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關於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落實峇里路線圖立場

2020-12-11 中國政府網

    (三)適應

    1、適應的機制框架。要建立綜合的適應機構,以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提供支持。

    2、建立附屬機構。在公約締約方會議的指導下,負責規劃、組織、協調、監督和評估適應氣候變化國際行動並支持發展中國家採取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建立適應氣候變化區域中心。

    3、在公約下建立新的「適應基金」。基金將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主要用途包括:(a)加強能力建設,包括數據收集和脆弱性評估;(b)涵蓋制定國家適應行動計劃的所有成本;(c)實施適應行動、項目和規劃;(d)實施風險管理和減少風險戰略;(e)通過經濟多樣化增強適應能力;(f)促進適應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g)促進氣候變化相關的教育、培訓和公眾意識提高。

    4、建立相應的監督和評估機制。該機制用於監督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並評估所提供支持是否充足。

    (四)技術開發和轉讓

    1、機構設置。技術開發和轉讓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關鍵性作用,當務之急是建立相應的機制安排,以具體落實發達國家在公約下所承擔的相關義務。

    2、在公約締約方會議下設立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附屬機構。在公約締約方會議的指導下,負責規劃、組織、協調、監督和評估國際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活動,包括:(a)制定和實施重要氣候友好技術的聯合研發計劃;(b)評估技術需求;(c)提供可轉讓的技術清單;(d)確定技術轉讓中的障礙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e)確定推動技術轉讓的激勵措施;(f)管理技術信息及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活動;(g)處理智慧財產權相關問題;(h)加強能力建設;(i)進行績效監測和評估。

    3、建立多邊技術獲取基金。該基金主要來源於發達國家公共財政資金,用於支持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開發及技術轉讓。

    4、績效評估與監督。定期對技術轉讓的進展,包括範圍、規模和有效性,進行監督和評估。

    (五)資金支持

    1、機構設置。為有效運作公約下的資金機制,要分別設立適應基金、減緩基金、多邊技術獲取基金和能力建設基金。資金機制的管理應接受公約締約方大會統一指導,體現公平性、透明性和有效性原則,確保資金易於獲取且管理成本較低。

    2、資金來源。發達國家締約方政府有義務提供新的、額外的、充足的和可預期的資金。私營部門和碳市場資金資源可作為發達國家締約方資金的有益補充。

    3、資金比例。發達國家締約方每年應至少拿出其GDP一定比例(如0.5-1%)的資金用於給上述基金提供資金支持。

    四、關於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進一步量化減排指標

    (一)緊扣談判授權。根據京都議定書締約方會議的決定(1/CMP.1),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應當就發達國家在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進一步量化減排指標達成協議,並通過議定書附件B修正案的方式加以確定。

    (二)議定書是長期有效的條約。為落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議定書確立了發達國家率先減排的模式,是實施公約的一項重要法律文件。議定書確定了發達國家2008至2012年第一承諾期量化減排指標,並就確定發達國家在後續承諾期的減排指標作出了安排。議定書是一項長期有效的法律文件,並不因第一承諾期的結束而失效。確定發達國家第二承諾期進一步減排指標的工作組授權簡單明確,就是要通過修改附件B確定發達國家第二承諾期的減排指標,絕非全面修改議定書。

    (三)議定書工作組是雙軌制的重要一軌。議定書工作組是落實「峇里路線圖」雙軌談判機制的重要一軌,應儘快完成談判任務,確保議定書第一、第二承諾期不出現空檔。只有明確了議定書發達國家締約方的進一步減排指標後,才能為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下非議定書發達國家締約方確定可比的減排指標。否則,發達國家減排義務之間的可比性就無從談起。工作組能否如期確定發達國家第二承諾期的減排指標,直接關係到哥本哈根會議能否取得成功。

    (四)發達國家第二承諾期減排指標。發達國家作為整體到2020年應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減排40%。

溫家寶在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與轉讓高級別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強調
加強國際技術合作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11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與轉讓高級別研討會開幕式並致辭。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7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出席「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與轉讓高級別研討會」開幕式並發表講話,他強調,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加劇、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形勢下,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絕不能動搖,行動絕不能鬆懈。

    溫家寶說,中國政府始終本著負責任態度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堅持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積極努力。 詳細>>>

溫家寶在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高級別研討會上的講話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1月7日在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與轉讓高級別研討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詳細>>>

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結束 我立場受廣泛讚揚

    

    4月9日,從第三屆中國(上海)國際風能展覽會暨研討會傳出消息,我國風電產業已經步入高速發展軌道,2008年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220萬千瓦,進入全球風電市場大國前四名,2009年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圖為在上海拍攝的海洋風能電機。王 文攝(人民圖片)

    為期10天的聯合國2009年第一次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於4月8日在德國波恩結束。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對人民日報記者介紹了會議情況和中方立場—— 詳細>>>

相關焦點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
    2007年,中國積極建設性參加了印尼峇里島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會議,為峇里路線圖的形成作出了實質性貢獻。中國在此次大會上提出的三項建議,包括最晚於2009年底談判確定發達國家2012年後的減排指標、切實將《公約》和《議定書》中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的規定落到實處等,得到了與會各方的認可,並最終被採納到該路線圖中。
  • 全球氣候變化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鑑於《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於2012年底到期,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即開始啟動《公約》進程下的「應對氣候變化長期合作行動對話」,並於2007年達成了「峇里路線圖」,提出了發達國家減緩承諾和發展中國家適當減緩行動的雙軌安排,確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四個輪子」,即減緩、適應、資金、技術,以及針對「長期目標」的「共同願景」。
  • 專家解讀哥本哈根氣候峰會
    因為這個協議規定的是在未來的一年各國的承諾,和同意在未來的一年就應對氣候變化達成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所以它是把這個時間往後移了。我曾經說過,這次會議實際上是峇里路線圖的「路線圖」,我認為這次會議很難達成像《京都議定書》這樣的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減排協定。現在看來,這個協議應該是一個政治協議。換句話說,就是路線圖的路線圖,它並沒有出現我們一般期望和預計的相當於《京都議定書》形式的國際減排協定。
  • 華沙氣候大會即將召開
    在這個進程中華沙會議是一個重要的站點。雖然華沙會議可能不會有決定性的決議產生,但要在2015年如期達成協議,這仍然是很重要的一次會議。5年前,同樣在波蘭召開了波茲南會議,我認為它跟華沙會議有一點近似。波茲南會議是在達成峇里路線圖之後,向哥本哈根會議過渡的一次會議,由於其過渡會議的性質,並未被寄予很大的希望。我們要吸取波茲南會議的教訓,不要因為華沙會議不會產生決定性的決議就不重視。
  • 背景資料:歷次氣候大會取得的主要成果
    新華網北京12月1日電 背景資料:歷次氣候大會取得的主要成果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11月30日至12月11日舉行,會議的主要目的是達成關於2020年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協議。以下是歷次氣候大會取得的主要成果。
  • 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全文)
    12月18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哥本哈根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領導人會議。這是溫家寶在會上發表講話。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新華網哥本哈根12月18日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凝聚共識 加強合作 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的重要講話。
  • 美國因素使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前景暗淡
    美國與中國近日相繼公布本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中期目標,重新激起世人對治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信心。     但也有不少氣候問題專家認為,美、中兩國的承諾,尚不足以彌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嚴重分歧。尤其是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仍然裹足不前、實質進展不大,因此不應對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抱過高期待。
  • 氣候大會重要議題未達成共識宣告大會失敗
    原本在12月18日結束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一直拖到了12月19日凌晨也沒給世界一個期盼的答案,雖然最終那份有失公平、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為其挽回了一點薄面,但重要議題上無法達成共識還是宣告了失敗的結局  發達國家難辭其咎  分析草案內容,除了確立全球2攝氏度的溫控目標還相對務實外,發達國家的量化減排與資金援助都遠離預期目標。
  • 應對氣候變化,科學不確定性與諸多因素糾纏的較量
    當氣候變化問題在科學上仍然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已經在國際科學舞臺、政治舞臺上取得了絕對的政治正確性和話語權。在大會已經結束的現在,再來回顧一下會議的過程,我們愈發感受到,應對氣候變化正在演進為一場全球性的科技、社會與政治運動,一場關注程度不亞於以往戰爭的運動,只是此次面對的不是特定的人群,而是更難以把握的氣候系統。
  • 全球氣候會議簡史
    1992年,國際社會首次對氣候變化做出政治回應,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這份公約提出了一套旨在維持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定的行動框架,以避免「人類對氣候造成危險的破壞」。1994年3月2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正式生效,目前共有195個締約方。
  • 德媒稱氣候會議見證強勢中國 美國角色相形見絀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李秋恆報導 有媒體稱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折射了國際政治格局的微妙變化,即「美國已不再是唯一主角」。德國《金融時報》則認為,中國在這次會議展現的強勢作風,見證世界新秩序的誕生。據臺灣「中央社」21日報導,德《金融時報》稱,儘管美國總統歐巴馬一向被稱為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不過為了避免會議破局,他還是得離開會議中心兩次,到中國總理溫家寶下榻的旅館和他親自談。
  • 《中國觀察》哥本哈根特刊之五:樂施會_氣候變化使窮人更窮
    這裡是《中國觀察》特刊之哥本哈根系列訪談。今天我們邀請到了兩位嘉賓,談一談氣候貧困問題。一位是樂施會的李寧,第二位是I DO特使肖欣。歡迎二位!我知道樂施會是救助貧困人群的一個NGO組織,這次為什麼樂施會也去哥本哈根參加這次會議呢?
  • 哥本哈根沒有「句號」,只會留下一個「逗號」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九日電 題:哥本哈根沒有「句號」,只會留下一個「逗號」  中新社記者 周兆軍  經過十幾天的馬拉松式談判,參加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各國代表終於達成初步共識,一份被稱為「哥本哈根協議」的文件破繭待出。
  • 我國代表在東京重申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
    新華社記者 劉浩遠 攝    新華社東京6月29日電(記者 劉浩遠)率團出席氣候變化議員論壇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汪光燾在東京重申,應對氣候變化是一件有益於人類的事情,中國是一個對人類高度負責任的國家,將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原則基礎上,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 巴黎氣候大會:五大焦點世界矚目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應邀赴法國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活動,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大會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節點,巴黎大會將確定2020年後國際社會如何分擔責任。氣候談判背後實則是各國的切身利益,如何做到結果的公平合理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 陳曉晨:氣候變化與霧霾背後深藏的國際政治學
    此時,聯合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正如火如荼。可以想見,談判必然是焦灼的。這個周末究竟能否達成協議、達成什麼樣的協議,都還是未知數。  這讓我想起六年前的這個時候,我赴現場報導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情形。那次是我親歷國際談判的重要經歷,但大會卻最終以失敗告終--不管怎麼粉飾。用一位參會的對手媒體的同行的話講,這個叫「創傷後應激障礙症」。哥本哈根也給我自己留下了不小的心理創傷。
  •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今天在哥本哈根拉開帷幕。當全球變暖的威脅與日俱增時,這次大會被視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如果哥本哈根會議能夠達成協議,將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發展低碳經濟、開發新能源……在抽象數字和專業術語背後,我們的生活將會因此發生哪些改變?
  • 氣候大會,和我們有啥關係?
    峇里島路線圖逼哭了大會主席到了峇里島氣候變化大會之前,氣候變化的相關話題那真是火爆。甭管是基礎科學研究還是政策外交,和氣候變化搭上關係就身價猛增。碳交易行業更是蓬勃發展,根本沒工夫仔細想歐洲人幹嘛閒的非要來我們這裡砸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