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布的浙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 專門提到了中小學生如何用...

2020-12-16 杭州日報

記者 方秀芬 通訊員 劉丹丹 實習生 顧蔚

小學生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觸摸,不跟陌生人走;初中生不沉溺網路遊戲,不私自會見網友;高中生不說謊,不作弊,不信謠、不傳謠……  新學期開始,浙江省中小學生有了新的行為準則。日前浙江省教育廳正式發布《浙江省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試行)》(下簡稱《規範》),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版本,各22條。

浙版《規範》為何要「一分三」?

很接地氣,可操作性強,這是老師、家長們的第一感受,也是浙版《規範》的最大特點。針對學生行為養成的日常生活情境規範日常行為,忌籠統、去空洞、防說教,重「日常」、重「細節」、重「行為」。

比如,要求小學生「記住家人生日」、「遇到危險會撥打求助電話」;要求初中學生「每天運動一小時」、「遇到挫折會向他人傾訴」等,可感可知可行。《規範》語言上也不苛求押韻對仗,不要求學生背誦,但須逐條踐行,真正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老版的《中小學生守則》可謂大小通吃,新版《規範》有三個版本。為什麼有這樣的改變?「初、高中的行為規範分開是浙江省的一個特色,選材時充分考慮了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規範》高中段執筆人、杭師大附中的林威老師說。

「初、高中學生的心智發展程度不同,高中生更多的是對事物的理性思考,對思維的廣度、深度有了自己的認識與判斷。對高中生來說,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已初步達到成人化。而作為一個成年人,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因此培養高中生的責任感,是這個階段所賦予的使命。」

網際網路這把「雙刃劍」該怎麼用?

針對學生的年齡和認知差異,行為要求在每學段各有側重。如對照《守則》第七條「自強自律健身心」,《規範》中小學、初高中分別用3條、4條細化;而第八條「珍愛生命保安全」,小學、初高中分別用4條、2條細化。其中有個關於網際網路的熱門話題,小初高三個版本的《規範》均有涉及。

桐鄉三中的朱永春老師是《規範》初中段執筆人。他認為,網絡素養是當今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如何將網絡素養落實到日常行為規範中是重要方面。

實際上,專家組對學生、學校、家長等多方調查發現,對於網絡問題,小學生更多聚焦於遊戲,行為失範主要表現在沉迷遊戲上;初中生普遍已經有手機,有些學生會深夜看小說,影響第二天的學習效率;高中生有更多參與社會、表達自己想法的意願,因此不傳謠、不造謠對高中生培養良好的道德規範、形成正確的三觀是當務之急。「小、初、高在三方面有不同要求,在邏輯上是有銜接的,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身心發展規律。」朱永春說。

省教育廳副巡視員吳永良補充說,在網際網路時代,每個學生都無法避免網絡。小學階段是基本行為規範養成的時期,因此側重於不讓學生沉迷網路遊戲,而初、高中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期,主要培養學生在責任感方面的行為規範,避免學生在網絡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評論。

《規範》遵守情況列入品德評價中

如此接地氣的《規範》出臺,最終效果如何,還是要看執行情況。「讓學生獲得教養的途徑有很多,踐行這份規範就是一種途徑。」學軍中學年級組長方永航說,中學生守則就像是大海上的一盞燈塔,指明方向;而《規範》就像是我們走在路上的路燈,可操作性更強。學生的教養的養成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從學校層面來講,我們是具體的執行者、操作者,會舉行年級大會、家長會、主題班會等對這個日常行為規範進行逐條解讀與分析,真正將行為規範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介紹,浙江省正策劃以動漫、繪本等更生動的呈現形式,讓《規範》真正落到學生的日常中。除了下發文件外,還將從學生、學校、教育部門三個層面進行落實。對於學生,將行為規範記入成長記錄;學校層面,制定發展性評價與指標體系;教育部門,要加強督導,11個地市將開展交互式檢查。

具體來說,省教育廳發文要求中小學要把《守則》與《規範》在學校醒目位置張貼顯示,通過班會等形式組織學生對《守則》《規範》進行解讀和討論,讓學生看懂、記住、做到;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家訪等形式讓家長了解《規範》,共同推進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各地要將學生遵守《規範》的情況客觀記錄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列為學生「品德表現」評價的主要內容。

相關焦點

  • 《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2016年修訂)》發布北京中小學生有...
    日前,北京市教委正式發布了《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2016年修訂)》(以下簡稱《規範》)。《規範》共15條,1167個字,涵蓋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少年兒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記住要求,心有榜樣、從小做起,接受幫助」十六字要求。
  • 《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2016年修訂)》發布
    日前,北京市教委正式發布了《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2016年修訂)》(以下簡稱《規範》)。《規範》共15條,1167個字,涵蓋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少年兒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記住要求,心有榜樣、從小做起,接受幫助」十六字要求。
  • 新版北京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發布 強化正面倡導
    中新網北京1月4日電 (記者 曾鼐)《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2016年修訂)》日前正式發布。新《規範》強化正面倡導,大幅減少約束性要求,對不剩飯菜、尊重他人隱私等提出具體要求,強化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等要求。
  • 北京規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與同學發生矛盾時多做自我批評
    北京市教委4日發布《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2016年修訂)》。
  • 「記住父母生日」列入浙江中小學生行為規範
    這份守則要落實到地方上實施,應該有更具體的細則,即相應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在浙江實施,就既要有時代氣息,也要有浙江特色。  所以,省教育廳組織專家參照之前各版本的中小學守則,以及英美等國外的小學生守則,重新擬定了浙江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浙江版」徵求意見稿)。將教育部《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細化,切實把學生行為規範養成教育落細、落小、落實。
  • 新版中小學生守則發布 增加可操作行為規範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日前,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守則》補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學生可以做到的具體行為規範內容,如主動分擔家務、自覺禮讓排隊、不比吃喝穿戴等。 此外,《守則》還補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學生可以做到的具體行為規範內容,如主動分擔家務、自覺禮讓排隊、不比吃喝穿戴等;增加了新時期學生成長發展中學校、社會和家庭高度關注的內容,如養成閱讀習慣、文明綠色上網、低碳環保生活等。 《守則》制定歷經基層調研、國際比較、多方參與、反覆論證、集思廣益的過程,形成最大公約數、凝聚了廣泛共識。
  • 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 (2016年修訂)
    以規範、文明語言發表網絡言論,傳播正能量。   各區教委、燕山教委: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教育部《關於印發<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的通知》(教基一﹝2015﹞5號)(以下簡稱《守則》)要求,我委研究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2016年修訂)》(以下簡稱《規範》)。
  • 2015版《中小學生守則》發布 教育目標更明確
    原標題:2015版《中小學生守則》發布 教育目標更明確   實施已十年之久,曾被指「空洞」「可操作性不強」的《中小學生守則》終於有了新變化!8月27日,記者從教育部獲悉,《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已正式印發,「主動分擔家務」「自覺禮讓排隊」「不比吃喝穿戴」等更具可操作性,學生可以做到的具體行為規範被增加到守則中。
  • 北京市頒布實施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守則和行為規範
    北京市頒布實施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守則和行為規範   新華社北京2月12日電(記者王思海)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委主持制定的中小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範12  新的中小學生守則仍是各10條,但在內容上有所調整。新的《北京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將有20條,《北京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將有40條。已沿用21年的中小學生守則日常行為規範將被廢止。  「做事認真負責,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與父母溝通感情,交流思想」「生活不攀比」「妨礙他人要道歉」「文明上網」「不賭博,遠離毒品」等成為新增內容。
  • 北京市中小學生行為規範表現將納入學期綜合素質評價
    北京市新版中小學生行為規範1月4日發布少了76個「不」,更顯親切  1月4日下午,市教委正式公布《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2016年修訂)》,將以往的小學生行為規範、中學生行為規範「二合一」。新規範減少說教用語,精簡76個「不」字,更加親切,同時明晰志願服務、網上行為規範等。市教委表示,學生行為規範表現將納入每學期的綜合素質評價。  中小學規範「二合一」  2015年,教育部頒布新版《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要求各地結合實際,制定或修改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
  • 浙江《中小學生行為規範》將放棄押韻:不為背誦,要落實行動
    中小學生守則》擬制的《浙江省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徵求意見稿)》正在向全省中小學教師等徵求意見。「見義勇為」未被寫入 《中小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範》是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1981年和1990年代,《小學生守則》、《中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分別由當時的國家教委發布。
  • 教育部發布新版《中小學生守則》
    湖北日報訊 (記者龔雪)中小學生要會自護懂自救,遠離毒品,不比吃喝穿戴,不說謊不作弊。記者昨日從教育部官網獲悉,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秋季開學開始實行。2004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
  • 新版《中小學生守則》顏值幾何?
    還記得《中小學生守則》長啥樣麼?估計不少人記憶猶新的是:當年,咱可是抄過幾十遍的!據說,我國最早版的《小學生守則》、《中學生守則》發布於1981年,此後在1991年、1994年和2004年曆經多次修改。
  • 2015年新版《中小學生守則》解讀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校長黨總支副書記 陳雪芬  2004年版《中小學生守則》和配套《規範》自發布以來,對中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學校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因此,從2014年開始教育部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做出了更符合新時代的修訂方案,2015年8月頒布實施。
  • 中小學生減負、開展課後服務等,教育部一一答覆!
    答覆在「關於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這一項中提到: 截至2018年底,存在問題的機構基本完成整改,取締了一批無證無照、違規辦學的黑機構,超標超前培訓行為得到有效整治,小散亂得到有效清理,杜絕了培訓機構與招生入學掛鈎等違規行為。
  • 新版中小學生守則草案擬取消「熱愛人民熱愛黨」內容
    踐行垃圾分類,低碳環保生活……」據教育部網站8月1日消息,教育部新制定的《中小學生守則(徵求意見稿)》今天起公開徵求意見,備受關注的「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內容被取消。首條改為「愛祖國。尊敬國旗國徽,奏唱國歌肅立,升降國旗行禮,了解國情歷史」。此前教育部表示將調整內容,以便學生理解掌握。
  • 教育部:控制上網時長擬入中小學生守則
    新《守則》提出:紅燈停綠燈行,防溺水不玩火,會自護懂求救。同時,新版《守則》還增加了「遠離毒品」一項,呼籲同學們「珍惜生命」。  在《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第40條為「見義勇為,敢於鬥爭,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在新的《守則》中也悄然刪去,不再提及,以「會自護懂求救」進行涵蓋。
  • 北京新中學生日常規範出爐 日常表現納入綜合素質評價
    ­  新規範­  要求學生以規範語言發表網絡言論 表現將納入綜合素質評價­  市教委昨天發布《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2016年修訂)》。新版《規範》要求中小學生合理使用網絡,瀏覽健康內容,以規範、文明語言發表網絡言論。團結同學,發生矛盾時多做自我批評。
  • 2020年中國中小學生閱讀行為洞察|疫情下中小學生閱讀圖鑑
    簡介:今年上半年,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我國的中小學校普遍都採取了延遲開學的政策,學生們在家上網課、看書閱讀成為常態。疫情下線下活動受阻,宅家時間延長,中小學生們的可自由支配時間是否有所增加?他們的閱讀生活有哪些變化?閱讀量是否增加?都讀了哪些課外書?上網課的狀態是怎麼樣的呢?
  • 專家解讀新版中小學生守則:修身涵養 固本強基
    歷經一年的反覆修改,2015年版《中小學生守則》終於正式發布。  新版《守則》與2004年版比較,既體現了歷史的繼承性,又與時俱進,吸納了黨的創新理論,反映了教育理論的新認識和教育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新做法;既高屋建瓴,又接地氣,語言簡潔明了,突出對學生言行的基本要求,操作性強。概而言之,新版《守則》主要有四大亮點。  一是突出價值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