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為何有著逆反心理?與張居正的教育密不可分,難怪被清算

2020-12-19 騰訊網

一、戰戰兢兢

明代中期後皇帝一個比一個任性驕縱,從明武宗朱厚照到明世宗、明穆宗,無不因縱慾、服食丹藥以至中毒最終殞命。明世宗嘉靖皇帝殷鑑不遠,他的繼位三子朱載垕除了不吃丹藥外,在縱情聲色方面較之前有過之無不及。即位後立即傳示不朝,不召見大臣。在廣修豪華宮苑、大肆玩樂折騰6年後,就黯然死去。

大明王朝劇照

在中國歷史上,皇權新舊交替之時,宮闈總是充滿血雨腥風。此刻,張居正為了一舉奪取內閣首輔高拱權力,他聯合司禮監太監馮保,密陳高拱數罪,取得陳太后和神宗母親李貴妃同意後,下發皇帝聖旨、太后懿旨、貴妃令旨:「今高拱擅政,專制朝廷,我母子驚懼不寧,高拱即回籍閒住,不得遲留。」(《國榷》卷六十八)小皇帝神宗即位剛7天,白髮蒼蒼的高拱即在權力鬥爭中,黯然離場。

內閣經過鬥爭後,張居正終於浮出水面,取得了內閣絕對權力地位。就這樣尊皇后為「仁聖皇太后」,尊神宗生母為「慈聖皇太后」。神宗是為萬曆皇帝,在內任用馮保,而朝中大權都交給張居正。在小皇帝的成長世界裡,張居正、馮保成了影響他人生的重要夥伴,張居正除了主持內閣工作,同時承擔起小皇帝的教育工作,而馮保這個司禮監的負責人成了小皇帝的「大伴兒」。

馮保影視形象

10歲的孩子,一切都要仰賴張居正的輔佐。張居正身材高大,長鬚及胸。這個孩子十分聰明,知道眼前這個「長鬍子老頭」的厲害和重要。總是很謙卑地稱他為「先生」或「張先生」,在下御札時,也不多提其名,只寫「諭元輔」。在兩宮太后的大力支持下,在小皇帝的配合下,張居正將明代改革推向了歷史最高水平,影響極其深遠。這個小皇帝秉性善良,情商極高。張居正負責皇帝經筵,有一天,講完經史後,小皇帝忽然問起:「建文帝果是出逃了嗎?」張居正回答說:「國史沒有記載,只是故老相傳,說他披著僧服雲遊四方,在田州題詩一首,其中有『流落江湖四十秋』之句。」小皇帝連連嘆息,命抄錄詩句送上。張居正說:「此亡國事,不足觀也,請錄《皇陵碑》及高祖《御製集》以上,見創業之艱,聖謨之盛。」小皇帝肯定深深為建文帝的遭遇而感到憂傷,尤其是建文帝「流落江湖」,為之嘆息不已,善良的天性讓他多次遙想那些離奇而又憂傷的故事。

張居正影視形象

張居正對神宗皇帝的教育極其嚴厲,一次神宗讀《論語》,誤將「色勃如也」之「勃」字讀作「背」音,張居正厲聲糾正:「當作勃字!」其聲如雷鳴,這一突然的訓教,讓神宗「悚然而驚」,在場的同僚們無不大驚失色(《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一)。慈聖皇太后為配合張居正調教,在宮中對神宗嚴加訓導,「常常守著看管」,「帝或不讀書,即召使長跪」。神宗對張居正內心極為忌憚,慈聖皇太后動不動譴責神宗說:「讓張先生知道了,看你怎麼辦!」(《張文忠公全集》)所有的這些外圍壓力給這個10多歲的孩子強大震懾,他沒有了安全感,整天戰戰兢兢,這樣的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體悟得更深刻。不僅如此,兩宮皇太后對司禮監馮保十分倚重,神宗大婚之前,慈聖皇太后特別要求馮保,要他「萬分留心,引君當道,勿得順從,致傷聖德」。馮保當然唯命是從,寸步不離地看管這個小皇帝。《明史·馮保傳》講了這樣一段故事:「慈聖皇太后遇帝嚴。(馮)保倚太后勢,數挾持帝,帝甚畏之。時與小內豎戲,見保入,輒正襟危坐,曰:『大伴來矣。』」

馮保與皇太后影視形象

就在勤政的前兩年,萬曆八年(1580年)的某天,神宗在乾清宮執事太監孫海、客用的誘導下,酗酒鬧事,一時宮內大亂。第二天馮保將此事報告給了慈聖皇太后,太后第一反應極其強烈,怒氣衝衝地揚言:「欲召閣部大臣,謁告太廟,將廢神宗,另立他弟弟潞王為帝。神宗頓時嚇得跪在地上哭泣多時,以示懺悔,皇太后才肯寬恕。」(《萬曆邸鈔》,萬曆八年庚辰卷)

結果,按照馮保、張居正的意思,降黜了神宗身邊一大批親信太監,由此神宗對馮保的關係由信賴、畏懼轉為懷疑、怨恨。而馮保仗著皇太后的勢力,對神宗有恃無恐,為將來的下場埋下了伏筆。

也就是這年,18歲的神宗已經成年,張居正作為顧命大臣,輔佐幼帝的任務似乎可以結束。對此張居正是矛盾的,他害怕別人議論他把持朝政,自己完全知道「高位不可以久竊,大權不可以久居」,便於三月二十二日向神宗提出「祈休」請求,意在歸政。儘管對權力的貪戀就像鴉片中毒,但作為通讀歷史典籍教訓的他不得不作深長計議,以免前功盡棄,中途翻車。他在給湖廣巡撫的信中表達了一種隱憂:「蓋騎虎之勢自難中下,所以霍光、宇文護終於不免。」張居正想到權臣霍光、宇文護強勢操控政局的下場,不免有了恐慌情緒,《漢書·霍光傳》裡「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禍萌與驂乘」幾個赫然大字讓張居正的心裡一陣顫抖。

萬曆皇帝畫像

雖然神宗皇帝多次對張居正說:「先生大功,朕說不盡,只看顧先生的子孫。」這話如果反過來想,真是「不同凡想」。

張居正在兩年前就給神宗遞交了《乞歸葬疏》,神宗畢竟16歲了,遂示以「倚毗方切,豈可朝夕離朕左右」。張居正再次祈求後,神宗遂說:「先生到家事畢,即望速來。國家事重,先生去了,朕何所倚託?」這句話倒也是事實,所謂的「萬曆新政」無非是「張居正新政」,帝國的所有工具都掌握在張居正一人手裡,情商及自尊心極高的神宗心裡必定有著強烈的不滿和憤恨,只不過他懂得隱忍的妙處。臨行前,張居正上奏說:「大婚之後,應該要有節制,要愛護保養身體,留心於庶務萬機。」說完伏地哭泣,明神宗也為之哽咽得說不出話。與此同時,神宗告誡次輔呂調陽等人說:「有大事不得擅自獨斷,應疾馳驛送江陵聽從張先生處理。」權力的使用至此達到極端默契,只不過越默契,神宗的心就越不痛快。

張居正影視形象

張居正回鄉葬父,湖廣地區各衙門官員全部到場,唯有巡按御史趙應元沒去,張居正懷恨在心,這件小事,完全體現了張居正內心的傲視天下。明代內閣權臣嚴嵩、高拱已經到了無所不統的地步,張居正猶有過之。當時人說,張居正受顧命輔政,「宮府一體,百臂從風,相權之重,本朝罕儷。部臣拱手比於威君嚴父,又有加焉」。所謂宮府一體即把皇帝內宮的事務和朝政的事務集於一身,貨真價實的威權震主!這一點張居正自我都不否認,他曾對阿諛自己的下屬說:「我非相,乃攝也。」所謂攝,即攝政,代替皇帝施政。神宗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戰戰兢兢地等待,直到張居正去世的那天。

二、翻手為雲

萬曆十年(1582年)對於神宗來說是一個重大年份,這一年,張居正病逝,內閣大學士張四維繼任首輔,這年神宗20歲,遂親自過問朝政,企圖有所作為。司禮監太監總管馮保失去了張居正這樣外廷強有力的支持者,神宗開始著手剪除他。神宗在言官彈劾馮保十二大罪的奏疏上批示:「馮保欺君蠹國,罪惡深重,本當顯戮。念系皇考付託,效勞日久,姑從寬著降奉御,發南京新房閒住。」緊接著,既然馮保可以攻倒,張居正有何不可。言官門窺知皇上之意已移,便交章彈劾張居正。萬曆十年(1582年)十二月十四日,善於窺伺的陝西道御史楊四知首先出馬,歷數張居正十四條大罪。經過多方謀劃,張居正不僅身敗名裂,連家都給抄了,張家子女因此餓死者有十餘人。同時搜出了張居正諸子和兄弟全部家藏,得到黃金大約一萬兩,白金十萬兩。張居正的大兒子張敬修,經不住刑訊上吊而死。神宗是個權力欲極強的人,親政以後,勵精圖治,一度形成「事事由朕獨斷」的局面。

《明通鑑》講述了下邊的一件事情,萬曆十三年(1585年),明神宗到南郊步行祈禱,他當著群臣的面對內閣輔臣說:「天氣乾旱雖然是由於朕沒有君德引起的,但也是由於天下官吏貪婪,盤剝坑害百姓,以至幹犯天和,今後應當慎重地選擇官吏。」他的敬天法祖、拖著沉重的肥胖身體大汗淋漓地祈雨,一度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萬曆皇帝舞臺形象

不管怎麼說,此時的明神宗看不出一點意外,處理政務也是有條不紊。與此同時,他提拔了申時行接替張四維出任內閣首輔,朝政大權牢牢掌控。他的執政風格相當強勢,對臣下的上疏相較溫和的諫言都予以排斥,任性自大的驕縱性格日益明顯。

萬曆十五年(1587年),神宗展開了一系列運動,要求「朝廷內外文武官員,冠禮、婚娶、喪事、祭祀、宮室、車馬、衣服,不得超過制度規定奢侈」。京師突發大雨,民屋傾倒,發生了傷亡,他聽到消息後,馬上下令順天府進行賑濟和撫慰。同年江南發生洪水,江北發生蝗災,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發生嚴重乾旱,於是下令免除各地不等的稅糧進行賑濟。

與此同時,神宗上朝,諭令內閣輔臣申時行等說:「如今災害頻繁,實在是由於官員貪汙腐敗,不顧惜百姓所引起的,加上刑獄有冤案、錯案,以致傷害和氣,當今反腐和平反工作是第一要務。」

萬曆戎裝畫像

打掉馮保、張居正後,神宗心裡有種突然的輕鬆和疲憊,「張居正先生病逝五周年,皇帝端坐深宮,往事又重新在心頭湧現。他降諭工部,要工部如實查報,張居正在京內的住宅沒收歸官以後作何:是賣掉了,還是租給別人了?如果租給別人,又是租給誰了?工部的答覆沒有見於記錄。大約史官認為記載了這道上諭,已經可以表明皇帝當時微妙複雜的思緒」(《萬曆十五年》)。他的身上有著太多張居正的影子,張居正畢竟在他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揮之不去。

神宗皇帝智商、情商都非常高,對事物分辨能力較強,張居正對他的帝王式教育比較完整,卻非常不平衡,這個孩子10歲喪父,終日缺乏安全感和自信,而張居正對其的宮廷教育缺乏感情上的鼓勵和理解,甚至要將其塑造成完美化身,從即位開始就不斷檢討各種天災人禍,他似乎從未做過一件讓張居正感到滿意的事情。

而他生性自尊極強,體胖虛弱,鮮有經歷體能鍛鍊,造成他身體多病,心緒煩悶,宮闈生活本身就是損害身體精神意志的地方,絕非成長中的有利環境,當皇權與性格結合後,當意志無所阻礙後,隨心所欲、肆意妄為都將成為可能。

「萬曆三大徵」

三、覆手為雨

權力的掌心翻過來整個社會都將受到巨大震動,明神宗的掌心往下一扣,整個朝政如同地震般發生強烈震顫,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文官集團也將發起對抗。帝國之間的交涉雖然只是幾張不經意的奏摺和批示,但文字鬥爭往往勝過其他,「自殺式諫言」此起彼伏、前赴後繼,錦衣衛忙得不亦樂乎。所謂君臣吵鬧聲聲入耳,權力鬥爭步步驚心。萬曆年間明神宗面對龐大的文官集團的肆意謾罵,直接逆反對抗,並且導致他脾氣愈加暴躁難治。萬曆十六年(1588年)的年末,有個叫李沂的言官上疏觸怒神宗,神宗說:「李沂不說貪官卻唯獨說朕貪婪,誹謗君父,罪行不可饒恕。」

萬曆皇帝畫像

首輔申時行處事溫和低調,儘可能緩衝神宗和群臣的矛盾,然而在是否立太子問題上,他也罕見地表達對抗立場,聯合群臣以集體辭職相威脅。神宗扔給他們兩個字「悖逆」,加上政治鬥爭失利,申時行這年辭職回家。這年明神宗的脾氣越來越壞,每次奏疏一上,勢必大怒,一個「怒」字佔據了萬曆二十年(1592年)之後的所有光景。對待這些高級知識分子,他越來越沒有耐心,似乎這點他與太祖朱元璋比較相像,即輕視儒生文官:「唐婦人,猶過今之儒者。」「讀書人用心歹毒,特擅譏訕,如不警覺,即受其愚弄。」從此這個皇帝越來越驕縱任性,用「靜」制洶湧的文臣集團,用「無為」對抗朝政紛繁。

明末有人評論說:「其始天子靜攝,聽臣工群類之自戰而不為之理,所謂鼠鬥穴中,將勇者勝耳。故其時其血玄黃,時勝時敗。」明朝怠政是一大傳統,甚至成為「特色」,從正德皇帝算起,到萬曆皇帝將這項「工作」推向了最高峰,28年不上朝。權力的掌心翻來覆去,明朝就在這種情況下,逐步走向了噴發的火山口。總而言之,他對朝政的基本態度就是「不」字,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嘉靖御政的風格。第一,不郊。就是不親自郊祭天地。第二,不廟。就是不親自祭祀宗廟、太廟。第三,不朝。就是不上朝。第四,不見。就是不接見大臣。第五,不批。就是對大臣的奏章不做批示。第六,不講。就是不參加經筵講席。

萬曆晚年形象

這種非正常理政手段,無疑加劇了君臣矛盾。這種扯皮式政治運作,大量消耗了國力,明代最終在沉默中走向了滅亡。

相關焦點

  • 張居正為何被萬曆清算?教育嚴格難道是壞事?養成萬曆的叛逆心理
    既然如此,身上有汙點的張居正,自然是要被言官和政敵們各種攻擊,年輕不懂事的萬曆皇帝,當然也就會清算張居正全家,恨不得把張居正挖出來鞭屍。所以說張居正犯了什麼罪,其實這是其次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張居正的接班人不靠譜,才導致了張居正的悲劇。
  • 對萬曆皇帝嚴厲有加的張居正為何被反噬?太過急切!
    二是他最好的最驕傲的學生-朱憲節在張居正死後差點把他搞活!張居正的強勢教育和毛妃如出一轍。隆慶帝也是可憐,本來登基就晚,當皇位才6年就見了西天。小萬曆10歲登基。萬曆皇帝的母親李貴妃十分擔心,畢竟主小國疑。
  • 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什麼對小皇帝管教極嚴,自己卻奢靡無度?
    俗話說:「清亡於乾隆,明亡於萬曆」,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明朝皇帝罷工不上朝的有很多,萬曆絕對算得上是其中的翹楚。萬曆消極怠工三十餘年,但是國內外卻平穩發展,也沒有發生很大的動亂,這一點也要歸功於當朝首輔張居正。
  • 《萬曆首輔張居正》原創書評:王偉健 讀書天
    張居正,中國歷史上繼商鞅、王安石之後厲行改革第三人,生前即見改革成效之第一人。他在萬曆年間,扶持幼主,創立新政,整飭吏治,梳理財政,強化軍隊,疏浚漕運,整頓教育,延攬人才,使萬曆朝成為明代276年中最為強盛的時期。以孤身拯救朱明將傾之廣廈;以孤焰照亮王朝復甦之通途。人稱「救時宰相」。
  • 萬曆皇帝朱翊君
    整個問題我準備分兩段來講,第一講萬曆皇曆與張居正,第二部分我會講他20年不上朝。   萬曆皇帝和張居正 陳時龍:第一點,萬曆皇帝跟張居正,因為熊召政先生寫過一篇小說《張居正》非常流行,大家對張居正這個人物相對就比較熟悉起來。張居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 李穎||萬曆首輔張居正
    在改革的緊要關頭,張居正的家鄉傳來了消息: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了,按照傳統習俗,張居正應該回家丁憂。可張居正先後幾次上奏本要回去丁憂,但是萬曆皇帝死活不同意。因為萬曆皇帝十歲登基時,就是張居正主政,輔佐年幼的萬曆皇帝,張居正自然是萬曆皇帝的導師。張居正對萬曆皇帝的教誨如父親般嚴厲,所以,萬曆皇帝非常信賴也非常依賴張居正。再者,張居正位居首輔,那可是大明江山的支柱啊!正值改革的緊要關頭,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無論如何都離不開張居正的親力親為。於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就以半懇請半命令的語氣要求張居正在職居喪。
  • 從《萬曆首輔張居正》,看古代家庭教育的松和緊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首輔,張居正有著坎坷和傳奇的個人經歷造就了他剛正不阿的個人品格。同時我認為,正是由於張居正這樣的性格,才使得對後世自己的學生——萬曆皇帝三觀的形成具有非常大的導向性,從而造成了萬曆幼年過於壓抑、親政之後種種被人詬病的舉動。今天,我們就從張居正自身的早期經歷說起。
  • 戚繼光確保了明朝的太平安寧,為何萬曆皇帝卻要解除他的兵權
    萬曆十年,戚繼光被萬曆皇帝從北方重鎮薊州調任廣東。當時的廣東倭患已平,幾無戰事。朝廷將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軍事奇才,從邊關要塞,一下調到天下太平的廣東。從指揮十幾萬虎狼之師的大將,淪為手底下只有區區2000兵馬的兵頭,實則是剝奪了他的兵權。戚繼光就這樣被朝廷棄用了。
  • 張居正:萬曆尊他為師,把持朝政16年,卻病死異鄉,死後還被清算
    張居正對這個小皇帝也算鞠躬盡瘁,為了讓萬曆更好的學習,替萬曆寫了一本叫《帝鑑圖說》的書,裡面都是故事。書中有81個學習榜樣,36條警戒,全部都配了插圖。圖文並茂的形式,很受小皇帝喜歡,張居正也是用心良苦。萬曆對他也算畢恭畢敬,人前人後都稱他為「先生」或「元輔張先生」,還曾親自調製辣麵請張居正吃。
  • 萬曆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是明朝中後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
  • 張居正對萬曆亦師亦友,為何萬曆卻如此恨他,他剛死就抄家發配?
    一方面太后特別信任他,太后身邊的太監非常幫助他;另一方面小皇帝萬曆年齡很小,把張居正看成自己的老師恩師,言聽計從。可以說張居正主政那十年,他既有實權又有名望,和皇家的關係也非常好,而且張居正沒有什麼篡位之心。
  • 萬曆統治分「三大階段」,為何說大明王朝的轉折點自萬曆而起?
    公元1973年,年僅10歲的萬曆登上了皇位,由於年紀尚幼,沒有執掌政權的能力,李太后垂簾聽政,同時還有馮保和張居正為輔政大臣。 馮保為太監,負責協助太后教育小萬曆,由於親近皇帝,自然是受到了重用。
  • 朱翊鈞: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為何前期和後期判若兩人
    朱翊鈞:怠政國衰微,極欲落罵名說起朱翊鈞這個名字,一般人還真有些陌生,當然不包括資深歷史愛好者和專業學者,而一說起萬曆,大家便都知道了,因為他是以28年不上朝以及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著稱,更何況史學界還有個著名的論斷,這就是「明實亡於萬曆」。
  • 同樣是幾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二人誰的能力更強?
    明朝皇帝多奇葩,但神奇的是,皇帝再怎麼奇葩,朝廷都能運轉下去,這得益於明朝獨特的內閣制。皇帝有沒有坐在龍椅上不要緊,只要內閣存在,政務就不會混亂。因而,明朝皇帝是好是壞,不能以上不上朝作為評判的標準。嘉靖皇帝朱厚熜和孫子萬曆皇帝朱翊鈞都有一樣的毛病,不愛上朝。
  • 千古一相,萬曆首輔——張居正
    中國歷史明史大家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嘆息:世間已無張居正。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出生於江陵縣,故被稱為「張江陵」。他是明朝政治學家、改革家,身兼內閣首輔與帝師等職。輔佐萬曆皇帝間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一已之力讓大明朝從國庫入不敷出到國富民強。
  • 萬曆皇帝朱翊鈞為何28年不上朝?郭沫若挖墓一幕:是你也不會上朝
    萬曆皇帝朱翊鈞為何28年不上朝?不是懶惰!郭沫若挖墓時說出實情。今天依舊為大家講解《明朝那些事兒》,探尋歷史深處隱藏的秘密。古代的皇帝仿佛就是一個「超級巨星」,受萬人敬仰,一舉一動都備受天下人的關注,而他們也窮極享受,過著無比尊貴奢侈的生活。那麼身為皇帝的頭等大事自然就是每日上早晨,與文武百官商議,查閱奏摺給出決定。
  • 萬曆飽讀詩書,為張居正改革鋪路,為會何三十年不上早朝?
    萬曆皇帝十歲便上位當上了皇帝,在他做皇帝的前十年中一直都是明朝名臣張居正主持大局,張居正是一位非常有才能也非常有思想的大臣,在他的改革下明朝這十幾年間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之後就萬曆皇帝主持政事來說,雖然在戰爭和國家利益上他都有著極為強硬的態度,萬曆朝鮮戰爭也是大明打過國威的一戰,但是到了後期他卻成了人人唾棄的存在。
  • 從孤兒到萬曆首輔 — 張居正推薦入閣的好幹部申時行
    殿試時的"座主"(即考官)正是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申時行入翰林院數年,進宮為左庶子,掌理翰林院。在這段時間內,世宗、穆宗兩位皇帝先後駕崩。萬曆五年(1577),申時行出任吏部右侍郎。吏部掌管官吏銓選,職權頗重,列六部的首位。當時,張居正正在大力推行改革。張居正是申時行的座主,他對申時行極為器重。申時行出任吏部右侍郎,也是他的意思。
  • 明萬曆帝為何對張居正的後代大肆抄家殺戮?
    張居正是明朝歷史上最有權力,最具影響力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在位期間實行改革,協助年幼的小皇帝將衰敗混亂的明王朝治理的國富民安幾乎是大明王朝不可或缺的支柱,是救命的稻草,他的貢獻可以與北宋時期的王安石相提並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三大改革家之一。至於為何小皇帝會對他恨之入骨,以至於在張居正死後還要對其後代趕盡殺絕,實際上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都已經埋下了禍根。
  • 《萬曆十五年》的張居正與一條鞭法
    後來張居正通過活動太監,和平地排擠走了老師徐階:張居正為了讓自己位高權重的老師下臺,處心積慮的活動隆慶身邊說話很有分量的太監李芳,最終在師生表面的一片祥和之中送走了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師。但是沒想到徐階退休後,隆慶皇帝並未讓張居正接任首輔大臣,而是想起了老師高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