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5月5日文章,原題:語言愛好者呼籲保護「中式英語」
德國人紀韶融(Oliver Radtke)寫了兩本關於「中式英語」的書,並努力為後人保存中國特色的英語。「許多『中式英語』不單單是不標準或者不正確的英語,」紀韶融說。他關注的是公示牌、菜單和商店門面上的英語。「許多『中式英語』公示牌含有某種中國概念,這使英語變得豐富,因為有了某種中國意味,或者說某種中國式思維方式,英語更加中國化」。
許多人認為,「中式英語」令人尷尬,應該不惜一切代價消滅掉,但紀韶融卻不以為然。他說,這種「語言」應該保存,「在西方,公共廁所從不用『urinating』(撒尿)一詞,但中國沒有這一慣例。這種用法非常直白。作為一名西方人,這會挑戰我們的思維:為什麼我們精心規避這些說法?為什麼要有這些慣例?」
「很多『中式英語』使用者起初很反感這個舉動。他們認為在拿他們開心。儘管作為一個西方人,用批評的方式書寫中國某些社會現象有難度,但這仍是很有趣的話題。」但紀韶融說,中國人越來越支持他的努力,因為他們開始理解他的信念:中式英語事實上有助於豐富英語。單一、標準的英語這一概念已過時,因為英語現在有超過10億的使用者,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數也迅速增加。「在這些人使用的過程中,英語會受某種程度的影響,不管英語母語使用者喜歡與否。」
日本人為何樂意被稱"倭"?把自己當人看
2004年,中國西安發現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誌。墓誌稱井真成:「國號日本,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馳騁上國。」墓志銘顯示「日本」國號至少在公元734年以前出現。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唯一有關遣唐使的實物資料,也是最早體現日本國名國號和日本作為國家被承認的國寶級文物,對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英文「China」既是「中國」,又是「瓷器」。「Japan」既是「日本」,又是「漆器」。由此可見,瓷器和漆器是中國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經典工藝。
七千多年前,中國人用漆樹汁美化器物,這就是漆器。兩千多年前,漆器傳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漆器精湛,紋飾精美,獨創蒔繪術和描金漆,逐漸被世界所知,Japan成為漆器的英文名,並用來代替日本。日本人喜歡日語發音,使用英文「Nippon」或 「Nihon」來稱呼日本,這一發音據說帶有古代漢語對「日本」的讀音。【詳細】
「日本」的國名來自中國 稱「倭」曾讓日本人高興
2004年,中國西安發現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誌。墓誌稱井真成:「國號日本,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馳騁上國。」墓志銘顯示「日本」國號至少在公元734年以前出現。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唯一有關遣唐使的實物資料,也是最早體現日本國名國號和日本作為國家被承認的國寶級文物,對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英文「China」既是「中國」,又是「瓷器」。「Japan」既是「日本」,又是「漆器」。由此可見,瓷器和漆器是中國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經典工藝。
七千多年前,中國人用漆樹汁美化器物,這就是漆器。兩千多年前,漆器傳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漆器精湛,紋飾精美,獨創蒔繪術和描金漆,逐漸被世界所知,Japan成為漆器的英文名,並用來代替日本。日本人喜歡日語發音,使用英文「Nippon」或「Nihon」來稱呼日本,這一發音據說帶有古代漢語對「日本」的讀音。【詳細】
中國究竟是一個窮國還是富國?
外媒:中國能自救但救不了世界
韓媒:西方預言落空 中國不會重蹈80年代日本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