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十八大以來,國家修訂及出臺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和法規來促進文化發展,弘揚文化遺產。這些政策法規給傳統文化和新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振興提供了實力的支持。
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公報,標誌著國家首次將「文化命題」作為中央全會的議題,文化在戰略層面意義凸顯。因此,文化體制改革引發文化藝術品投資熱潮,藝術品的定價機制和交易平臺正迅速成長中,中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近些年國家倡導古玩藝術品熱潮不是偶然的,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資源開始資本化,並且資本的價格迅速膨脹。古玩藝術品作為稀缺資源;也就成為了具有重要投資價值的金融產品「軟黃金」和「吸金池」!
文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關於促進文物機構文化和創意產品的建議》,後來於2016年5月16日由國務院發布。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了《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並於2016年5月16日由國務院轉發。它旨在以創造性的方式探索中國的文化資源和產業,以更好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並充分調動相關機構和社會力量的熱情。《意見》旨在探索中國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並以更好的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並充分調動相關機構和社會力量的積極性。
正如藝術品市場的高價經常出現一樣,2020年也是一個差異化的市場。除了價格,全球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不平衡也可以看出。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個市場的交易量已佔世界總量的80%以上。
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藝術品已經是必要的投資目標。它是繼股票和房地產世界三大投資項目之後的「財富的第三極」。它是一種高附加值的資產,其回報率已遠遠超過股票和房地產。義大利收藏家貝利尼曾說:「只有藝術品才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股票的平均增值率為40%,藝術品的增值率為95%。
中國民生銀行《藝術銀行業務發展研究報告》提出:中國高收入人群中有20%以上有收藏習慣,可以將其財產的1%以上用於藝術品收藏。假設國民總儲蓄的16萬億元中的50%屬於高收入階層,這意味著理論上每年至少有800億元可用於藝術品。
根據一些行業統計,巴克萊銀行分析指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潛在需求超過6萬億元,而目前的規模只有幾千億元。文化藝術品投資佔藝術品總投資的20%。,「金融證券的平均年回報率為15%,房地產為21%,藝術品收藏為26%。」這似乎證實了這一市場的「胃口」。
隨著視力和經濟收入的提高,業餘收藏家的數量將增加,其收藏品的級別和等級將逐漸提高。從收藏類別的角度來看,書法,繪畫,瓷器,玉器等文物收藏目前是收藏投資的主流,但由於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物和藝術品數量有限,一些收藏家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當代書畫,油畫,雕塑,攝影,手工藝品等。
藝術品市場發展迅速,交易數量驚人。一方面,中國高淨值人士更喜歡投資。他們的總財富中約有19%用於藝術品投資,投資的複合年增長率超過25%。文化藝術消費欲望的增加為文化藝術市場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投資空間。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尋找新的投資方向所需的大量資本也促進了藝術品市場的快速增長。
此外,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國內消費結構也進入了快速轉變時期。精神消費逐漸取代了物質消費,成為一種剛性需求,成為文化藝術市場的新支撐。隨著全球藝術品市場規模的持續穩定和迅速增長,市場將進一步擴大,尤其是在亞洲。因此,市場對藝術品融資的需求也在增加。
藝術基金,藝術信託投資,藝術抵押,藝術產權交易和其他金融工具與價格,財富管理,增值保值和投資活力等金融服務融為一體。儘管這個行業在中國還不成熟,但它應該對藝術品的金融化和證券化前景充滿信心。
藝術金融包括三個主要部門:一個是金融部門,例如私人銀行家,財富管理,家族辦公室和藝術投資者等。它是對藝術品本身的投資或對相關金融技術公司的投資;第二是文化部門,例如私人博物館和公共博物館以及文學和藝術界人士;第三是商業部門,包括拍賣行,畫廊,藝術博覽會等。這三個部門相輔相成,連通性越來越強。
從地域上看,藝術金融呈現出融合的趨勢,跨界,跨文化的合作日益頻繁,藝術市場正在向全球化發展。隨著中國近年來的迅速崛起,當前藝術品市場的主流已不再只是歐美,人們對藝術品和文化也越來越感興趣。
德勤盧森堡董事Adriano Picinati di Torcello
德勤盧森堡董事Adriano Picinati di Torcello預測,2026年,亞洲金融市場的規模將會達到2.7億美元,屆時將與美國等量齊觀,甚至會超過美國,對私人銀行家和家族企業,以及金融機構來講,是進入藝術品金融市場的良機。此外,社會變化、藝術與技術的革新也會促進藝術品金融的發展。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金融證券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為15%,房地產為21%,藝術品收藏的平均年投資回報率為26%。與其他現有的投資工具相比,收款的風險無疑較小,但前提是不能購買假貨。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