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央視記者採訪視頻爆紅,該記者一口流利的「中國方言式英語」讓不少網友覺得「雷倒眾生」,調侃「要氣死英語老師啊」……(3月28日 《信息時報》)
語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只要彼此能夠交流聽懂對方的意思就行了,至於講的英語是否地道,何必苛求。
事實上,由於「中式英語」的衝擊,英語正在經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變革,幾億學過英語的中國人每天都在製造著中國式英語新詞。例如,逐字翻譯出來的中式英語「很久不見」(Long time no see),還有中國人所說「飲茶」直譯過來drinktea等等,現在已經成為日常英文詞組。還有「餃子、功夫、氣功、陰陽」等詞彙,現在都用音譯進入了英文詞典了,已經廣泛被西方國家認可和使用。應當看到,「中式英語」的存在,豐富了語言藝術,使人們思維方式更加色彩斑斕。
現在想想,「中式英語」的出現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由於英語是全世界的通用語言,它在廣泛運用過程中,不僅產生了中國式英語,還有美式英語、法式英語、俄式英語、德式英語等各種形式,這也是英語在全球化過程中由於文化差異而產生的一種「本土化」現象。要知道,語言在其傳播和使用的過程中,常常會受到使用者思維、意識、習慣的影響,漸漸地也就「入鄉隨俗」了,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地區都難於避免。
在一些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看來,Chinglish(中式英語)這種遵循中國人思維模式和漢語結構所形成的新英語,卻是一種有趣的文化現象,只要不影響交流,讓中式思維模式與世界英語相互影響和交融,本身就是語言國際化帶來的發展趨勢。因此,對於這名記者的「中式英語」,我們又何必苛責呢?(楊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