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拱和張居正的齟齬中,有個人顯得特別重要,他就是大太監馮保

2020-12-11 蕭家老大a

在高拱和張居正的齟齬中,有個人顯得特別重要,他就是大太監馮保

張居正是個神人。中國歷史上,象張居正這樣的神人沒幾位,他是從小神到老神一輩子。小時候,是神童,十二歲考中秀才,江陵知府李士翱因此很喜歡他。十四歲,他就去考舉人了。那個年代,年過半百還在考秀才的都大有人在。這次鄉試,張居正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器重。顧璘認為,他這麼小年紀,考中舉人實在不是一件好事,這個意見確實很中懇。顧璘甚至解下自己的腰帶送給張居正,說這個腰帶配不上你將來的地位,你要好好努力,做一位名臣、賢臣。實際上顧璘也算一介名臣,當時他已經是以三品侍郎巡撫湖廣,沒兩年又升為二品尚書,在明代,已是位極人臣,且素有政聲。不得不說,顧璘還是有眼光的,張居正後來果然不負顧璘所言。三年後,再一次鄉試時,就中了舉人。緊接著又考中進士,名次很靠前,二甲第九名,授翰林,升庶吉士。庶吉士的品秩不算高,但是內閣大臣,幾乎都是從庶吉士升上來的,也就是說,庶吉士就是內閣候補團。這一年,是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才二十三歲。

張居正當官的時候,正是明朝內閣首輔鬥爭最激烈的時候,嚴嵩跟徐階鬥得死去活來,明裡暗裡不知道多少個回合。嚴嵩耳目遍布天下,還有一個自稱「天下第一聰明」的兒子嚴世蕃。嚴嵩防著徐階周圍所有的人,可就是不防著張居正,很賞識他,呼為小友。徐階更不用說了,他是張居正的恩師,張居正入翰林,徐階提拔的;張居正選為庶吉士,徐階提拔的;張居正入閣,還是徐階提拔的。徐階謀劃扳倒嚴嵩,除掉嚴世蕃,跟誰商量,張居正;嘉靖帝臨終的時候,身為首輔的徐階負責寫皇帝遺詔,跟誰商量,還是張居正。

徐階跟後來的高拱,也是龍爭虎鬥。高拱自命清高,眼裡沒幾個人。可跟張居正相交莫逆,兩人暢談人生理想,政治抱負,互為傾心知已,而且,兩人也幾乎同時先後入閣。

俺答封貢之初,張居正以獨到的眼光,主張跟俺答和談,明朝自詡天朝上國,跟外邦和談,還只是一個蒙古的部落,誰都反對,沒哪個頭這麼大支持張居正,只有高拱。俺答封貢幾乎是他們倆雙人主角的對手戲,鐵一般的政治同盟。事實證明,這個同盟的結果,奠定了明朝北邊土默特等部落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是明朝的鐵桿藩籬。張居正是怎麼弄的?簡直如有神助。

在政治上,從來沒有永遠的同盟,只有永遠的利益,政治同盟再鐵,也終究會產生分歧的。

他倆開始是怎麼鬧崩的呢?這跟徐階有關。高拱當了首輔後,對徐階仍不放過,徐階的兒子有兩個都獲罪了,就剩下第三個。張居正替思師出面多方斡旋。高拱倒也最後手下留情,卻拿這事情開了張居正一個玩笑。一次早朝時,高拱當面問張居正,你是不是收了徐家三萬兩銀子的賄賂啊?為官當正,賄賂是一個多麼敏感的問題。三萬兩銀子是多少啊,就算貪如劉瑾、嚴嵩之類,賣個一省巡撫也不到一萬兩。他倆熟歸熟,這種話,是身為一個閣臣能問得出來的嗎?張居正指天劃誓,堅決沒有。高拱趕緊賠罪說,是我沒有審察清楚,但是他不知道,這事情已經把張居正得罪得不輕。

在高拱和張居正的齟齬中,有一個人顯得特別重要,他就是大太監馮保。明朝的奏事體制,內閣票擬只是內閣幫著皇帝擬一個批示的稿本,最後,要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皇帝硃批才能算數。司禮監裡,最大的就是司禮掌印太監,內官的第一把手。這制度註定了內閣外臣要跟內臣司禮監勾結,以往的慣例也都是如此。

隆慶元年,馮保就已經是東廠提督,還兼掌御馬監事,內官裡的二、三把交椅他一人坐,可就坐不上司禮掌印,這頭把交椅。隆慶二年,司禮掌印太監出了缺,本來輪也該輪到他的,但高拱是隆慶皇帝的老師,深受帝寵,他推薦了陳洪。到了隆慶五年,陳洪下臺,高拱又推薦了孟衝。孟衝只是尚膳太監,級別是一樣,可排隊他得排在後面好幾號,兩次司禮掌印太監換人,就是沒馮保什麼事。馮保跟高拱就是不對味,那就得在外臣裡另外找人勾搭,誰呢?張居正。

隆慶帝病得快不行的時候,張居正秘密處理了十幾件事情,密封以後,讓小官送給馮保,被高拱察覺,想去追的時候,東西已經進宮了。高拱當面質問張居正,「天下的大事,你不跟我商量,卻跟內豎謀劃,你什麼意思啊?」張居正也被問得臉紅,賠罪了事。以高拱的清高,他其實是看不起這些內官的,不管是誰。

隆慶帝臨終前,託孤內閣高拱、張居正、高儀以及內監。怎麼會有內監呢?高拱沒注意,當時沒寫這個內監的名字,他覺得應該是孟衝吧。但是,隆慶帝卯刻死了,不到兩個時辰,已刻傳出聖旨,罷孟衝,司禮掌印太監換成馮保。是不是馮保做了活動,改了遺詔。禮科給事中陸樹德,就上疏說了這個事,而且似乎很有道理,「如果先帝真有換司禮掌印的意思,那為什麼幾天前不說?到要斷氣了,那有多少事情要交辦,怎麼可能顧及到內宮任命誰?」可是,這又為什麼不可能呢,朱翊鈞才十歲,外朝有託孤重臣,內宮呢?司禮掌印當然也很重要。重點是,怎麼就換成了馮保了呢?誰能說得清。

隆慶帝剛剛駕崩,高拱悲痛之極,在內閣房裡喊了一嗓子,「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高拱的意思是,十歲的太子,怎麼有能力治天下。但是,馮保拿著這句話,向兩宮和小皇帝匯報的時候,變成「拱斥太子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字句差不多,意思已經變成,十歲的小孩子,怎麼有資格做天下之主。可以想見,年輕的太后和朱翊鈞小朋友聽了以後,是如何大驚失色的。他沒有資格,難道就你高拱有資格?

為了驅逐馮保,高拱上疏,請求罷斥司禮代皇帝批紅的權力,政歸內閣。這要是成功了,那就一反明朝一百多年來內官壓制外臣的政治,這是一個極大的德政。高拱有自信的理由,皇帝才十歲,哪知道臧否對錯,九成九還是他說了算。高拱還找來張居正和高儀兩位內閣託孤大臣聯名,這就更增加了勝算。高拱犯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一般人不仔細想,還真看不出來,可張居正看出來了。張居正聯名也聯名,但同時把奏疏的內容派人告訴了馮保。

罷斥司禮批紅,是可以驅逐馮保,但同時把孟衝等人的機會也剝奪了,那就意味宮裡面是沒有一個人會替高拱說話,就算想說,你都要罷斥了他們的權力了,也沒有機會說了。試想馮保告狀的時候,如果有別人內官幫著高拱說話,那高拱說不定還有救。高拱此疏,相當於自斬了與內宮裡的政治同盟。而且,他甚至不知道馮保已經告了他的狀,這種奏疏只會有一種結果。那就是,更加證實了高拱自以為只有他才有資格治理天下。

張居正四兩拔千斤,僅就一個小小的動作,高拱就已經踩進了自己挖的坑。過不幾天,大臣們朝會的時候,高拱看到馮保仍然站在皇帝身後,就意識到,壞了。真的壞了,司禮監宣布聖旨,原文如下:「告爾內閣、五府、六部諸臣:大行皇帝賓天先一日,召內閣三臣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親受遺囑曰,『東宮年少,賴爾輔導。』大學士拱攬權擅政,奪威福自專,通不許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驚懼。便令回籍閒住,不許停留。爾等大臣受國厚恩,如何阿附權臣,蔑視幼主!自今宜洗滌忠報,有蹈往轍,典刑處之。」

細心讀一下這個原文,字句雖然很嚴厲,但是字裡行間都透露著孤兒寡母的怨訴。

高拱聽到這個聖旨,一下子就癱倒在地,還是張居正扶他出來。接著,張居正還幫他請求到乘驛回家的待遇。以高拱的精明,他不可能想不到,是誰在背後對他下了黑手,他將用自己全部的後半生,來仇恨眼前這個以往的政治盟友,如今看似還在幫扶他的人。

(本篇完)

相關焦點

  • 高拱向左,張居正向右:曾經志同道合、患難與共,為何反目成仇
    在這些人當中,有兩個不得不提的傑出人物,那就是高拱和張居正。他們倆本是推心置腹的摯友,最終卻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呢?由於高拱與張居正年紀相近,政見有諸多共識,胸懷天下,因此他們特別親密,如兄弟知己,常常一起針砭時弊,研究對策。掌權後的徐階也有些權臣的做派,大事都由自己說了算,甚至多次與皇帝爭論,這讓高拱十分不快,大發牢騷,於是,高拱被彈劾而解甲歸田。徐階排斥高拱的做法,更引起明穆宗的不滿。
  •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病榻遺言》馮保,立於萬曆朝
    言下之意是指張居正欺侮他,而「須臾內侍傳旨,高閣老在宮門外莫去」,則表白朱載裡是以高拱為主要的依靠力量的。據高拱判斷,當時張居正和馮保的勾結已經相當緊密,所以對形勢比較悲觀,發出了「事勢必不可為」的嘆息。又說:「上崩,拱等聞報哭於閣中。而居正雖哭,乃面有喜色,揚揚得意。」可見張居正對朱載垕之死是抱著幸災樂禍的心理。確認了這一點,張居正「大逆不道」之罪是無可推卸的。
  • 明朝最帥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最終為權所累
    高拱雖然比張居正大12歲,但是,兩人有著共同的目標,並且相約今後要一起成就一番大事業。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七月,在徐階的推薦下,張居正到當時的裕王(明穆宗)府邸,擔任講官。或許是因為張居正長得帥的緣故吧,他走到哪裡,都會成為香餑餑,不但裕王很賞識他,就連那些跟隨在裕王身邊的大太監小太監們,也都很喜歡他。
  • 與張居正的教育密不可分,難怪被清算
    此刻,張居正為了一舉奪取內閣首輔高拱權力,他聯合司禮監太監馮保,密陳高拱數罪,取得陳太后和神宗母親李貴妃同意後,下發皇帝聖旨、太后懿旨、貴妃令旨:「今高拱擅政,專制朝廷,我母子驚懼不寧,高拱即回籍閒住,不得遲留。」(《國榷》卷六十八)小皇帝神宗即位剛7天,白髮蒼蒼的高拱即在權力鬥爭中,黯然離場。 內閣經過鬥爭後,張居正終於浮出水面,取得了內閣絕對權力地位。
  • 海瑞一生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半生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
    曾經因他被打殘廢的鄒元標,在張居正死後,拖著殘腿為張居正的不公待遇,四處奔走呼號。 處於你死我活的狀態的敵對勢力,都能有這種胸懷彼此對待,可見張居正的風範足以感染眾生。萬曆新政改革力度之大,歷史少有,皇權的支持固然重要,倘若沒有廣博的胸懷,爭取同僚的支持,寸步難行。
  • 高拱想要報復徐階 此人跑到高拱家裡大哭 讓高拱改變了主意
    但嚴嵩卻是一個只知獻媚、謀求個人私利的首輔,在他的任上,朝廷貪腐橫行,賦稅入不敷出,直到嚴嵩倒臺後,繼任的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勵精圖治,才使大明朝又喘過一口氣來,尤其是張居正的改革,被認為是明朝的中興之政。之所以要輔墊這麼多,是要引出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小人物—呂光。
  • 張居正:萬曆尊他為師,把持朝政16年,卻病死異鄉,死後還被清算
    張白圭其實就是後來歷史有名的張居正,而關於張居正這個名字的由來又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張白圭12歲那年,去荊州府投考,而前一天晚上主考官李世傲,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皇上給他一個玉印讓他交給一個孩子。第二天點名時,第一個就是張白圭,李世傲一看就是自己夢裡的那個孩子。
  • 《萬曆十五年》的張居正與一條鞭法
    有句話說,張居正學習徐階的為官之道——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張居正的升遷和徐階的提拔有非常大的關係,但是張居正本身有很大的抱負,雖然在禮數上,對徐階非常尊敬,執弟子禮,但政見上頗為不同 —— 徐階保守,張居正更新,政見上有矛盾。
  • 【走近鄭州歷史名人】明代名臣高拱
    說到高拱,首先他必須是一棵勤奮好學、立志學以經世致用的好苗子,出生官宦世家的他29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初任翰林修編。不得不說,優渥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自負凌人」的性格,除了皇帝誰都不給面子,包括嘉靖時期人人巴結的嚴嵩,官場老狐狸、首輔大臣徐階,都曾當庭叫板、秋風掃落葉,這種彪悍的作風這也為他以後的政治鬥爭失敗埋下了隱患。
  • 從《萬曆首輔張居正》,看古代家庭教育的松和緊
    張首輔出身於荊州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因為家裡和就藩於荊州的藩王遼王的矛盾,導致他的祖父死在了王府,但是這時候未來的張首輔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是的升鬥小民,這個經歷對張居正個人性格影響很大。之後未來的張首輔通過科舉進入了朝堂,那幾年,朝局上面甚是混亂,嚴嵩,徐玠,高拱等人「輪番鬥法」,你方唱罷我登場。
  • 《萬曆首輔張居正》原創書評:王偉健 讀書天
    王安石為改變北宋神宗時期積貧積弱的局面,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然而由於實際過程中的不良運作最終失敗,王安石辭去宰相職務,其支持者也遭到了清算。明朝萬曆時期的改革派張居正亦有著和這些改革家一樣令人心酸的經歷,但是他的結局更慘,也更加悲劇——自己一直為這個國家,為這個皇帝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卻被這個皇帝害死,家破人亡。
  • 大明嗜血權爭:他回朝做官,2大臣聞訊,直接翹了辮子|百家故事
    直到一個月後,高拱的學生齊康被歐陽一敬彈劾遭貶,高拱終於扛不住了,主動提出辭職、回家養老。不料,徐階退休的第二年,也就是隆慶三年,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張居正和太監李芳等人商量了一哈,然後給皇帝上奏,請求重新起用高拱。
  • 對萬曆皇帝嚴厲有加的張居正為何被反噬?太過急切!
    張居正身上有兩點。一是小時候他剛剛中舉,他爺爺被被他的好朋友、他爺爺的頂頭上司--遼王搞死了。張居正少年成名,五歲就能認字,十歲就能寫文章,12歲就考了個秀才,震驚了整個荊州府。13歲的時候,張居正本來就能中舉,但是,湖廣巡撫顧璘擔心,如果讓張居正太早進入官場的話,恐怕對他將來的發展不利,所以他就跟當時皇上派來的主考官商量說先讓張居正落榜。
  • 世間再無張居正:最偉大的改革家之一,大明由此續命了百年
    稍微對歷史感興趣的人都知道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前些年爆火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多次提及,這本書一度賣到脫銷,書中就講的是萬曆年間的事兒,除了萬曆皇帝,繞不過的就是當時的首輔張居正。16歲張居正同父親一起參加鄉試,一舉中榜,中了舉人光耀了門楣。讀過《範進中舉》的人都知道,當時的科舉是有多難,可是這對於張居正來說簡直是小草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