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明朝萬曆帝時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輔佐朱翊鈞開啟了「萬曆新政」,將已經走下坡路的大明王朝,又生生拉回了一大截。
後來的張居正,受到了很高的評價,有人甚至稱之為「千年一相」。從政治、經濟、民生、軍事等多方面來看,其推行的「一鞭一策」,更是為歷代帝王所借鑑和研究。
縱然放到今天,接受義務教育的我們,也會看到高中歷史書中對張居正鞭笞法的一章。不說別的,只說能去上課就已經證明了這個政策的正確性。
為了大明,張居正苦思冥想,卻又有「人亡政息」的說法,這是為什麼呢?由於張居正為人過於專制,或許是出於國家發展的需要,但在皇帝本人看來,這也是一種蔑視。
萬曆帝在位的時候尚且年輕,所以張居正一直保持著朝政。隨著年齡的增長,萬曆帝對張居正的不滿自然也在增長。可想而知,張居正手握重權,掌管朝政,萬曆帝只能忍氣吞聲。直到張居正死後,萬曆帝才算真正如釋重負。不只是皇帝,就連大臣也被壓制。
明代內閣制,內閣首輔為首輔,但也有其他大臣輔助,共同決策。在張居正時期,內閣就像他的一個小秘書,以致君惡臣嫌。在他死後,即使是他自己安排的繼承人,也要把他打發走。
在張居正死後第四天,屍骨未寒,有一位言官彈劾他。萬曆帝迅速下旨抄家,並削盡張居正宮秩,逼奪其生前所賜的詔書,四代誥命。若無人說情,萬曆帝自己也怕做得太醜陋,張居正差一點被人開棺鞭屍。有六個兒子的張居正,落得這樣下場,六子的處境又如何呢?
大兒子張敬修在張居正死後被捕。監獄裡的人嚴刑拷打,憤慨地留下絕命書自殺。直到崇禎年間才平冤,追為禮部尚書,孫子張同敞被崇禎帝任命為書法家。
第二年張嗣修死後,次子張嗣修被派往苦寒之地充軍,此後情況不明。但是,我也想知道,最後的結局肯定不會好。三子張懋修,曾中進士。張懋修死後抄家,長子自殺,張懋修欲投井自殺不成,又想絕食自盡,或未成。後來和哥哥張嗣修一起被封為侯,崇禎十三年平反覆闢。
四子張簡修,武官出身,娶三邊總督、尚書王夫人為妻,生子張重潤。明末清初,他任錦衣衛指揮使,張居正死後,張簡修被剝奪了官職,淪為平民。五子張允修,死於張允修之手,死於崇禎帝時期。定居江陵的張允修,在農民起義軍為江陵作貢獻的時候,逼張允修就任官職。張允修執著於氣節,遺下絕命詩自殺!
「八十空嗟發已者,豈知衰骨碎幹戈,純忠事業承先遠,捧日肝腸啟後多,今夜敢言能報國,他年漫惜未掄科,願將心化鐵骨,萬死叢中氣不磨!」當父親去世時,張居正六子張靜修才15歲。到應城避難,後娶了李小姐為妻,做了一名舂米工。
雞犬升天,還有一人獲罪,全家遭殃。可見一斑,張居正死後,抄書定罪。張家家人死後逃的逃,貶的貶,六子日子過得都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