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八市。
大中路
開元路騎樓
遊客說: 他們喜歡原生態的生活場景,這是老街巷的獨特魅力
導遊說: 他們喜歡這裡的慢生活,認為這是打開廈門的正確方式
居民說: 他們生於斯長於斯,願意與慕名而來的遊客分享過往歲月
文/本報記者 黃小芳 鄔秀君
圖/本報記者 黃嶸
如果高樓大廈與濱海風情是廈門城的面子,那麼,隱藏在城市深處的古早街巷就是這個城市的裡子。在中山路一帶,有無數謎一樣的古早街巷,以中山路為核心,向兩側鋪排開來。
穿梭在這些街巷中,仿佛時光交錯:歲月的流轉,山海的進退,街市的變遷……廈門歷史一一在眼前鋪展開來。也許,您身後那不起眼的騎樓,已經歷了百年風霜。
19日是中國旅遊日,廈門將啟動「廈門人遊廈門」的主題活動。連日來,有不少市民打進本報熱線968820,講述他們與老街巷的故事,記者也實地走訪了老街巷,傾聽遊客的聲音。這些市民遊客不約而同地發出了類似的感慨:廈門是不是可以開發深度街巷遊,讓市民遊客真正深入鷺島肌理,捕捉到這座城市從古至今沉澱下來的古早風味?
遊客
誤入老街巷 像發現新大陸
昨日中午的大中路,從泉州來的小王和三個同學往臺灣美食街一路小跑。「我喜歡這些街巷,這是我第二次來這裡了。」小王說,「之前是朋友帶我過來的,但這裡不好找,這次我帶朋友來,只能用手機導航。」這是一群大四學生,吸引他們的是這裡的「廈門味」:「建築古色古香,東西更便宜,吃的更正宗。」不時飄入耳朵的閩南話,讓同為閩南人的他們覺得很親切。
在大同路,西安來的陳先生和女朋友正在閒逛,誤闖中山路附近小巷子,好像發現了新大陸,這裡有老廈門最原生態的生活場景:晾在頭頂的衣服不時被風吹動;一位阿姨正在過道裡炒菜;一位阿伯坐在門口,身後屋裡的神龕被插電的紅蠟燭映得通紅。「最真實的生活圖景,極具美感和衝擊力。」陳先生說,這些都是廈門老街巷獨特的魅力,如果能有效開發,可以讓更多人了解。
記者看到,一群泉州小夥找不到方向,急得跺腳,手機語音響了:「高德地圖,將持續為您導航。」他們說,如果有標識和路線就好了。
導遊
悠遊老街巷 重新愛上廈門
午間,橫竹巷裡,兩個中年人提著食物拐進大元路,在老劇場文化公園停了下來,借了茶具,一邊泡茶,一邊攤開手裡的椰子糕、土筍凍、椰蓉餅……
兩人的工作都和旅遊有關。苑明星是導遊,天天帶團在主要景點玩,但一有空閒,就往老街巷跑。他的同伴蘇攀登以前倒是曾帶遊客在老街巷漫步:「老街巷又讓我重新愛上了廈門。」
兩人饒有興致地講起了剛剛的覓食之旅:綠豆餅和椰子糕是從阿吉仔買來的;土筍凍是從八市買來的,「便宜、量大、好吃,一個才一塊錢」。
「之前帶過一個遊客,30年前吃過這裡的扁食,後來回到廈門,又央求我帶他去找這家扁食店。」蘇攀登伸手一指,「出了這個廣場,左拐就是。」
在兩人看來,這才是打開廈門的正確方式,「我們沒事就來這裡,吃吃喝喝泡泡茶,感受老廈門的慢生活,悠閒,寧靜,舒適。」
老人
幽居老街巷 訴說精神故鄉
對於遊人來說,老街巷是有別於商業街的洞天水月,而對於居民來說,這裡卻是承載人生記憶的精神故鄉。
郭坤聰回想起年幼的時光,覺得很神奇:「書上記載的那些名人,可能就是當時我在巷子裡隨隨便便碰到的一個路人。比如本地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李禧,我放學後常看見他站在門口,有人路過就微笑致意。」
在79年的時光中,他輾轉住過吳厝巷、鹽溪街、石照巷,1951年起定居在石壁街至今。提起附近的古井,郭坤聰說:「那可是我以前挑著水桶打水的地方。那口井養活了四仙街、石壁街、外清巷、橋亭街的人,現在都是文物了。」
流在郭坤聰血液裡的,有那口井裡的水,也有萬全堂飄香的陳年藥酒。他的阿公曾是廈門當地三堂藥酒之一萬全堂的掌柜,就在海後路附近上班。「過年時,阿公會帶藥酒回家,大年初一,用面線煮海蠣,灑上一兩滴藥酒,餘味無窮。」
離郭坤聰家不遠的石壁街10號,是清末著名舉人王人驥的故居,如今他的孫子王世元還守在這裡。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王世元還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廈門解放後,一群解放軍士兵曾借居在他家。其中一個高高瘦瘦二十多歲的衛生員,會背著年幼的王世元,穿過小巷送他上學。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孩子已是古稀老人,騎在解放軍背上走街巷的場景卻仍刻在他的心中。
老街巷陪伴著他們成長,他們見證了老街巷的變遷。史書上的文字,就這樣從他們的口中跳出,成了過往的日子——他們居於此,也樂於與遊客分享那些悠悠歲月。
【互動】
關於「街巷遊」
您有什麼建議
密密麻麻分布在中山路兩側的古早街巷,繁華中襯託著質樸,市井裡掩蓋不住文雅。福建省旅遊學會執行會長、廈門市旅遊局原副局長彭一萬說:「中山路這一帶就像一條魚,圍繞著中山路縱橫交錯的古早街巷是魚骨頭,中山路步行街是當中的那條主骨,兩側密密麻麻的古早街道是魚刺。沿著魚刺才能走入城市的肌理,這裡有廈門獨特的閩南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生態文化……」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深度關注「街巷遊」,關注老街巷的現狀、街巷遊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如果您有什麼意見或建議,歡迎通過以下渠道告訴我們:
●撥打讀者熱線968820。
●發送意見建議到廈門日報(微博)微信公眾號。
(廈門網(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