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神話色彩的出身
明朝嘉靖年間,婦人趙氏在夜裡突然看見房間發亮,一片火光一直連到天上,一個5,6歲的青衣童子從天而落,在趙氏房間徘徊,不久趙氏便懷孕了。
趙氏生產那一夜,曾祖父張成夢到月亮落到水甕裡,照得滿翁發亮,隨後一隻白龜從甕中爬出,一聲嬰兒啼哭聲傳來,趙氏生下一個男嬰。張成就以白龜的諧音,給這個曾孫子取名為張白圭。
張白圭其實就是後來歷史有名的張居正,而關於張居正這個名字的由來又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張白圭12歲那年,去荊州府投考,而前一天晚上主考官李世傲,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皇上給他一個玉印讓他交給一個孩子。
第二天點名時,第一個就是張白圭,李世傲一看就是自己夢裡的那個孩子。李世傲心中大喜,覺得這個孩子將來一定大有作為,並幫他改名為張居正。
張居正一出生就帶有神話色彩,他的一生註定不凡,但他在成功道路上卻走得異常辛苦,還落個晚年不保,病死異鄉的下場,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他的一生像一部屌絲的奮鬥歷史,也是一部職場奮鬥史。他一步步逆襲,從碌碌無為到權傾朝野的首輔,他的職場經驗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
張居正的逆襲之路
張居正天資聰慧,13歲那年,他信心滿滿去參加科舉考試,主考官看完他的試卷對他非常讚賞,以他的能力中個秀才是沒有問題的,但令人意外的是他落榜了。後來才得知主考官對他用心良苦,擔心他會驕傲自滿,變成第二個傷仲永,便故意不讓他高中,想給他一些打擊,磨礪他。
這段插曲是張居正第一次仕途上所遇到的挫折,直到嘉靖26年,張居正才正式踏入自己的政治大道。只不過那個時候夏言和嚴嵩正鬥得你死我活,朝廷跟張居正沒有半毛錢關係。後來夏言被嚴嵩用非常手段扳倒後,張居正的師傅徐階開始登場,但張居正依然沒有得到重用。
官場的爾虞我詐,師傅徐階的勢單力薄,自己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張居正一氣之下告假回鄉去了。
回到家鄉沒多久,張居正又不甘心,再次萌生重返官場的念頭。此時的朝廷局勢已有所變化。嚴嵩開始不得勢,張居正的師傅徐階開始掌握大權,在徐階的幫助下張居正順利進入內閣。
張居正進入內閣一事也是一波三折,徐階此前壓根沒想到他,他選定的是高拱。徐階認為高拱比自己小9歲,輩分晚了六屆,會對自己存感恩之心,好管理,然而徐階大錯特錯。高拱自視自己是裕王的老師,認為徐階是在投機取巧,討好賣乖,不但不領徐階這份情,兩人還鬧得不可開交。
徐階對高拱失望至極,這才想到了張居正,把他帶入內閣,為自己所用。皇上駕崩後,徐階和高拱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高拱抓住機會彈劾了徐階,沒曾想半路查出一個海瑞,高拱彈劾不成,反而被迫辭官。
原本大獲全勝的徐階因規勸貪圖玩樂的穆宗,惹怒了穆宗,也被迫辭官。高拱和徐階的相繼離開,原以為政權會落到張居正手中,沒想到高拱又殺了個回馬槍,張居正升官發財的夢破滅了,他只能忍辱負重,等待時機。
張居正和萬曆為期16年的相愛相殺
穆宗去世後,10歲的明神宗即位,張居正抓住機會,聯合了宦官馮保,一舉把高拱扳倒,順理成章成了明神宗的老師,自從踏上了首輔之路,開啟了和萬曆為期16年相愛相殺的日子。
張居正對這個小皇帝也算鞠躬盡瘁,為了讓萬曆更好的學習,替萬曆寫了一本叫《帝鑑圖說》的書,裡面都是故事。書中有81個學習榜樣,36條警戒,全部都配了插圖。圖文並茂的形式,很受小皇帝喜歡,張居正也是用心良苦。
萬曆對他也算畢恭畢敬,人前人後都稱他為「先生」或「元輔張先生」,還曾親自調製辣麵請張居正吃。(據說萬曆聽聞張居正患腹痛,熱辣的食物可以治療。)
最邪乎的莫過於奪情了。張居正的父親過世,按當時的制度張居正要停止工作27個月,此時的萬曆已經15歲了,但仍覺得離不開張居正。張居正請求回家丁憂,萬曆不斷下旨奪情,反對派則堅持不懈地輪番抗議。
最後相持了18天後,為張居正出了個新的方案,讓張居正在家服喪七七四十九天,仍在內閣辦公。上班時青衣角帶,回家後披麻戴孝,同時辭去俸祿。
張居正也算是為了明朝奉獻了一生,可惜晚年卻落得病死異鄉的下場,甚至死後還被清算。張府抄家時,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被逼自盡,張家家破人亡,張居正死後也不得安寧。
張居正作為一代名臣為何會落到如此下場呢?我想讀完這本《嚴嵩和張居正》,你一定會有答案。
我們無法全面評價張居正,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走進歷史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張居正。在官場上忍辱多年,終於逆襲成功,在權力面前卻又迷失了自我。
張居正的官場奮鬥史更像是一部職場晉升記,他在官場的忍辱負重,左右逢源,步步逆襲,讓人看穿職場的勾心鬥角。
他對小皇帝的教育更像是一部教科書,他對小皇帝殫精竭慮,嚴防死守,生怕走錯一步,他真心希望皇上能成為一代明君,這像不像我們對自家孩子的教育?可惜最終適得其反。那個孩子在被扼殺了所有童趣之後,連最起碼的同情心都沒有了。
易中天老師是我們中國知名作家,教育家,他長期從事文學,藝術,歷史學等研究。他寫的《易中天中華史》曾榮獲第八屆作家富豪榜最佳歷史書。
他撰寫的這本《嚴嵩與張居正》,簡單易讀又有趣,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帶上一本,了解不一樣的明朝那些事,也可以給孩子帶上一本,豐富孩子課外知識,開闊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