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王斯璇)近幾年,尤其一線城市,院線為了討好觀眾放映字幕版拷貝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復仇者聯盟2》首周結束,票房逼近10億元人民幣,其引發的翻譯吐槽事件仍在低調發酵。
所謂槽點,究竟在哪兒呢?
5月12日《復聯2》在中國內地首映當日,就有網友抨擊劇中翻譯問題。
如鋼鐵俠在生死危難關頭說了一句「We may not make it out of this」,字面是「我們這次大概過不去了」,實際意思是準備以死相拼,直到最後,何其悲壯!但翻譯為「我們可以全身而退了」。
另一句「waiting too long」被翻譯成「我很老」。「我當時徹底驚呆了,爆米花塞嘴裡都掉出來了,前排一個妹子直接哭出來了,說不看了,老公我們回家,不受這份氣。」一位網友舉例說。
這些看起來完全是關乎翻譯水平的批評,所引起的反響,似乎遠不止於爭論誰更高明。圈內甚至有傳聞稱,此事引起了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已經擴大到對電影進口政策和審查政策的抨擊。」一位「四大廠」譯製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所謂「四大廠」,是指中影集團譯製中心、上海電影集團譯製片廠、長春電影集團譯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
根據相關規定,外國影片通過有關部門審查後,均由中影集團或華夏電影引進。中影集團會把具體翻譯工作分配給上述四家機構。
至於《復聯2》的譯製者、59歲的劉大勇更是成為眾矢之的。
吐槽事件被「四大廠」的譯製者認定為字幕組蓄謀已久的挑戰。在2014年《銀河護衛隊》遭到吐槽後,《復聯2》上映前一周多,「字幕組已經下了戰書」。
另一個背景是,中國最有名的字幕組在2015年春天遭遇嚴格管理。坊間將其解讀為:種種因素疊加,導致了「開火」。
不同的臺本
「劉大勇不是翻譯裡最頂級的?他做了20多年,這麼多大片都是他做的。」八一廠譯製部門負責人王進喜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從他1994年開始負責八一廠譯製片翻譯,劉大勇一直是他的合作夥伴。
其後20多年,劉大勇的作品目錄振聾發聵:從《拯救大兵瑞恩》《U571》到《指環王》系列、《星球大戰前傳》《黑客帝國》《終結者》以及漫威、DC的超級英雄和《阿凡達》……
至於此次接手《復聯2》,「五個英雄中,劉大勇翻譯過三個——綠巨人、雷神、鋼鐵俠,更穩妥。」王進喜說。
劉大勇從接到任務到最終做出2萬字的臺本,用時不到10天。「翻譯時間特別短,要是他年輕的時候,白天黑夜的5天就能翻譯完,現在歲數大了熬不了夜了。」王進喜說,全部譯製過程是18天,以此滿足審查和檔期的雙重需求。
所謂臺本,就是供演出、電影使用的劇本,也稱為臺詞腳本。
王進喜說,此次網上流傳甚廣的「谷大白話」翻譯臺本,其實只是《復聯2》的送審臺本。
出品《復聯2》的美國漫威公司曾邀請民間字幕高手「谷大白話」翻譯了送審臺本。但後者在微博上表示:「今年2月漫威找我做了《復聯2》的中文字幕翻譯。送審後中影確定引進,然後交給譯製廠修改劇本。」
由此,導致了「谷大白話」的版本被劉大勇修改的印象。這位翻譯者也一直以抨擊「四大廠」譯製而著名。他沒有回應本刊記者的採訪要求。
王進喜解釋,送審臺本和譯製者拿到的對話臺本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初審臺本只是單純的字幕,用於有關部門審查影片內容。
譯製廠拿到的臺本不僅包含了字幕,還對每一句臺詞發生的語境信息、前後關聯、深層含義,甚至單詞詞義等進行了詳細解釋。
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獲得觀眾滿意的銀幕對話——這也是外方的期望。
為此,外方有時還會提供片源,用於翻譯過程中對應臺詞字數、口型等。不過這些片源通常非常模糊,「最變態的情況,可能滿屏只能看到一個人臉和他的口型,其他都看不到——這是為了防盜版。」賈秀琰向本刊記者解釋。
四大廠的前世今生
「同行出冤家。」上影廠相關部門負責人江琴對本刊記者說,此次事件很容易理解。而對劉大勇的吐槽,使網絡輿論繼而指向四大老牌譯製廠。
中國的譯製片始於1948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歷時8個月將蘇聯電影《普通一兵》搬上大銀幕。衛國戰爭中的英勇戰士馬特洛索夫,一口俏皮的東北話土腔土調,深深地印記在中國觀眾心中。
1950年上影廠成立譯製片工作小組。1954年起,八一廠為配合部隊作戰、訓練以及科研需要,開始譯製外國軍教片、紀錄片和科研片,如《莫斯科保衛戰》、《山本五十六》等。
到1994年,八一廠譯製了第一部分帳大片《阿甘正傳》,廣受觀眾、專家好評。《拯救大兵瑞恩》和《U571》、《珍珠港》等還獲得了金雞獎、華表獎。上述就是「三大廠」。
中影集團後來也成立了譯製中心,《復聯2》譯製其實是中影和八一廠相關部門合作的產品。
對於「四大廠」的地位,賈秀琰稱之為「老牌廠的光榮傳統」。
首先是保密,「片方要找到靠譜的人。」賈秀琰告訴本刊記者,「一旦劇情洩露,法律責任誰來承擔?」
總之,對於「四大廠」的地位,王進喜稱之為「多種因素」。
「當然這次任務急了點兒,雖然大家追求完美,但不可能十全十美。」王進喜說,正因為一時大意,「I’m home」被無意接了上句話茬兒翻譯成了「我很好」的昏句。
「壟斷」體制下,不滿的網友繼而扒出這些體制內的譯者實為「兼職」。已經有媒體報導劉大勇來自航天系統,賈秀琰則是八一廠的一名宣傳人員。
八一廠確實沒有專職的電影翻譯職位。「我們編制內有2個,籤約的大概有20多個,中影派給我們的都是我們公司自己的人為主。我們不可能光做電影,還有電視臺播放的電影電視。」江琴說,籤約者的作品,「我們的翻譯都會作一次審查、鑑定」。
對於王進喜來說,「養一堆人,成本太大,包袱也重,我這兒是最沒有包袱的,我的錢可以全用在做片子上。」
他舉例,自己的團隊中,從國家話劇院院長周志強到從事譯製片工作多年、著名的廣播藝術團導演廖菁、中央電視臺導演張偉,美國迪士尼影片前中國地區配音總監張雲明等。
「譯製片是一個特殊門類。」廖菁對本刊記者反覆強調,「譯製片翻譯要求更高。上譯老廠長陳敘一先生曾經有特別著名的兩句話:翻譯要有味兒,演員配音要有神。上流社會的語言一定和底層平民的樸素是不一樣的。」
中央電視臺導演張偉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找到翻譯界名氣很大、翻譯水平極高的大學教授,卻在翻譯譯製片時捉襟見肘。
李冰冰在《變形金剛4》中飾演的角色
張偉認為,配音版工作的複雜性要遠高於純粹字幕。一個例子是《變形金剛4》,李冰冰回答了一句音調上揚的「No」,而翻譯給的臺本是:「怎麼會。」
「『No』,嘴從張到閉到收嘴,要出現三個口型。我們想了半天應該怎麼表達。」提到這個處理,張偉十分興奮:「李冰冰說『No』時那種風情萬種,眼睛裡閃爍的半推半就,用『怎麼會』表達口型肯定對不上。」
最後使用了「你說呢」,「說」拉長,正好和「no」的口型配對,「演員的神態也充分展現了。」張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