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我國傳統文物藝術品是否還有意義?未來,收藏市場將如何走向

2021-01-20 晶哥聊古玩

#藝術品收藏#近二十年來,「收藏我國傳統文物藝術品還有否意義」變成美術史博士湯哲明非常大的疑問:「咱們的時代正在發生著深刻變革,西洋文明佔主流的觀念即是其中之一。我很慶幸上世紀六十年代看到了亨廷頓的理論。

事實證明以亨廷頓為代表的文明相對主義的概念在一步步變成實際。歐美文明的闌珊已變成不可阻撓的潮流,其根源恰是我國的興起。如今國際的趨勢是回歸本鄉文明。我相信中華文明首先在亞洲的復興是一個巨大過程的起步。」

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迎來了三次周期性「機遇」波動:第一個機遇是在1995年至1997年,第二個機遇是在2003年至2005年,第三個機遇是在2009年至2011年。

一、那麼,新的機遇什麼時候開始呢?

根據國內外經驗,藝術品市場一般也有周期性,大約一個周期為5-10年。據此分析,2009-2011年為中國藝術市場的第三個機遇期,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到今天經歷了8年的低迷期,所以,2021年藝術品市場有機會迎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第四個機遇。理由如下:

第一、國家政策持續利好。2016年初,文化部發布了新修訂《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於2016年3月15日起施行,並將「美術品」改為「藝術品」;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提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鑑。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不斷提高文化交流水平」;2017年2月,國家文物局正式發布實施《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多措並舉讓文物活起來。2017年中央級媒體報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二、藝術行業發展前景好。據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發布的《TEFAF2017藝術品市場報告》顯示,儘管全球經濟具有不確定性,但2016年的藝術品市場仍穩健復甦,日漸繁榮,2016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的銷售額達到了450億美元。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更多中產階層的出現,未來幾年中國市場將成為推動其藝術品銷售額增長的主要發動機。

第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據了解,歐美發達國家投資客在自身的財產投資組合中,對文化藝術品投資佔整個投資20%,而中國的國內一線城市目前不到5%。業內人士分析,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在的需求是6萬多億元,而目前的規模只有幾千億元。隨著我國中產階層的壯大,對精神的需求更加迫切,這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從投資型經濟向消費型經濟轉化,藝術品消費將繼續增長。

第四、藝術品投資回報率高。在國際資本市場,藝術品早已是必備的投資標的,它是全球三大投資項目中繼股票、房地產之後的「第三極財富」,屬於高附加值資產,其回報率已遠遠超過了股票和房地產。義大利收藏家貝利尼曾說過:「世界上只有藝術品是最有價值的,股票的平均增值率是40%,而藝術品的增值率是95%。

就像在二戰期間,德國人利用戰爭,拿走了大部分的藝術品,因為他們懂得,藝術品是無價之寶。」如此驚人的高回報率也是吸引大量資本進入的重要原因。隨著中國負利率時代的到來,尋找對抗貨幣貶值的投資品種,正成為公眾熱心的話題,藝術品正成為繼股票、房地產之後人們傾心的投資避險工具,有觀點甚至認為,藝術品投資是當今投資領域的最後一座金山。

二、未來,收藏市場將如何走向?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每個時代,都會有那個時代獨屬的烙印。作為歷史洪流中的投資者而言,以史觀的視角審視一切,讀懂時代,讀懂當下,找尋規律,抓住機會,才能穩站時代的潮頭。

收藏文物藝術品成為很多富裕家族的必然,原因在於:

第一,文化藝術品收藏是傳承家庭文脈的上佳選擇。

文物藝術品不僅可以賞心悅目,與心靈對話,而且其具有歷史、文化和學術的傳世價值,同時凝聚著父輩文化理念的價值取向。

第二,藝術品是高雅的身份名片。收藏藝術品象徵著一個人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地位,是進入高層次文化圈的通行證。

第三,藝術品具有較為安全的投資性質。藝術品的唯一性和壟斷性增加了藝術品的價值,尤其是高端稀缺的藝術品精品,伴隨著收入的增加和通貨膨脹,需求會越來越大,其價格也會越來越高。大量的研究表明,由於藝術品資產與其他資產的收益率關聯不大,所以藝術品特別適合做企業或家庭資產組合配置的選項。

第四,藝術品資產適合慈善和遺產傳承安排。富人具有巨額的財富,其社會責任和未來家族的遺產安排是無法迴避的問題。藝術品資產由於其隱蔽性和價格的難以確定性,成為富人在資產配置中稅收籌劃和代際傳承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現在流行這樣一句話,就是錢多了就不是自己的了。收藏圈也有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收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是為自己收藏了,而是為社會、為國家收藏。

收藏的成就不完全在於藏品的數量多少和價值高低,還在於藏家的精神和品格。藏家以個人之資金,盡畢生之精力,日積月累,聚沙成塔,給自己、給後輩、給國家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物質財富。既彌補了國家文博部門的不足,保護了歷史,又為館藏文物增加了來源。著名收藏家馬未都等均辦起了私人博物館,將本屬於自己個人的藏品讓社會共享。

2016年,文企對接:擁有精品文物藝術品已成為少數人身份與品位的象徵。頂級企業與收藏機構合作,紛紛建立博物館,博物館成為新企業標配。博物館管理師成為職場稀缺人才,專業博物館管理機構連鎖式發展。

2017年,資產增值:文物藝術品資產化起航,收藏機構以文物藝術品資產入股企業,文物衍生品市場繁榮,文化產業發展迅猛,文物國際交流成為常態。文物藝術品將成為稀缺品種,文物藝術品價格高企。

2018年,資產流通:文物藝術品作為金融擔保物地位確立,文物藝術品抵押貸款成為融資重要手段。

2019年,財富聚集:文物藝術品投資成為銀行業為富人理財的最大賣點,國內信託業開始對社會公眾發售文物藝術品投資信託計劃,文物藝術品共同投資基金也應運而生。

2020年,新富豪群:擁有古玩是品位與財富的象徵,文物藝術品成為上流社會的標籤,文物藝術品成為中國家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收藏家成為新富豪群體。

文物藝術品資產化是國家戰略,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支撐。博物館將成為文物藝術品資產化的重要載體。

相關焦點

  • 2016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年度峰會全程實錄
    )國際收藏產業博覽會組委會承辦,湖南省拍賣行業協會、雅昌文化集團、長沙天心文化產業園協辦的2016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年度峰會正式啟幕。他介紹,我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經歷了23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家文化產業和中華文物保護事業中的一顆明珠,更是成為國際藝術市場備受關注的領域,成功邁入世界藝術品市場第一方陣。他表示,堅信未來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力將進一步釋放,國際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在世界舞臺上將發揮更多、更大、更重要的作用,對此我們充滿著信心與祝願。預祝本次峰會取得圓滿成功。
  • 文物藝術品研究所揭牌儀式在京舉行
    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理性收藏暨文物藝術品研究所揭牌儀式」於15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品收藏愛好者及行業領導共120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研討會上,文物研究所的常務副所長、知名古陶瓷鑑定專家荊志忠做了理性收藏的精彩演講。他分析了我國當前民間收藏的特點與問題,並逐項提出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與方法。田志強院長和相關嘉賓共同為文物藝術品研究所揭牌。研究所的成立將為我國文物藝術品民間收藏之路,起到理性和深層次引領作用。
  • 呂立新:退而求其次是藝術品拍賣與收藏的無奈之舉
    隨著中國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有錢人會越來越多,購買藝術品的人也會越來越多,而好的藝術品資源又非常有限,大家買到一件就會藏起來一件,好的藏品再流入市場的機會比較小。比如說像潘天壽大師的作品存世量僅八百件,刨去美術館收藏的民間流傳下來的作品也就兩三百件,由此可見,潘天壽大師的作品民間存世數量非常有限。未來藝術品資源會越來越少,徵集也會越來越難,與相對應的藝術品的價錢也會越來越高。
  • 全球藝術品收藏被逐步數位化
    網絡技術的發展已經使檔案信息化建設走入了藝術品收藏領域。藉助數字出版的幫助,存世量有限的藝術收藏品進入公眾審美視野,市場交易也將走向信息對稱和透明化。不過,由於牽涉到收藏家、收藏機構、拍賣行、交易商等眾多市場主體,藝術品數字檔案建設似乎還要走過一條漫長而複雜的道路。
  • 中管院文物藝術品研究所在京揭牌 荊志忠任常務副所長
    【環球網報導】2019年12月15日,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主辦的「文物藝術品民間收藏與發展研討會暨『文物藝術品研究所』揭牌儀式」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全國政協第十二屆常委、軍委空軍原副政治委員王偉中將,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收藏家協會原會長閆振堂,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田志強院長,河南省洛陽市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主任李國強,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陶瓷收藏委員會主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文物藝術品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荊志忠等嘉賓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品收藏愛好者及行業領導12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 那麼藝術品收藏的意義在哪裡?
    首先必須得具備深厚的收藏經驗,因為一旦你自己不懂,就給了別人撿漏的機會。其次還得擁有廣闊的人脈,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沒人脈再好的東西都賣不出去。往往一件藏品必須在自己手上呆上個數年功夫,甚至要傳個幾代人,才能體現出它們的價值。那有人就好奇了,古董藝術品只是死物一件,沒有生產力,也不能富國強民,價格那麼貴,憑什麼?想必有不少人都有這種想法,那麼今天小編就來跟你說一下玩收藏的意義在哪裡!
  • 拍賣:究竟誰說了算 中國藝術品市場四問(圖)(全文)
    它不僅是國內藏家實力增強的體現,也反映了我國民族文化保護意識的增強。我們不能僅關心藝術品價格漲跌帶來的市場效應,藝術品本身的文化價值應是關注的重點。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市場分析中心主任趙力:所有市場增長過程中都會出現泡沫。我們要分析價格形成過程中是否有人為炒作因素,價格是否和價值嚴重背離。中國藝術品市場歷經了十多年的發展和培育,今天的價格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
  • 照片作為一種藝術品,如何從零開始收藏
    自2008年影像收藏市場受到衝擊後,近幾年來又有了重新活躍的趨勢。比起繪畫等傳統藝術品來說,影像的價值可體現在其記錄性的本質和表達方式上的藝術性。在中國影像的不斷發展下,也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了影像收藏的意義。論壇上大家以自身經歷出發,從最基礎的收藏知識再到普通人應如何開始影像收藏都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將以問答的形式呈現。
  • 藝術品收藏繁華背後亂象叢生 推進收藏文化需多方合力
    核心提示: 收藏從本質上講是一個積累財富、積累知識的過程,文物藝術品的收藏也本應該是一項高雅、愉悅心境的活動。但隨著收藏熱的升溫,文物藝術品市場亂象叢生,虛假鑑定事件屢有發生。
  • 有關部門聯合發文,助推中國藝術品市場成全球主流市場
    這些政策法規給傳統文化和新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振興提供了實力的支持。 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公報,標誌著國家首次將「文化命題」作為中央全會的議題,文化在戰略層面意義凸顯。因此,文化體制改革引發文化藝術品投資熱潮,藝術品的定價機制和交易平臺正迅速成長中,中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 直播鑑定文物藝術品,噱頭還是良藥
    12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在這股熱潮之下,已經有不少平臺和資本開始在文物藝術品直播鑑定領域布局掘金。然而現實問題是,從文物業態來說,直播鑑定能解決行業痛點嗎?與此同時,隨著在線直播平臺的流量紅利消失,直播鑑定又將何去何從?
  • 藝術品的收藏價值
    但收藏價值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而且收藏價值在藝術收藏活動中有著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收藏藝術品主要是植根於我們對該藝術品的收藏價值的認識,如果我們連收藏價值的含義都不知道,又如何收藏呢?因此,本文根據筆者數十年的收藏拍賣經驗和對文學藝術、美學、歷史的認識,試圖對收藏價值進行定義和規範,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 具有紀念意義的宣紙更值得收藏
    原標題:具有紀念意義的宣紙更值得收藏 據悉,從文房走向集市、走進拍賣會,再走進電子交易平臺,宣紙成為收藏界、投 資者眼中的「香餑餑」。   據了解,近年來,收藏熱帶動書畫市場的繁榮,導致高檔宣紙消耗量增大,名牌宣紙的價格在不斷上漲,自2010年以來,宣紙頻頻調價,價格翻了一番還多,國 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李遇春認為,宣紙本身是消耗品,老宣紙更是用一張少一張的稀缺資源,沉澱下來的就更是書畫名家的追求,所謂 「名家用好紙」,收藏宣紙是大勢所趨。
  • 收藏古代藝術品做成文化產業做成實業,需要創建文化振興新時代。
    這樣可以有效盤活文物資源,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幾千萬人的就業、生計資本的流動形成了一種自由進出的規律。讓具有綜合性價值的古代藝術品成為人們追捧追尋的文化藝術標本,國家需要人民需要文化金融更需要。古代玉雕刻巧色好看的魚由現在開始,擁有精珍古董藝術品的藏家將獲得榮耀獲得社會的認可是您們一直在做文化傳承,現在對古代藝術品的普及還遠遠不夠還是要民藏人利用一切機會向廣大民眾科普古代藝術品的知識才行
  • 臺灣古董大佬徐政夫告訴你,什麼樣的藝術品值得收藏
    教師的職業習慣影響著他,這種樂於分享的性格,令他成為臺灣重要收藏團體清玩雅集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溝通兩岸收藏家交流的重要人物。長久以來,徐政夫在對岸遙望大陸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從藝術品拍賣業破殼而出,直至今天私人美術館林立,變遷中的一幕幕,常令他思緒萬千。藝術品的價格遠不是變化唯一的結果,但確是一個不錯的標誌。2014年,劉益謙以2.78億元人民幣在香港佳士得購得永樂唐卡。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與反思!
    在這一時間節點,回顧中國藝術品市場走過的41年曆程具有特殊的意義。 藝術品市場行情是經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雖然其體量、規模較小,但「窺斑見豹」,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藝術軟實力和宏觀經濟基本面。1978年以來,伴隨中國社會的逐步開放和銳意改革,藝術品市場逐漸復甦,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市場。
  • 家中體驗「盜墓」,撿漏「考古盲盒」,是否具有收藏意義
    在我們的概念中,考古工作是非常神秘但是又非常的無趣,神秘在於考古會不斷的發現各種的寶物,更是發現許多古代的墓葬,特別是近幾年在「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盜墓系列的帶動下,還有收藏界對於古董的價格不斷提高的刺激,當然少不了鑑寶節目的推波助瀾,許多有一點經濟基礎的人,都紛紛愛好起文物的收藏,但是文物收藏相關的肯定和考古有關,而考古的確也幫助我們知道過去的歷史,和解密一些古代無法解釋的事情。
  • "專家"靠賣鑑定證書斂財 "收藏熱"倒逼民間文物鑑定立法加速
    不少文物藝術品鑑定機構的所謂專家,並不具備文物藝術品鑑定的資質與能力。而根據鑑定結論與文物藝術品估價來收取文物藝術品鑑定費用的收費制度,已成為利益導向的核心鏈條。 民間收藏文物鑑定立法緩慢 近年來,民間文物、古玩、藝術品交流交易迅猛發展,文物鑑定中的法律問題越來越突出。
  • 應該讓民族的瑰寶社會文物,也能夠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傳承
    文物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如果世界各大博物館都沒有中國文物那我們怎麼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明?談什麼文化自信?要解放思想,允許部分社會文物向世界流通,放開國內社會文物青銅器和高古玉、高古瓷的流通。開拓文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西方用文化產業滲透年輕人的思想,我們要用祖先留給我們的古老文明去樹立年輕人的道德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認識喜歡。中國文化強國的理念已經越來越得到各方面的重視,並且已經成為我國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首要戰略目標,同時我國已經將金融資本市場的文化產業作為一個首要的發展目標。
  • 讓收藏文化從獨樂走向眾樂
    她將傾注其心血與財力的私人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中國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對此評價:她從獨樂樂到眾樂樂,實現了個人收藏境界的飛躍。■酒店中的古燈具博物館在蔡美娟的收藏品中,有一件意義非凡的龍泉罐,那是她收得的第一件古陶瓷。「龍泉」一名讓她聯想到早年和親戚合夥創業的龍泉塑料廠。 此後,她開始經營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