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想要報復徐階 此人跑到高拱家裡大哭 讓高拱改變了主意

2020-12-25 涯讀涯史

《明史》在談論夏言之死時,曾經用過這樣一句考語,說「言死,嵩禍及天下」,意思是夏言死後,繼位的內閣首輔開始獨掌大權,禍亂朝政,再沒有人能夠制約和抗衡他。

嚴嵩之前,嘉靖所任用的兩個首輔張璁、夏言都是極為進取的官員,他們希望採用激進的改革措施來解決明武宗時期留下來的各種弊端。但嚴嵩卻是一個只知獻媚、謀求個人私利的首輔,在他的任上,朝廷貪腐橫行,賦稅入不敷出,直到嚴嵩倒臺後,繼任的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勵精圖治,才使大明朝又喘過一口氣來,尤其是張居正的改革,被認為是明朝的中興之政。

之所以要輔墊這麼多,是要引出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小人物—呂光。為啥要說這位呂光是小人物呢,因為此人在明朝不是什麼大官,也沒有做出影響歷史發展的大事,但非常有意思的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卻莫名其妙捲入了嘉靖朝夏言、嚴嵩、徐階、高拱這位內閣大臣的爭鬥之中,最後還全身而退,活到了萬曆朝。

呂光,浙江崇德人,少年時不知道什麼原因暴起殺人,而後四處逃命,最後逃到了河套地區。因為在河套生活久了,呂光對河套的風土人情、山川地形都非常熟悉。後來遇上天下大赦,呂光也回到北京,在這裡,他遇到了三邊總督曾銑。

曾銑此人擅於用兵,有著建功立業的極強渴望。時任三邊總督的他有一個極好的立功機會,那就是河套問題。明朝建立以後,元朝的皇室們便北逃回了蒙古,建立了北元,河套便是雙方的一個緩衝地帶。洪武年間,朱元璋曾在河套地區築城,設立衛所,但永樂之後,衛所逐漸廢除,河套便成了蒙古韃靼部落入侵的據點,「出套則寇宣、大、三關,以震畿輔;入套則寇延、寧、甘、固,以擾關中」。

河套失守,明朝就尷尬了,當韃靼人日子不好過或心情不好時,便率兵南下,燒殺掠奪一番,而後揚長而去,從嘉靖的太爺爺(英宗)到他的堂哥朱厚照,都不堪其擾,「賊據河套,侵擾邊鄙將百年。孝宗欲復而不能,武宗欲徵而不果,使吉襄據為巢穴」,因此如果能收復河套無疑是大功一件。

呂光的到來,對於曾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如魚得水。呂光在河套生活過一段時間,為人又極為細心,說起河套的山川地勢是如數家珍,曾銑便讓呂光制訂了如何收復河套的策略。呂光為曾銑制訂的這套方略極為詳細精密,令嘉靖皇帝大為讚賞,下令兵部就收復河套一事進行部議,在部議中也是收穫了一片讚揚之聲。

曾銑所提的收復河套的建議之所以能夠得到嘉靖皇帝、文武百官的支持,這背後少不了一個人的幫助,那就是夏言。夏言和曾銑一樣,都渴望建功立業,留名青史,「思建立不世功」。

當曾銑拿著收復河套的方略給夏言看時,夏言覺得此方案可行,曾銑此人可用,於是在嘉靖皇帝面前極力誇讚曾銑,稱他是「人臣未有如銑之忠者」,又在內閣會議上,在其他內閣成員尚未明確表態之時,利用首輔的票擬之權,在聖旨上對曾銑多加褒獎。

夏言對曾銑的支持令他的復套方略很快在部議中獲得通過,就當兩人志得意滿,準備大幹一場時,事情卻直轉之下,之前支持復套的嘉靖皇帝突然反對起了復套,一連拋出了幾個問題:「知出師果有名否,及兵果有餘力,食果有餘積,預見成功可必否?

嘉靖皇帝態度的轉變並非只是因為他性格反覆無常,而是因為夏言、曾銑的做法觸及了古代君臣相處的兩個紅線,一個叫結交近侍,另一個叫功高震主。

議復河套之事對嘉靖皇帝來說,做成了確實是他當皇帝的一大政績,但對他來說,更擔心的是自己的皇位是否安穩。

曾銑作為一個率兵在外的封疆大吏,卻得到了夏言的大力支持(大學士名義上是皇帝的顧問,因此說是近侍),這兩人間的關係不免令人感到疑惑。而且河套一旦收復,立下大功的夏言、曾銑權勢又會更上一層樓,這不得不讓嘉靖皇帝防一手。

另一方面,財政困難的客觀原因也令明朝無法支持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將疲於邊,賊讓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佛經,營建繁興,府藏先匱」,嘉靖皇帝大興土木,崇信道教,早就耗光了明朝早先一百年積累下來的財富,因此嘉靖也不願再打這一場仗。

而一旁對首輔之位虎視耽耽的嚴嵩則敏銳地抓住了嘉靖皇帝的心理變化,糾集起自己派系的官員對夏言、曾銑發起了攻擊,聲稱復套之議是「以好大喜功之心,而為窮兵黷武之舉」,夏言更是專橫跋扈,「典兵復套,事體極大,自始至今,亦並無一言議及,其諸疏揭所奏,不過列署臣名」,收復河套這麼重要的事情,並沒有與內閣成員商量,而是自己直接上疏,並署上其他人的名字。

本來就對夏言存有戒心及不滿的嘉靖聽信了嚴嵩的讒言,認為夏言是強君協眾,圖謀不軌,便將夏言、曾銑入獄,而後兩人都被處死。兩位有為的官員死在了一位昏庸無能的帝王手上,也是令人惋惜。

曾銑死了,為他出謀劃策的呂光並沒有受到牽連,只是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很不好過,四處漂泊。到晚年,他來到了已致仕的首輔徐階家裡當起了門客。要說呂光也是命不好,剛來徐家裡沒兩年,又碰上了徐階和高拱的鬥爭。

關於徐階和高拱的恩恩怨怨,這裡就不多說了,大體就是徐階自以為是前輩,對高拱有提攜之恩,便希望高拱能夠尊重自己,報答自己,但高拱卻覺得自己是裕王的老師,入閣全憑自己本事,對徐階不假顏色,一來二去,兩人便結下了梁子。後來,徐階陰了一把高拱,讓高拱回家賦閒去了,然後自己也提出致仕。可沒想到的是,高拱竟然靠太監的幫助又殺了回來,並登上了首輔之位。

首輔高拱想要找退休的徐階的碴實在太容易了,而且徐階的兒子們本身也不太乾淨,到處兼併田地,搞得民怨沸騰,高拱於是便通過海瑞彈劾徐階,徐階長子被充軍,兩個兒子被流放,家裡六萬畝地充公。

正所謂食君之祿,分君之憂,呂光此時站了出來。他先是讓徐階寫好一封向高拱乞降的信,然後詐稱自己是徐家的奴才,來到高拱家裡伏地大哭,聲淚俱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高拱的夫人被呂光感動哭了,於是也開始勸高拱對徐拱網開一面。

高拱最後還是心軟了,於是便開始為徐階求情,說之前的懲罰太重了,要海瑞他們重新審理此案。可是還沒等這案子了結,高拱便被張居正、馮保二人聯手趕下了臺。張居正是徐階的學生,自然不會找麻煩的麻煩,相反還罷免了海瑞等人的官職。

客觀來說,呂光仿照戰國「申包胥哭秦庭」替徐階出頭,讓高拱減輕對徐家子孫的懲罰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起碼讓高拱沒有在他還有實權時繼續打擊徐階,有一定的緩衝效果。

此事過後,呂光離開了徐家,開始了雲遊四方的生活,70多歲時,還自己花錢捐了個官做,可謂是老當益壯。

縱觀呂光一生,算不上大人物,無論是議復河套還是徐階高拱的爭鬥中,都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從呂光為曾銑所謀劃的復河套方略、仿申包胥哭秦庭兩件事中,也表現了呂光作為謀士幕傣的才能與眼光。假如回到戰國時代,未必不能成為蘇秦、張儀那般攪動天下風雲的人物。

相關焦點

  • 連載·一朝東山再起,高拱的蓄意報復
    邵大俠此人,自然不會是什麼小說演義中的江湖大俠,但此人名姓卻能夠現於《明史》之中,雖然只有寥寥數句,且語焉不詳,但卻只能是更增加了其身上的神秘傳奇色彩,而無法被人忽略,畢竟,何人能夠想到,高拱復職,竟全全出自這麼一個無半點官職在身的鄉野之人。
  • 【走近鄭州歷史名人】明代名臣高拱
    說到高拱,首先他必須是一棵勤奮好學、立志學以經世致用的好苗子,出生官宦世家的他29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初任翰林修編。不得不說,優渥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自負凌人」的性格,除了皇帝誰都不給面子,包括嘉靖時期人人巴結的嚴嵩,官場老狐狸、首輔大臣徐階,都曾當庭叫板、秋風掃落葉,這種彪悍的作風這也為他以後的政治鬥爭失敗埋下了隱患。
  • 高拱向左,張居正向右:曾經志同道合、患難與共,為何反目成仇
    高拱比張居正年紀大,他是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進士,比張居正早六年步入官場,高拱同樣是以庶吉士的身份步入官場。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高拱授任翰林編修。徐階、高拱、張居正,堪稱是明朝後期的最強組合,他們的相遇與合作,除了在翰林院共事,主要還是裕王朱載垕的撮合。
  • 明朝時期:高拱的改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裡面都包含什麼?
    隆慶三年十二月,在穆宗、張居正、太監等力量的多方努力之下,高拱終於得以復出了。並且很快地提出自己治國的想法然後付諸實踐。下面就來和大家介紹一些高拱改革的內容吧。高拱到達京城以後,很快的就在朝廷裡面穩定了自己的地位,然後就將各項改革開始慢慢的準備起來,他做的首先一件事情就是扭轉隆慶時期的一些朝政問題。為了能夠成功的扭轉當時不好的局面,高拱這個人還屬於那種特別有深謀遠慮的人,於是就從整體上面的局勢出發,大膽而理智地否定了原來的政策。對於徐階當初提出的政策,也是光明正大的進行了批評。
  • 在高拱和張居正的齟齬中,有個人顯得特別重要,他就是大太監馮保
    張居正當官的時候,正是明朝內閣首輔鬥爭最激烈的時候,嚴嵩跟徐階鬥得死去活來,明裡暗裡不知道多少個回合。嚴嵩耳目遍布天下,還有一個自稱「天下第一聰明」的兒子嚴世蕃。嚴嵩防著徐階周圍所有的人,可就是不防著張居正,很賞識他,呼為小友。
  • 明代:高拱所奏題本,特有的奏本,涉及的事務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查高拱集,「奏本」多為懇辭皇帝加官或乞休,內容雖不無謙辭,但頗能窺見高拱之為人。題本是明清時特有的一種奏本。明制:凡兵刑錢糧、地方民務等大小公事皆用題本,由官員用印具題,送通政司轉交內閣入奏。《高拱全集》中的題本遠遠超過奏本,自然與高拱位極人臣的身份有關。高拱所奏題本,涉及的事務十分廣泛,大致分類有以下幾方面。
  • 連載·誓要高人一等,在終掌權柄之後,高拱的不世成就
    連載·《大明首輔傳》——高拱傳(八)最終的成就對於現在的高拱而言,成為內閣首輔並不難,如今內閣之中共有五人,其中三人都是高拱的老同事了,分別是陳以勤、張居正和李春芳,而新來的一個,是趙貞吉,其實論資歷,趙貞吉是要高於前面的三人的,他是嘉靖二十年進士,而此刻擔任內閣首輔的李春芳,不過是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場歷來都是論資排輩的地方
  • 徐階:資歷最深首輔,卻接連遭遇恩將仇報,學者:張居正確實厲害
    而隱忍多年後,嚴嵩做夢也沒想到,徐階成了推到嚴嵩一黨的絕對推手,以此可知其權術運用得爐火純青。在其成為首輔之後,他迅速改變了被嚴嵩「吏道汙雜」的局面。並對其同僚提出約法三章,談公事一律到吏部衙門,不得到他的私宅。在選拔吏部的官員時,異常慎重,要他們堅決堵住私人後門。在選拔人才時不要按資排輩,即使是州縣小官,如果政績突出,就應該給予破格提升。「唯才是用,勿專論資格。」
  • 此人身為帝師,為何會把人嚇死?
    後來,徐階整垮嚴嵩,當上了內閣首輔,他很看重高拱,舉薦高拱擔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成為身份顯赫的內閣大臣。高傲的高拱並不買徐階的帳,他認為只要學生朱載垕當了皇帝,他入閣是板上釘釘的事,徐階不過是送了個順水人情。他一入閣,就展現了強勢作風,很想自己說了算,經常跟徐階唱反調,弄得內閣中的氣氛不太和諧。
  • 張居正對頭高拱
    在明代,商人階層首先要感謝的官員並非是張居正而是他的死對頭、著名的首輔兼改革家高拱。 隆慶三年(1569年)十二月,高拱第二次進入內閣,三個月後,他就上了專門解決「白條」問題的《議處商人錢法以蘇京邑民困疏》。
  • 此人罵遍朝廷無敵手,堪稱官場中的第一噴,誰都拿他沒有辦法
    最後老奸巨猾的閣老們出了個主意,把他安排到不熟悉的兵部,雖然還是言官,但也許會老實一點點。沒曾想,歐陽一敬更是能折騰,他首先彈劾廣西總兵、恭順侯吳繼爵,原因是廣西屬於邊地,應該用有能力的人,不應該用世襲貴族。道理很充分,吳繼爵下臺,俞大猷接替。接著,因為明軍在與蒙古軍隊陝西戰場上打得不好,兵部左侍郎陳其學、巡撫戴才雙雙被他彈劾,沒有懸念,也雙雙被罷官。
  • 【話說奉賢】戲說徐階
    講徐階,確實不太好講,因為歷史上對他的爭議不絕於耳。這個時候嚴嵩卻並不忌恨他,這就是徐階做人的成功之處。徐階執政期間,明朝社會是相對比較穩定的,經濟也是發展的,他的執政思想留給了後人許多思考。從徐階的身上,後人懂得了什麼叫大智慧,什麼叫忍辱負重,什麼叫毅力。  徐階的隱忍是出了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