐、水文、波浪、回淤等海洋工程知識的學習,都為他日後參加港珠澳大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三年海大時光,他的學識日漸豐盈,視野日益開闊,思維能力不斷提升,並養成了腳踏實地、堅忍不拔的行為品格。「最主要的是思維方式的訓練和踏實做事的能力」,寧進進說,港珠澳大橋建設中,他之所以能安下心來編寫方案,與大學時代的沉澱是分不開的。 2008年畢業後,寧進進應聘去了中交天津港航設計研究院,成了一名工程設計員。因為英語水平較高,2008年11月,他被派往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駐埃及辦事處工作了兩年。在埃及期間,他不僅熟悉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開闊了視野,還在工程項目投標、合同撰寫等方面收穫很大。這期間,他聽說了2009年底開工建設的港珠澳大橋,並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參與到這一偉大的工程中來。「很多人幹一輩子可能也遇不到這樣的工程,對於大部分中交系統的人來說,是很嚮往的。」寧進進說。 回國之後,寧進進又調入位於青島的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工作,並於2011年9月與既是同事,又是校友的李愛玲喜結連理。 寧進進(右)和同事們在一起商討港珠澳大橋施工方案 大國工程裡的「小工程師」 雖然寧進進嚮往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夢想著在這一超級工程中貢獻一點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可是等到機會真的來臨時,他又有些手足無措。 2012年2月的一天,公司領導找他談話,告知他被選派前往珠海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工作。「心情很複雜,激動是有的,但也有些擔憂。」談及初聞此消息的感受,寧進進記憶猶新。新婚不到半年,就要與妻子兩地分居,況且港珠澳大橋是超長工期的大工程。領導允諾,只要寧進進去幹半年,協助港珠澳項目部完成《沉管浮運安裝成套技術方案》的編寫工作之後,便調他回青島。從那時起,寧進進便與這一超級工程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保證伶仃洋水域過往船隻的正常通航,港珠澳大橋採用了集橋、島、隧為一體的施工方案,除了露在水面上的橋以外,還需在海中築起兩座人工島,兩座島間以長達6.7公裡的隧道連接。寧進進參與的正是大橋的核心工程部分——島隧工程。 根據規劃,東西兩座人工島之間的隧道是我國首條於外海建設的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唯一深埋大回淤節段式沉管工程。施工條件複雜、技術難度大,國內這方面的經驗幾乎是空白。負責該項目的總工程師林鳴試圖採用中外合作的方式,請歐洲的公司協助建設,對方開出了1.5億歐元的天價,林鳴希望用3億人民幣聘請對方在關鍵環節的施工中給予技術諮詢和支持,對方嘲諷說:我給你唱一首祈禱歌。 既然技術引進行不通,那就走獨立創新的道路。首要任務便是《沉管浮運安裝成套技術方案》的制定。 《沉管浮運安裝成套技術方案》的編寫劃分為舾裝浮運組、沉放對接組、整平回填組等4個小組,根據分工,寧進進隸屬於舾裝浮運組,他負責撰寫整套方案中的《二次舾裝方案》。拿著領導分派的任務,寧進進竟然連「舾裝」是啥都不清楚,通過百度他才搞清了「舾裝」的含義。好在有工程學科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積累,他堅持邊學邊做,歷時一個半月完成了《二次舾裝方案》的編寫工作。在方案編寫中,寧進進也體會到了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般情況下「T」指「時間」,「t」指「噸」,在方案編寫中,寧進進有時也會用「T」指「噸」,當他把編寫的方案初稿拿給項目總工蘇長璽看時,被領導狠狠地批評了一通。「『T』和『t』的事情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伴隨我至今,無論是寫方案還是現場施工,這2個字母都一直警醒著我。」寧進進說。 第一項工作雖然有曲折,但完成得還算順利。寧進進想,終於可以放鬆一下了。他向領導請假,打算去珠海市逛一圈。領導說:「可以啊,不過有個條件。你再把《浮運安裝方案》編寫出來。」就這樣,寧進進用新編一套方案換來半天假期。 《浮運安裝方案》屬於《沉管浮運安裝成套技術方案》中的五個重大方案之一,工序繁雜、計算公式多、數據量大,要求極為嚴格,每寫一部分都要由林鳴總工程師審核,來來回回經歷了50多次的修改,才得以通過。因《浮運安裝方案》中的圖表較多,特別是關於海流預報的羽毛圖、色塊圖等,他運用研究生期間所學的MATLAB軟體繪製出了既直觀醒目,又簡潔美觀的圖表。在沉管浮運安裝作業窗口的確定方面,他憑藉研究生期間所掌握的工程水文裡的潮汐、流速等知識進行綜合判斷。「這是一次海大課堂所學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寧進進說。 2012年7月初,沉管隧道成套施工技術方案審查會暨總體技術組第四次會議召開,用於會議審查的材料摞起來足有兩米高。按照當初和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領導的約定,完成方案編寫,寧進進就可以回青島了。領導說,方案是你編寫的,下一步就要進行演練了,等演練結束之後你再離開吧。就這樣,寧進進又留了下來。 按照「試驗先行」的原則,從2012年10月開始,項目部從理論階段轉為現場實戰階段。相比理論研究階段的困難和挑戰,現場演練的壓力更大。「也是挨罵挨批最多的時候」,寧進進坦言,演練中令他最難忘的是第三次演練。「當時被批的跳海的心都有了。」即使在高壓的情況下,還要保持冷靜,繼續開展工作。演練結束,回到營地已是凌晨4點,接到通知,早晨8點召開總結分析會議,寧進進和所有人一樣顧不上休息,趕緊撰寫總結報告,為4個小時之後的研討做準備。演練中除了內在的壓力,還有外部的幹擾,現場與寧進進一同工作的日本顧問說:「我們演練做5次,你們中國人至少做7次。」最終,經過四次演練,我方人員便掌握了沉管浮運安裝的技術要領。 2013年4月,演練任務完成。寧進進找到領導,再次請求調回青島。領導說,方案是你參與編寫的,演練也是你參與的,這項工作沒有比你更熟悉的了,等安裝完第3節沉管之後你再離開吧。就這樣,寧進進又投入到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中最核心的環節——沉管浮運安裝之中。殊不知,後面還有更大的困難、挑戰和危險在等著他。 寧進進(右)與同事一起研討港珠澳大橋施工技術 獨守海底的孤膽英雄「 簡單來說,這些年,我們在伶仃洋上幹了33次活,裝了33節管。」2018年11月29日下午,在母校與學弟學妹們分享自己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心路歷程時,寧進進講得輕鬆而幽默。這份輕鬆背後卻蘊含著他和隊友們不屈不撓、日夜奮戰的心血、汗水和淚水。 2013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首節沉管(E1)出塢,在8艘大馬力拖輪和兩艘量身定製的安裝船的拖運下開始浮運至西人工島島頭進行安裝。因為是第一次安裝,大家既滿含期待,又極為緊張。總工程師林鳴說:「就像新手上路一樣,開一個很大的車,也沒有教練坐你邊上。」他們還給這一安裝過程起了一個很浪漫的名字「深海初吻」,真正操作起來,才發現一點也不浪漫。「E1沉放下去之後,沒有平穩著底,而是翹了起來,比預想的高出十多釐米。」寧進進說。經過反覆排查,發現是海底淤泥回淤導致的,派潛水員下去用高壓水槍進行清理之後,再次安裝。據林鳴介紹,當他們第二次把E1沉管安裝下去的時候已經連續工作了80個小時了,可謂人困馬乏,但測量顯示還有偏差,繼續調整,重新安裝,反反覆覆,歷經96個小時的鏖戰最終在5月6日上午10點把首節沉管精確安裝到位。「五天四夜連續奮戰在海上,當時只要一坐下就會睡著,現場用的比較多的是清涼油、風油精。」寧進進說。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共由33節沉管(E1到E33)和一個「最終接頭」組成。E1、E2屬於小管節,每節長約112.5米、重約4.4萬噸,從E3開始皆為標準管節,每節長約180米、重約8萬噸。 2013年7月30日,E3管節安裝完畢。「這一標準管節的順利安裝,說明我們已經掌握了沉管浮運安裝的技術,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工程算是心裡有底了。既然標準管節都裝好了,我也沒再去找領導談調回青島的事,就這樣幹下去吧。」寧進進說。當時他們甚至還有一點盲目樂觀,其實,「如果把整個海底隧道工程比成爬山的話,E3的成功安裝只是到了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還在後面呢!」 在所有的沉管中,E15的安裝是最曲折的,也是最具挑戰性的。2014年11月15日,E15進行第一次安裝時,遭遇了沉管基床突淤,為避免對以後沉管隧道施工質量產生影響,現場決策組果斷停止沉放並將沉管撤回塢內,然後是長達3個月的技術攻關。為節約時間,項目部規定,2015年春節不放假,家屬可以到珠海過年。「臘月28下午,我妻子和女兒抵達珠海,晚上下班後,我見到了她們。臘月29,我上了一天班。年三十中午,我們一起吃的飯,下午去珠海逛了逛,晚上一起過年。初一、初二我依然上班。項目部規定,所有家屬初三必須離開,初四我們就要動身去工地了。」談起2015年春節備戰E15再次安裝的場景,寧進進記憶猶新。 經過精心準備,正月初六(2015年2月24日),E15迎來了再次安裝的作業窗口。不料,前一天探摸還符合施工條件的基槽邊坡突然發生滑塌,滑塌物達2000立方米,局部厚度達60公分,無奈之下,E15再次停止沉放並回拖。當總工程師林鳴下達回拖指令的時候,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流下了淚水。「那種期待和那種失望,來得那麼強烈,這讓很多人受不了,因為我們付出太多,我們太認真,太期待了,結果它是這樣一個雪崩式的回淤。」林鳴說。「為了安裝E15,我們都沒回家過年,感覺對不起支持我們的家人,有一種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感覺。」寧進進說。 最終,歷經156天,三次浮運,兩次回拖,2015年3月26日清晨6點,E15沉管在海底精準定位,完成安裝。 私下裡,周圍的同事說寧進進是「福將」,他自己有時也自嘲說是港珠澳大橋的「吉祥物」。這些稱呼源自2017年「最終接頭」的安裝環節。2017年5月2日清晨,在10多位外國專家和近百名媒體記者的見證下,底板長9.6米,頂板長12米,重達6000噸的「最終接頭」在28米深的海底成功安裝,經工作人員測量,最終接頭與管節之間的橫向偏差為15釐米,實現了「日出起吊、日落止水、滴水不漏」的作業目標,全長6700米的海底隧道全線合龍貫通。 當大家都沉浸在隧道貫通的喜悅之中時,總工程師林鳴卻對15釐米的偏差產生了糾結。港珠澳大橋是設計壽命為120年的超級工程,其沉管隧道工程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被譽為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瑪峰」,存在15釐米的偏差會不會有些遺憾?他問現場人員:「如果不精調,你們甘心麼?」也有人擔心,再次精調,可能會造成碰撞,甚至漏水,潛在風險較大。現場人員經過激烈的爭論和思想鬥爭,最終決定「返工」,重新對接。 5月3日傍晚,重新對接的準備工作就緒。19時許,臨時止水閉合腔注水增壓正式開始。當時寧進進和其他同事在最終接頭內部負責觀察。突然人孔門出現漏水,水柱噴出約5米高,他趕緊脫下救生衣,隨手抓起一塊土工布去堵漏點。經過他和同事的努力,水不再噴湧,但滲漏依然持續,精調工作只好暫停。經過排水、檢查等一番緊張的忙碌,精調工作再次啟動。鑑於前面出現的問題,從安全考慮,項目部決定僅派1人下到接頭內部進行監測。「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比較熟悉接頭內部的系統構造,理應我下去。」寧進進孤身一人進入到了水下28米。身處海底,「接頭」內部悶熱潮溼,空空蕩蕩,一丁點兒聲響都會被放大幾倍,E29側水泵加水的聲音就像是傾瀉而下的瀑布般響徹耳邊。「一個人的時候容易胡思亂想」,寧進進說,在國外沉管施工中,發生過進水事故,那種情況下,人是逃不掉的。他密切觀察著接頭內部的情況。還有4米完成加水、還有3米完成加水、還有2米完成加水……對講機裡傳來加水試壓的進展情況。突然,E30側中廊道封門傳來一聲巨響,像有東西在撞擊,他的心瞬間提到嗓子眼,立刻匯報:「報告林總,E30側中廊道封門有較大響動!請指示。」他報告完之後,對講機裡是十幾秒的沉默,毫無回音。海面上,林鳴同決策組緊急會商,死死盯著壓力表,找尋著加水和壓力的平衡點。「沒問題,再堅持一下,出來以後師傅請你喝酒,給你壓驚。」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寧進進懸著的心才放鬆下來。 下午5點,小梁順利脫開,寧進進爬出人孔,呼吸著新鮮空氣,看著等待的隊友和即將落下的夕陽,「那一刻,感覺世界真的很美好。」寧進進說。有同事和他開玩笑說:「進進是福將,我送你4個字『寧死不屈』」。 2017年5月4日20時43分,經過近40個小時的連續施工,「最終接頭」精調順利完成,測量結果為東西向偏差0.8毫米,南北向偏差2.5毫米,比精調之前的誤差降低了60多倍。他們又一次創造了「深海穿針」的工程奇蹟。曾笑稱「中國企業不會走路就想跑」的荷蘭隧道工程諮詢公司TEC發來賀電說,中國建設者的「最終接頭」施工方案,是對世界沉管隧道技術的重大貢獻。 當天晚上的慶功宴上,寧進進坐在主賓的位置上,緊挨著自己的師傅林鳴。 寧進進(左)與同事一起研判港珠澳大橋施工方案 「我的青春在大橋」 「不止一次的想調離這個地方,但在單位、家庭的支持下,咬牙堅持了下來,感覺這幾年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學會了『堅持』『堅守』。」「我也從一個『搬磚的』,走到世界工程技術前沿,我感覺到我在港珠澳幾年的最大收穫,是成長、自信。」談及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收穫,寧進進如是說。 造橋期間,寧進進與家人聚少離多,近7年時光大部分奉獻給了港珠澳大橋。2017年勞動節期間,山東衛視播放港珠澳大橋施工現場畫面,當看見寧進進出現在電視中時,4歲的女兒趴到電視屏幕上去親吻爸爸。此種場景,每每談起,他都覺得有些虧欠妻子和女兒。 在參與港珠澳大橋這一超級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無論是理論研究水平,還是工程實踐能力,寧進進皆有很大的收穫和提升。期間,他撰寫了20餘篇關於沉管浮運安裝的學術論文,申請專利十餘項,並獲得了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頒發的科學技術獎(特等獎)、中國交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功臣等獎項和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時,寧進進因在國外開展學術交流,未能親臨現場,但他的青春和記憶卻永遠地定格在了大橋。他寫道:「今天貫通了,心裡只想坐車上去再看看,給家人、朋友講講我們的故事,回憶一下我們的青春。」11月23日,在港珠澳大橋開通滿月之際,寧進進特意乘船在伶仃洋上凝望大橋。煙波浩渺間,大橋以氣貫長虹的「中國跨度」連接起香港、珠海和澳門,碧波之下,便是他為之奮鬥了近7年時光的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建設者,希望他們重整行裝再出發,繼續攀登新的高峰。如今,寧進進正以深中通道項目部副總工程師的新身份帶領團隊對深圳市到中山市的隧道工程進行技術攻關,這又將是一個徵戰巔峰的過程。 |
關於中國海洋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特別說明:由於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