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今天(2010年7月30日),錢偉長在上海與世長辭。
錢偉長,1912年10月9日生,江蘇無錫人。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作為中國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近代力學、應用數學的奠基人之一,錢偉長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與錢學森、錢三強並稱「三錢」。
他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曾任上海大學校長;第一、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第二屆中央委員、第四屆中央常委、第五、六、七屆中央副主席、第七、八、九屆中央名譽主席。
曾有不少人問他,作為一個科學家和教育家,作為一個民主黨派人士,貫穿你一生的信念是什麼?錢老的回答是——「一切從國家的需要出發。」
一切從國家的需要出發,是多少年來成千上萬的中國知識分子、民主人士恪守的人生信念,更是貫穿了錢偉長的一生。
1912年,錢偉長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鴻聲鄉七房橋村一個清貧的教師之家。他有個大名鼎鼎的四叔——國學大師錢穆,「偉長」這個名字就是錢穆親自取的。
高中時候的錢偉長
16歲時,父親病逝,之後他就一直跟隨四叔生活。受其耳濡目染,18歲那年,錢偉長以中文和歷史滿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
可就在他決定進入歷史系的第二天,也就是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一時間,全國青年學生紛紛舉行遊行示威,支持抗日。錢偉長從收音機裡聽到了這個震驚中外的消息,當時就火了:「沒飛機大炮,我們自己造。我要學飛機大炮。」錢偉長決定棄文從理,轉投物理系門下。由於高考物理成績只有5分,一開始他被物理系主任拒絕,幾經周折才得償如願,並且學習異常努力,後來成為了物理系的尖子生。學生時代的錢偉長愛國熱情非常高,他還曾經參加過一二·九運動和民族解放先鋒隊。
1939年錢偉長考取了中英庚款會公費生留學生,但留學的過程卻一波三折。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留學計劃一度被迫中止,可三個月後,當中英庚款會做好了所有準備時,錢偉長卻和同學們一起選擇了放棄——護照上有日本籤證並在橫濱停留激怒了他們,當時日本正在侵略中國!直到1940年8月,錢偉長才終於在上海登船,赴加拿大留學。
在多倫多大學博士畢業典禮後留影(1942年10月 加拿大)
他對前來送行的四叔說,出國不是為了自己和家庭,而是想走科學救國的道路。在多倫多大學,錢偉長主攻彈性力學,在導師辛格的指導下,用50天的時間完成了論文《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這是世界第一篇有關板殼內稟的理論,幾十年來深受國際學術界重視。這篇論文和愛因斯坦等著名學者的文章共同發表在一本文集裡,而那時錢偉長到加拿大還不到一年。
1942年,錢偉長博士畢業後來到了美國,師從世界飛彈之父馮·卡門。之後,他進入美國著名的噴氣推進研究室工作,在導師引領下,不辭勞苦地奔走於研究室的白沙基地,參與火箭和飛彈試驗,並在飛行器結構力學、高速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器動力學方面作出多項成就。1944年,他成為美國航空科學學會正式會員,並在美國航空工程學會上宣讀了《超音速對稱錐流的攝動理論》。美國應用數學季刊分三期連載了錢偉長博士論文的基本部分,其中一個重要方程被稱為「錢偉長方程」。1946年,他與馮·卡門合作發表了《變扭率的扭轉》一文。馮·卡門稱這是他一生中最為經典的彈性力學論文。
正當錢偉長在美國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國內傳來了中國抗戰勝利的消息。1946年,錢偉長做出了回國的重大決定,以「久離家園、懷念親人」為由,取得了回國權。
懷著出國前立下的誓言,他回到了闊別六年的清華大學,擔任了機械系的一名教授。為了生活,更為了實現「科學救國」的抱負,他同時在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工學院兼課,一個星期十幾堂課,幾乎包下了這三所學校物理系所有的基礎課程。因為薪水低,他經常要借貸度日。
1948年有友人捎信給錢偉長,告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亟願他回該所復職,可攜全家定居並給予優厚待遇。他到美國領事館申辦籤證,填寫申請表時,在「若中美交戰,你是否忠於美國?」處毅然填上了「NO」,最後以拒絕赴美了事。
這期間,他參與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力學專業——北京大學力學系;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彈性力學》著作,開設了我國第一個力學研究班和力學師資培養班,該班學員大多成為中國從事力學研究科學的領軍人物,為我國的機械工業、土木建築、航空航天和軍工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新中國成立後,錢偉長開始從事行政工作,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6年,錢偉長和400多位專家教授一起參加了新中國自然科學12年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這是曠無古人的大事,分歧爭論在所難免。錢偉長提出要把原子能、宇航、計算機和自動化列入發展規劃,這個主張並不是囿於自己從事的學科,而是關注到國家整體科技實力的發展。當時只有錢三強和錢學森支持。吵了一年多,最後周恩來說,「三錢」說得對,我們國家需要這個,並把三人增補進領導制訂規劃工作的「十人小組」。此後不久,周總理在許多公開場合把三人並譽為「三錢」,也就是後來傳開的「三錢」的來歷。
時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錢偉長教授(前右),應邀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講課,並認真解答師生們提出的問題(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1957年,被任命為清華大學副校長的錢偉長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高等工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問題》一文,對當時清華大學照搬蘇聯模式的教學思想提出了意見。他的主張與清華園內外的時潮相背,引發了一場歷時三個月的大辯論。隨著反右運動的愈演愈烈,錢偉長被打成右派,毛澤東的一句話「他是好教師」才讓他保留了教授資格,但他已經沒有了上課的機會。
在科研上,錢偉長什麼領域都去研究,在什麼領域研究都有收穫,於是有人戲稱他為「萬能科學家」。對此,他說,「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國家哪方面需要我,我就力所能及地去幹」。從被打成「右派」到1966的九年間,這位被困在清華園裡的科學家先後為各方提供諮詢、解決技術難題100多個。他曾應李四光要求研究測量地引力的初步設想措施;為國防部門建設防爆結構、穿甲試驗、潛艇龍骨計算提供諮詢……
1968年,這位56歲的科學家被分配到北京首都特鋼廠做了一名爐前工。他和工人們一起建立起了熱處理車間,還設計了當時北京最好的液壓工具機,也由此和工人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1972至1974年,他接到為坦克和野外作業部門研製大電流高能電池的任務,他成功地研製出多項指標超過國際水平的鋅-空氣電池,並協助建立了鋅空氣電池廠。
1979年,錢偉長摘下了右派的帽子,開始擔任一些職務。這一年,他已經68歲。1983年,已過古稀之年的錢偉長突然接到一紙調令,被任命為上海工業大學校長。這是由鄧小平同志親自任命的,還特別註明了「不受年齡限制」,意為終身教職、終身校長。
上海市副市長楊愷在上海工業大學歡迎錢偉長校長履任(1983年1月)
上海工業大學原是上世紀60年代初建成的一所地方大學,學校的建設發展在文革時期受到嚴重破壞。錢偉長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教學科研的改革,首先提出了「拆除四堵牆」的口號——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牆,拆除師生之間的牆,拆除科系之間的牆,拆除教學和科研之間的牆。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1992年,錢偉長又推行了短學期制、學分制和選課制,精簡了教學大綱,並從上海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增設了許多新的科系。因為在全國沒有先例,學分制剛開始實行的時候壓力重重,後來在幾年內竟風行全國。
1994年,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和原上海大學合併,定名為上海大學。年逾八旬的錢偉長擔任合併後的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說,要把上海大學辦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學,當好校長不僅是他的責任,更是他的義務。的確,自從來到上海他就一直是一名義務校長,他從沒拿過上大一分錢的工資。
作為教育家的錢偉長,出版過五十萬字的《論教育》。他強調務實,更強調「教育興國」。1977年以後,他去祖國各地做了數百次講座和報告,提倡科學和教育,宣傳現代化。他在辦學中實踐著自己的教育理念,如學校必須適應社會的變化,為社會服務;要辦好工科,必須有堅實的理科做基礎;高校教師要同時挑起教學和科研兩副擔子;不能圍繞高考的指揮棒轉,不能讓分數牽著鼻子跑;學比教更重要,教,關鍵在「授之以漁」;培養的學生應當是全面的人,是愛國者,是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
「拆除四堵牆」的高校辦學宗旨、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思想、和諧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都是錢偉長對中國高等教育理論的重大貢獻。
「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也是錢偉長的口頭禪。「我36歲學力學,44歲學俄語,58歲學電池知識。不要以為年紀大了不能學東西,我學計算機是在64歲以後,我現在也搞計算機了,當然不像年輕人那麼好,不過也嚇不倒我。」他的這番話,跟上海大學校園內他手書的「自強不息」四字一樣,都激勵著年輕的學子們為國家的需要而上進、拼搏。
錢偉長和費孝通這兩位泰鬥級的大學者既是同鄉,又是摯友,還是多年的鄰居。同為民盟的領導人,他們出身名門,卻有著深刻的平民情結,憂國憂民,心繫百姓。
錢偉長在全國政協五屆三次會議小組會上發表意見(1980年8月29日攝)。
改革開放以後,錢偉長的參政議政空間比之前更為寬廣。1978年以後,錢偉長經常到各省市、自治區,特別是貧困的邊遠山區考察,為富民強國出謀劃策。南到西沙群島,北到漠河,西到新疆大漠,無不留下他奔走的身影和直言的調查報告與建議。
1980年受福建民盟邀請講學期間,錢偉長了解到福建馬尾港有四個泊位因選址不當而淤塞,如遷南岸則費錢費時,且陸路不暢。經現場考察,錢偉長建議在對岸水中堆積卵石,「束水攻沙」,解決了泥沙淤積問題,促成了拋石築壩工程的實施。之後他數次去福建講學考察,提出了開放三都澳為民用港口、開發湄洲灣、保護武夷山為朱子理學研究基地等建議。
1982年,費孝通和錢偉長率民盟中央智力支邊小組在呼和浩特草原。
1986年,費孝通、錢偉長等10位主講人以《我國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戰略問題》作為總題目,分別就中國科技、教育、人口等10個方面的戰略發展問題發表看法。聽眾900餘人中,有45%來自各級黨政部門決策機構。這只是民盟中央「多學科學術講座」歷年活動中的一次。盟內知名專家、學者受邀赴各地開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形勢報告等多方面的講學活動,從1983年起就逐漸發展為由各級民盟組織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系列大型講座,取得了極佳的社會效益。
1986年開始,民盟四川省委組織專家學者,開始了對遂寧的智力諮詢服務。錢偉長從1989年「遂寧市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成立伊始就親自指導,歷年來多次到四川指導「盟遂合作」工作會議。1990年,他在《求是》雜誌上發表了《重視發揮民主黨派在地方經濟建設中的作用》一文,指出,盟遂合作「是共產黨領導下,多黨合作的一次成功和有益的嘗試,為全盟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榜樣」。
費孝通、錢偉長與青海省領導幹部一起探討開發青海資源的問題。
1988年,開發大西北問題正式提上民盟中央議事日程。當年,費孝通和錢偉長帶隊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察,並與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兩省兩區的黨政領導在充分的溝通和協商後達成了共識。7月,黃河上遊多民族經濟開發區建設研討會在甘肅蘭州召開。會後,費孝通和錢偉長以民盟中央主席、副主席的身份聯名上書,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建議,希望建立黃河上遊多民族經濟開發區。這項建議很快得到批覆和支持,經媒體報導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對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民盟中央成立了名為「區域發展研究委員會」的專門機構,費孝通、錢偉長擔任召集人,積極推進這項工作的開展。後來,黃河上遊民族經濟開發區順利建成,西北地區的老百姓感動地說:「錢偉長和費孝通為我們西北人做了件大好事!」
1994年,錢偉長、俞澤猷在貴州省畢節市何官屯鎮考察扶貧工作情況。
1988年,錢偉長率領專家工作組赴貴州畢節進行實地考察,幫助畢節制定試驗區規劃。1989年,「支援貴州畢節試驗區規劃實施專家顧問組」正式成立。顧問組由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選派的高層專家組成,錢偉長任第一、二、三屆組長和第四屆總顧問。之後,作為為畢節試驗區實現發展目標而設立的智力支援機構,顧問組對畢節地區重大項目的上馬、重要行業的發展、支柱產業的培育做了大量具體工作,提出了建設「兩煙」、畜牧業、鉛鋅、煤炭產業群,建立項目儲備庫、培訓項目管理人才等重大建議。錢偉長曾就貴畢公路、洪家渡電站、畢節化肥廠「6改12」等項目,親自給國家和有關部委領導人寫信反映情況、提出建議,對促成了這些項目的立項和修建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9月,為感謝他們為畢節地區發展做出的貢獻,錢偉長和厲以寧等專家被授予了「畢節地區榮譽市民」。
1988年9月15日,錢偉長會見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名譽主席胡秋原。
此外,他還於1985年至1990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88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為香港、澳門回歸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奔走,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
1996年5月,費孝通、錢偉長、丁石孫在京九鐵路考察途中。
對於民盟的參政議政工作,錢偉長說,在新的歷史時期,民盟的工作毫無疑問地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經濟建設服務。而要解放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有一個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的過程。民盟作為以中高級知識分子為主要成員的參政黨,大多數盟員工作在文教、科技第一線,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促進科技發展、解放生產力、發展經濟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他說,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民盟已在轉移工作重心的過程中,逐步摸索出一條發揮知識分子智力優勢,為經濟建設出主意、想辦法,做實事、做好事,積極參與國是諮詢,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工作方法。
他傳奇般的人生是我們最好的教科書;他愛國敬業、無私無畏的精神,求真務實、追求創新的理念,敢作敢為、坦坦蕩蕩的人生態度,是我們永遠的楷模。
推薦閱讀:民盟先賢 | 錢偉長與福建二三事
桑榆未晚,欣逢盛世;愛我中華,奔馳不息。——錢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