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
今年的西岸藝博會迎來逾百家畫廊、設計品牌及藝術機構,集中展示20世紀初以來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橫跨多種形式的精選佳作。西岸藝博會創立之初的「設計單元」強勢回歸,xiàn chǎng、video XINTIANDI、West Bund Voice及特展單元異彩紛呈。同時,本屆博覽會打造線上畫廊單元,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為世界帶來一場多元形態的藝術盛事。西岸藝博會的藝術能量輻射全城近40家美術館及城市空間,聯動起整個上海的藝術生態。
xiàn chǎng單元 蔡澤濱《微風》,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2020
本屆西岸藝博會在西岸藝術中心的A館和B館舉行,共包括5個特別展覽、7大板塊、9 家設計品牌、 16場專業論壇、23件公共藝術作品、40部影像作品,97家國內外知名畫廊與機構與逾700位藝術家集結亮相,結合從11月2日-15日的線上畫廊單元,帶來線上線下的全方位體驗。今年首次打造的線上畫廊單元與線下場館共振,訪問量達到百萬次,並在上線首日便達成交易。
「復甦」的藝術現場本次西岸藝博會的主畫廊單元迎來了逾50家國內外畫廊的參展。其中包括豪瑟沃斯、大田秀則畫廊、佩斯畫廊、香格納畫廊、白立方、空白空間等連續六年參展的畫廊將繼續為觀眾呈現藝術家多元而豐富的創作;同時,常青畫廊、高古軒、科林沁格畫廊、立木畫廊、裡森畫廊、紐格赫姆施耐德、貝浩登、阿爾敏·萊希等多次參與展會的國際知名畫廊也悉數回歸。此外,還有多家畫廊首次參展。
2020年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
早在本屆西岸藝博會開幕之前,就有不少畫廊主表達了他們的信心和期待。膠囊上海的創始人Enrico Polato說道,「在全球範圍內,這或許是今年首個此類事件,讓我們以往常的方式來體驗藝博會。在藏家和整個藝術行業的支持下,我期待著這一次勝利的回歸。」立木畫廊的聯合創始人樂睿昕 (Rachel Lehmann) 表示,疫情期間,畫廊留意到在亞洲市場的重要性,其中包括上海西岸,「我們非常高興終於能再次在實體藝博會上展示藝術品。實體展覽始終是無可取代的。」德玉堂畫廊創始人劉燾直言,「我對中國本土藏家的實力及眼光都非常有信心,我相信今年許多被擱置的購買力會在年底的上海得到釋放。」
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2020
根據相關統計,在今年主畫廊單元參展的50多家畫廊中,僅VIP開幕當日,有銷售的畫廊比例就至少達到了80%。其中,25家畫廊的銷售總額至少達到了6000萬元人民幣,銷售作品的數量至少超過了150件。銷售額達到千萬級別的畫廊包括白立方畫廊及裡森畫廊等;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畫廊至少有4家,包括立木畫廊、佩斯畫廊、常青畫廊與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截至本屆西岸藝博會結束,多家參展畫廊給出了高度評價。常青畫廊在此次博覽會上總計售出超過十件作品,總計銷售額近千萬。常青畫廊的工作人員Pierre Martinez表示:「中國收藏家表現出了他們對當代藝術的極大熱情。這次展會,我們結識了很多新的藏家,這側面證明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成熟並且還在持續發展。目前新冠肺炎大流行病在全世界範圍內爆發,在此情況下,文化尤其是藝術市場很可能會越來越依賴亞洲市場來度過這場經濟動蕩。」裡森畫廊的亞洲總監董道茲表示:「我們從去年12月開始籌備此次西岸藝博會。儘管受到全球疫情的影響,但畫廊在西岸藝博會上的銷售方面超出了預期,並且有機會接觸了新客戶和新機構。這證明了上海是個很棒國際藝術平臺。」大田秀則畫廊項目經理石塚洋介直言,今年的銷售情況甚至超過往年,帶來的作品銷售9成左右。
2020年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
據媒體觀察,本屆西岸藝博會中,各家畫廊涉及疫情元素的作品,幾乎全部售罄。國際畫廊與國際藏家數量的縮減,為本土畫廊提供了更大空間,即使人流量相對減少,仍需佩戴口罩與保持社交距離,但新客增多,藏家也更加年輕化,00後的藏家已經開始行動。油畫與裝置仍是主流,潮流藝術受到更多關注。
積極的藝術觀眾西岸藝博會吸引的不只是畫廊和藏家,還有更多想要欣賞藝術作品的觀眾。在西岸藝術中心,流動的人群與四處可見的作品相映成趣。和往年一樣,作為西岸藝博會的特別單元,xiàn chǎng單元今年呈現了多件不同媒介形式的作品,xiàn chǎng單元不設獨立展區,而是由作品串聯起整個博覽會區域,甚至延伸至城市的公共空間,在日常環境中與人們相遇。
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的場域特定裝置《礦物現實》是本屆西岸藝博會xiàn chǎng單元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作品由粉碎的回收玻璃和大型可攀登巖石組成,觀眾可以在這些處理過的碎玻璃上行走。從現場看,這件互動作品顯然成為了博覽會上最熱門的「打卡點」之一。另一邊,沈烈毅的《蹺蹺板-晃》邀請人們進行遊戲,「蹺蹺板」的中間有一棵自然生長的大樹,隨著兩邊人的擺動,樹葉掉落下來。作品與觀眾的直接互動為博覽會增加了公共性。
特展單元 蘇暢 《雕塑實驗》
除了xiàn chǎng單元,本屆西岸藝博會的特展項目也成為了一大話題。上海本土藝術家蘇暢在一整個展廳中呈現藝術項目「雕塑實驗」,白色的雕塑作品和場地邀請觀眾走入其中去感受。法國駐上海領事館推出《第一天,每一天》及《跨越邊界》兩個項目,以法中當代藝術對話的方式來慶祝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的誕生日。成立於中國香港的Longlati非營利基金會與裡森畫廊和Salon 94合作,在此次西岸藝博會上呈現特展「繁有邀請必有回應」,展出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和斯坦利·惠特尼(Stanley Whitney)的代表性作品以及相關文獻。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部分獲獎藝術家近期作品展今年第一次進入西岸藝博會,呈現歷年來由評委選出來的藝術家的作品。
【特展單元】Longlati非營利基金會《繁有邀請必有回應》現場,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
【特展單元】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第一天,每一天》現場,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202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西岸藝博會迎來了 「設計單元」的回歸,9家國內外知名品牌的展位佔據了整個B1場館,呈現藝術與設計間的新趨勢。相比於純藝作品,設計品的門檻更具親近感,在當下全球這一特殊時期,也更能滲入生活的日常中。因此,B1館也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GROUNDLESS DESIGN創始人郭曉就表示,「藝博會是畫廊與藏家相互交流和進行交易的場合,有別於一般觀眾在場地內走動觀看,藏家與畫廊主/銷售需要有大量坐下交流的時間。所以在藝博會,畫廊的展位簡單休整的基礎上,家具就顯得非常重要。」事實上,西岸藝博會吸引了不少像郭曉這樣的「專業觀眾」。平面設計師童亦概括道:「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是以一個發生中的『事件』吸引到我的,博覽會的整個狀態就是靜置的作品和流動的人群,所以需要忘掉自己設計師的職業,僅僅把自己當作測試儀器快速去測試所看到的作品的感染力。」設計師孫思嘉則注意到,「布置與展品較去歲有新亦不遜色,變化的無非口罩和更為嚴苛的入場安檢。」
【設計單元】Yuan Museum展位,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2020
從西岸輻射上海法國駐上海領事館在西岸藝博會B館推出的特展項目「第一天,每一天」與藝術史學家、瑪摩丹莫奈博物館常務副館長瑪麗安娜·馬蒂厄(Nathalie Obadi)和策展人、藝術評論家朱朱合作,慶祝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的誕生日。而沿著黃浦江向東延伸,位於外灘濱江一側的Bund One Art Museum 正在以特展形式展出這件作品,策展人正是馬蒂厄。「第一天,每一天」所呈現的作品是Bund One Art Museum《日出·印象》展覽的延伸,並使之更加完整 「如果沒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與莫奈作品的結合,就不可能真正體現出該展覽與當下的呼應與思考。」 馬蒂厄說道。
Bund One Art Museum《日出·印象》展覽現場
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表示:「今年的西岸藝博會對我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首先,疫情之下只有在上海能辦這麼一流的國際藝術與設計博覽會。法領館史無前例地第一次參展,也是唯一參展的外國駐滬領館,我們倍感驕傲和榮幸。我們的展位每天都門庭若市。不同年齡、背景的觀眾排長隊有序入場,對藝術的熱情讓我們印象深刻。博覽會的作品也選擇得非常好,很了不起。」
同樣位於外灘濱江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正在舉辦中國藝術家張恩利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個展「會動的房間」,展覽由侯瀚如策展,集中呈現藝術家過往近30年藝術生涯各階段的百餘件繪畫作品,回顧他從聚焦人物與生存的具象繪畫、風格鮮明的靜物畫到 「空間繪畫」的創作歷程。代理張恩利作品的畫廊之一豪瑟沃斯此次也來到西岸藝博會,作品《農場主》以豐富的色彩宣布久違的「春天」的到來,並成為豪瑟沃斯此次在博覽會上策劃的群展的起點,試圖以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來討論疫情後的現狀、希望與生存。如果說PSA的展覽像是一份相對完整的藝術家「檔案」,那麼藝術家在西岸藝博會上的亮相就像是其作品的一個「切片」,這個切片被置入了藝術市場與交流的環境中,形成新的對話。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張恩利個展「會動的房間」現場
受疫情影響,今年全球大部分藝博會和雙年展等活動都宣布取消。而在11月的上海,西岸藝博會如期舉行,美術館、藝術空間與畫廊的新展也接踵而至,這樣熱鬧而忙碌的景象在今年顯得特別而可貴。即便習慣了遠程交流,線上展還是難以取代親眼見到藝術作品的體驗,人們依然期待發生於物理空間的藝術活動。西岸藝博會如同一個「樞紐」,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這裡相遇或是久別重逢,旋即又奔赴城市中的下一個展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