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半月後,2020年就徹底成為過去式,但「復甦」依舊是今年所有行業的熱門詞彙。
以上海藝術品市場為例,真正地「復甦」至10月中旬才顯露。即使打出「全球藝場·上海時間·藝術西岸」主題,但在全球旅行禁令背景下,是否能成為「上海時間」依舊是未知。
2020年西岸博覽會最後一日前往參觀的人群
直到11月中旬,2020年全球首場國際藝博會(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3小時80%畫廊成交達6000萬」,中國藝術品市場「內循環」的力量顯現。隨後,ART021 VIP日「幾近售空」。
因此有觀點稱,作為全球唯一藝術市場全面重啟的城市,上海已形成對標紐約、巴黎、倫敦、巴塞爾的全球藝術品新的交易時間。
而從今年上海一級市場的成交來看,「上海時間」或已實至名歸。「無論從政府層面,還是從整個藏家藝術市場來說,都是可以把上海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藝術品交易中心」,富藝斯中國區總監張文嘉表示。
2020年ART021 VIP首日現場圖
如今回頭來看,從2017年起,11月其實已被默認為「上海時間」,直到今年明確提出,它是從何而起?又是如何形成?
也許我們從政策優惠、國際藝術機構「商機」以及本土根源,可以粗略為「上海時間」畫像。
從9月轉移至11月的「上海時間」
2020年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現場
今年11月的5場博覽會中,除了ART021、西岸藝博會按期舉辦外,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上海城市藝博會以及設計上海,因配合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或疫情原因,全部集中在11月開啟。
但最開始,上海藝術月其實屬於9月。
當時1997創立的上海藝博會已堅持15年在9月舉辦。
2007年開始的,將「上海當代」帶入亞洲藝術屆一景的博羅那上海當代藝術展,7年裡也一直選擇9月舉辦。
隨後,新的藝博會陸續落地上海,依舊大多選擇在9月,如2014年開啟的西岸藝博會、影像上海藝博會和藝術都市。
也有其他,如首屆選擇5月的上海城市藝博會和選擇6月的上海青年藝博會。
2013年ART021舉辦現場
當然,還有從第一年(2013年)舉辦就一直在11月的ART021。
2013年前後,「藝術圈幾乎沒有任何來上海的理由」,而在ART021持續舉辦5年(2017年)之後,三位創始人在接受採訪時才提到,「ART021創造了11月上海藝術的奇蹟」。
如包一峰說的,「也許就像從來沒有調整過時間,可能也會吸引其他藝術活動向這個檔期靠攏」。
首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
自2016年起,西岸藝博會確定將11月作為固定展期,上海青年藝博會從2017年開始常設在11月。而上海藝博會在2012年至2018年,也曾連續7年將展期固定在11月。
到2017年,11月已經潛移默化被公認為上海藝術月,大多美術館和畫廊默契地將新展或重量級藝術家作品放在這一時間段,因此也出現「跑斷腿」的笑言。
而作為跨入全球重大藝博會行列的ART021和西岸藝博會,從本土形態向國際化體制靠攏的同時,通過精品化路線,不斷引入國際一線畫廊、擴大博覽會規模、嚴格把控參與機構的質量、整合跨界與藏家資源,進而樹立了各自獨特品牌。
在藝博會輻射之下,諸多國際畫廊優先將上海作為亞洲或中國空間的選擇地。例如,今年8月開幕的Edward Ressle畫廊,本身專注歐美藝術家作品的當代藝術,而在「落地中國時,從未想過上海以外的城市」,因為上海這座城市擁有非常多熱愛藝術的觀眾,很難在亞洲其它地方找到如上海一樣給予藝術家創作和展示空間的城市。
2020年,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遷入西岸藝島 Art Tower
另外,「上海時間」最具核心的競爭力是將全城藝術資源集中。2019年,首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通過「政策集中、主體集中、交易集中、效益集中」的策略引領,累計舉辦百場活動,總參觀人次超過50萬,境內外藝術品展示、展銷、拍賣累計貨值突破百億元。
今年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明確提出了「全球藝場,上海時間」 主題,以3場大型藝術博覽會、50餘場拍賣活動、近50場畫廊展銷活動,以此形成千億級藝術品產業規模。
2020西岸藝術與設計藝博會現場
除了平臺環境,能成為「上海時間」,盈利是吸引所有目光的關鍵。
今年西岸藝博會作為今年全球首場國際藝博會,5天,4000多件高質量作品,「不僅沒有受到當下大環境的影響,作品反而賣的很快。」參展的51家畫廊,在VIP開幕當日,有銷售的畫廊比例至少達到了80%。線上畫廊單元訪問量達到百萬次,在上線首日便達成交易。
第八屆ART 021博覽會現場
緊隨其後開始的ART021,開幕前預售情況已相當可喜,而在VIP首日重複率最高的詞是「賣的挺好」。例如卓納畫廊最終售出20多件作品,總價不下550多萬美元,「再次證明了中國與上海藝術市場的實力與活力。」
而高古軒畫廊藝術總監李曦在進場前夕,還在擔憂其中的不確定性,而「現場情況跟之前的不確定性相反的是,給了我們很大的驚喜。」
一站式便捷措施:上海自貿區、西岸藝島Art Tower
「自貿區藝術FTZART」國際物流通道服務,被打包的藝術品
圖片來源於「自貿區藝術FTZ」公眾號
此前提到的「博羅那上海當代藝術展」,是因進口稅、繁瑣的手續,以及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雙重壓力,才在第7屆時以僅展示不可交易而最終結束。
處於當下回看,上海自貿文投大大縮短了審批流程,將原來需20個工作日,現在基本上在5個工作日以內就可以完成。並支持365天全年境內展示,對文化藝術展覽、保稅展示及交易,提供「一站式」便捷優惠措施。
就以今年ART021來說,雙方於3月確定戰略合作,自貿文投下屬進出口公司成為本屆ART021唯一官方清關商及現場運輸協調商,為參展商提供包括:國際物流通道服務、保稅展示、布撤展、外匯結算等在內的一站式專業服務。
此外,參展商還可獲得上海自貿區提供的優惠費率方案,包括作品展出後6個月免費保稅存儲,可降低其運輸及清關成本。
「自貿區藝術FTZART」國際物流通道服務工作現場
今年上海自貿文投共接收ART021海外參展作品30餘批貨物,近400件。
也有國際畫廊在人員不能到場的情況下,將作品交與上海自貿文投運輸至國內,再由ART021對其作品進行託管。這也或為後疫情時期,提供了一條藝術品交易的新方式。
加之今年開啟的西岸藝島Art Tower,已為曾經的「博羅那上海當代藝術展」掃清所有內部障礙。
這也是「上海時間」吸引國際資源的優勢之一。
上海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
2014年,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自貿文投」)在自貿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成立,隨後便開始一系列針對文化產業的更新和新增措施。在2020年「上海對話」論壇中,上海自貿區文化藝術藍皮書公布,2019年文化貿易額為480億元人民幣。
2020年,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合作協議政策發布會現場
同時今年11月10日,國家文物局宣布,將為期三年的全國唯一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放在上海自貿區,並頒布了系列舉措,包括「支持外資拍賣企業拍賣境外徵集的1949年以後去世的部分外國藝術家作品」...這意味著,畢卡索、夏加爾、達利等備受青睞的大師級西方藝術作品將更頻繁地到訪上海。
隨著市場變化,上海自貿文投也在逐步完善服務流程。直到2020年,已形成十大貿易便利化措施,除了縮減在藝術品出口收付匯手續合規快捷;進境免除CCC證明;進出境備案免除文廣局批文...等常規環節外,在原有十大貿易便利化措施基礎上,也進一步推出「五大免除,四大優惠」措施:免除海關進口保證金服務費、批文辦理服務費、版權登記服務費、保稅展廳展示申請服務費、評估鑑定服務費;對保稅倉儲存放、物流通道服務、財務結算服務、外匯支付服務給予一攬子優惠,以大大降低企業資金成本和交易成本,為文物藝術品交易流通提供全流程優質且優惠的服務。
西岸藝島Art Tower入口處
而在上海層面,對標巴黎左岸、倫敦南岸,2012年上海徐匯區提出了「上海西岸」構想,短短幾年以迅猛之勢打造了「西岸文化走廊」,邀請國內外畫廊、私人美術館入駐。今年,「西岸藝島Art Tower」啟用,作為一棟集合著諸多藝術機構的垂直「聚合型」的空間,有人疑問是否會成為下一個H Queen's?
其實不然,機構入駐只是「西岸藝島Art Tower」的一部分功能,後期還將開展雲端展示交易平臺,量身定製一套服務體系和優惠政策,包括展覽申報、海關通關、運輸倉儲、外匯結算、版權受理、保險服務等全周期的服務。
「雙A」戰略下與「西岸智塔AI Tower」上海西岸國際人工智慧中心交相輝映的「西岸藝島ART Tower 」
所以,未來藝術品市場如何變化,相信上海自貿文投和「西岸藝島Art Tower」也會隨之帶來更多措施。
一級市場之外的國際合作,率先培育了「肥沃土壤」
2014年「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現場
在政策支持和一級藝術品市場之外,從民營機構到政府牽頭,上海在引進國際藝術資源上也不遺餘力。
2014年,「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在K11的火爆現象,為民營機構舉辦頂級藝術展開啟了源頭,至今談論起引進展或IP展中,它依舊排開山鼻祖地位。誰能知道,在此之前(2012年),謝定偉曾策劃「畢卡索中國大展」,成本高達4000萬元人民幣,票房卻遭慘敗。
不管是因為「地理位置偏」,還是觀眾對西方藝術接受層度的轉變,我們看到,2014年之後,國際頂級藝術資源開始源源不斷進入上海。直到現今,「中國首展」已不是賣點,觀眾也在追求作品理念和質量。
松山智一在上海龍美術館講解作品
松山智一作品
如龍美術館正在舉辦「自然可解」松山智一中國內地首個展,季濤評論「其未來會不會成為村上隆?Kaws?」。剛結束的「克裡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展,更是人氣足得讓人疑惑觀眾人群屬性。
久事美術館,蒙克現存唯一一幅珍貴的四色手工上色的《吶喊》石版畫
今年9月,久事美術館引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將蒙克現存唯一一幅珍貴的四色手工上色的《吶喊》石版畫帶入上海。這次展覽是久事美術館自2018年10月成立以來,舉辦的首位西方藝術大師的展覽,「也是久事美術館對接世界藝術文化的全新起航」。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流動的風景》2020年
還有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正在展出的「隨物生心」芬蘭當代藝術家組合湯米·格倫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裡·尼蘇南(Petteri Nisunen)亞洲首個展,欣賞「理工男」眼中日常所見之物美感的同時,美術館也定期與芬蘭各領域文化對話,讓觀眾全方位理了解芬蘭。
塔拉·馬達尼,Spectral Disco, 2020
而最新消息透露,2021年5月上海將會有一家名為「Longlati基金會」的非營利機構入局西岸藝島。基金會成立於2019年,創始人是新加坡投資商David Su和中國藝術家陳子豪。入駐後,基金會每年會拿出來300萬人民幣,支持1990年以後出生的中國藝術家創作項目。
消息中提到,Longlati基金會的首展將帶來伊朗裔美籍畫家、動畫師塔拉·馬達尼(Tala Madani)作品,之後還會有法國行為藝術家勞爾·普羅沃斯特(Laure Prouvost)的展覽。
不得不說,近幾年來各大私立美術館主動引入的國際藝術資源,為上海營造了優質的文化氛圍。
《隨物生心》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亞洲首個展現場
在另一方面,除了知名西方藝術家的引入,國外藝術機構也與上海建立打包合作。
以2019年來說,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Gallery)與上海陸家嘴集團籤署合作文件,將從成功運營國際級美術館的角度,為浦東美術館提供為期3年的培訓和諮詢服務,分享美術館領域專業知識。並將於2021年合作舉辦浦東美術館開館大展,屆時泰特美術館提供館藏。
西岸美術館
常設展「時間的形態」現場
另外,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開啟的五年展陳合作項目,包括5年內舉辦3個展期不少於18個月的常設展,和平均展期半年的約10個特展。
整個項目剛過去1年,首個常設展「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一)正在更新部分展品(11月16日至11月26日期間暫停對外展示)。第二場特展「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也在今年11月對外亮相。
西岸美術館館長李忠輝曾在談及雙方合作時說:「一方面讓更多全球文化藝術精品有機會走近中國觀眾;另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國現當代文化藝術的豐碩成果。」
第二場特展「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2020
上海能順利對接國際資源,離不開已培育好的「肥沃土壤」。從上海雙年展24年進程中,策展團隊和藝術作品語境的變化,能直觀看到上海與國際藝術的一步步接軌。
以今年上海雙年展來說,4位策展人中有3位是國際研究者。展覽也從4個月的展覽延展至8個月,並打破了傳統的「展覽」形式。雖已啟動,但至今並沒有明確的作品清單。而是分為溼運行、生態聯盟和展覽3階段,讓學術先行,並與機構學院合作項目,來激活上海雙年展,以此更好迎接2021年4月的實體展。
開幕儀式前,「夢回江戶」 浮世繪藝術大展現場
文化的發展不僅體現在產業騰飛上,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群眾文化素養,培育大眾文化意識。
最明顯的變化是,上海商業展覽的門票定價相比全國範圍頗高,卻依舊會吸引各年齡層人士前往。例如,今年7月,上海天協文化舉辦的「夢回江戶」 浮世繪藝術大展,開放首日,下午才舉辦開幕式,上午開館便有許多預約觀眾第一時間進入展廳。
從不懂到主動購票的細節,或許能說明上海藝術品市場最實際的變化,也是成就「上海時間」最基礎的條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