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初中語文寫作教學能力提升》(初、中級)培訓在寧海中學大梁山樓如期進行。本次培訓主要以課堂教學和開展講座兩種形式並行。於我們而言,不僅能夠從課堂實踐中掌握技術,還能從講座傳授中吸收知識,真切德將寫作教學落到實處。
6號上午,西店中學的楊晶晶老師帶來的一堂《學寫跌宕起伏的故事》拉開本次培訓的序幕。相對於一些缺乏想像力的情節,如何讓故事變得跌宕起伏?楊老師通過發生在身邊的小故事引發同學的思考,看似平淡,實則已經將學生拉近了寫作的情境。緊接著回顧剛在國慶期間大熱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的《前夜》這一篇章,深度剖析主人公林治遠在讓國旗升起來之前所遇之困難,順勢提出讓故事變得跌宕起伏的方法之一:多角度的設置困難,包括自身因素和外界影響,但須符合主題、符合邏輯、符合藝術的真實性。藉由電影呈現的寫作方法是給學生的寫作搭建的支架,楊老師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寫作實踐上,最後學生呈現的作品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故事餘味不絕,詩歌乘興而來。吳積興老師的三首小詩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兩種學科之間的碰撞讓人耳目一新。《氧化硫》《平行線》《圓周率》取材來源於我們常見的數學和科學的範疇,但詩歌帶給人的那一點觸動卻不絕如縷。到底是怎樣的技巧,激發出如此美妙的句子?學生的猜測和吳老師不謀而合,由此引出「創意寫情詩」的寫作技巧:「創意」在以上三首詩歌中是運用了學科知識;「寫」要有融合,要有層次;「情」是要有對象;「詩」是要有詩歌味。「創意寫情詩」五個字讓人回想起詩歌創作就一目了然,「創意」不僅需要創意點,更重要的是創意表達。緊下來的寫作實踐依舊讓學生的參與度異常熱烈。無論是「除了你,還是你」的數學算式,還是「Ctrl+Alt+Del」計算機重啟,亦或是「第一次的融化,第二次的沸騰」的科學現象,著實讓人感受寫詩還有點兒意思。
下午的講座中吳老師藉由自己曾經的寫作教學的歷程,為我們披荊斬棘,提出了一條更為優越的教學之路。從「發現素材」到「發現思想」,最後「學會表達」,每一個環節絲絲入扣,結合寫作實例,教與思並舉。講座中「發現思想」的部分有三條行之有效的路徑:喚醒與激活;母體寫作;建立自己的寫作根據地。思想決定文章的檔次,思想與素材無關,關乎看法等見地可以說翻新了我們對寫作的認識。
7號,活動的第二天。周麗安老師從教學中發現,從發現中教學。《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本是新聞,而其中的特寫鏡頭的寫法卻被捕捉到了今天的課堂之上《有請特寫來做客》。通過分析跳水視頻,讓大家清楚地認識到真實的一瞬間可以被拉長、放慢、從而清晰地呈現在所有人的面前,可以依賴於寫作。換一個角度,描繪特寫鏡頭不妨採取拆分時間、分解動作、特寫描繪的步驟。這就是交給學生的寫作支架。寫是一方面,評則是促進以及確認寫作方法吸收的重要步驟。「特寫鏡頭描寫測評表」對於特寫鏡頭描繪的測評更為客觀。從學、寫、評三步抓起,將本堂課的知識點直接且準確地傳輸給學生。描繪易建聯打籃球的畫面和修改《外婆的冬筍湯麵》兩個活動則再進一步地將言語表達的技巧傳輸給學生。
如果說周老師更多的是突出某個鏡頭,那麼劉建設老師則是讓人深陷景物描寫。在劉老師的課堂上,呈現學生的例文環節直接點出當前寫作主要問題:觀察點不清楚,順序「隨意化」;感官太單一,描寫「扁平化」;缺乏獨特經驗,形象「大眾化」;修辭用語欠考慮,語言「平庸化」。有問題對症下藥,本堂課收穫了三個有用的支架,分別是:學會觀察:觀察之星;學會描寫:有什麼+怎麼樣+像什麼;學會抒情:實 虛。時間匆促,劉老師的課程只能在鈴聲中戛然而止,但思考不會因此終止。
本次培訓的最後一個下午,慈谿市教研室的沈建軍老師為我們帶來了《精微寫作:言語技能和言語生命的融合》,主要從寫作研究背景和價值取向、微型寫作課程的內容構架以及微型寫作課程的課例變式三大角度開展。內容深入淺出,不僅讓人見識到了寫作背後的理論支撐,更是讓人意識到寫作教學的使命,一是實用,日後生活的需要;二是通過寫作做思維訓練。在講座的呈現過程中,沈老師就今天上午的兩堂寫作教學課進行了點評,兩堂課都是基於問題解決型的寫作,針對學生寫不具體的通病,讓學生運用「定點放大細節」的方法,將情境寫具體細緻。
寫作課到底怎麼上?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本場初中語文寫作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為我們這些迷途者指點迷津。課堂寫作教學不僅是給予了學生寫作指導,更是融講座一併給與了大家一條看得見希望的路徑。讓寫作有點兒意思,則永遠不能停止思考,永遠不能缺乏創造,越教越明,越學越透,讓我們與學生一道齊頭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