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方秀芬 通訊員 劉丹丹 實習生 顧蔚
小學生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觸摸,不跟陌生人走;初中生不沉溺網路遊戲,不私自會見網友;高中生不說謊,不作弊,不信謠、不傳謠…… 新學期開始,浙江省中小學生有了新的行為準則。日前浙江省教育廳正式發布《浙江省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試行)》(下簡稱《規範》),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版本,各22條。
浙版《規範》為何要「一分三」?
很接地氣,可操作性強,這是老師、家長們的第一感受,也是浙版《規範》的最大特點。針對學生行為養成的日常生活情境規範日常行為,忌籠統、去空洞、防說教,重「日常」、重「細節」、重「行為」。
比如,要求小學生「記住家人生日」、「遇到危險會撥打求助電話」;要求初中學生「每天運動一小時」、「遇到挫折會向他人傾訴」等,可感可知可行。《規範》語言上也不苛求押韻對仗,不要求學生背誦,但須逐條踐行,真正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老版的《中小學生守則》可謂大小通吃,新版《規範》有三個版本。為什麼有這樣的改變?「初、高中的行為規範分開是浙江省的一個特色,選材時充分考慮了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規範》高中段執筆人、杭師大附中的林威老師說。
「初、高中學生的心智發展程度不同,高中生更多的是對事物的理性思考,對思維的廣度、深度有了自己的認識與判斷。對高中生來說,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已初步達到成人化。而作為一個成年人,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因此培養高中生的責任感,是這個階段所賦予的使命。」
網際網路這把「雙刃劍」該怎麼用?
針對學生的年齡和認知差異,行為要求在每學段各有側重。如對照《守則》第七條「自強自律健身心」,《規範》中小學、初高中分別用3條、4條細化;而第八條「珍愛生命保安全」,小學、初高中分別用4條、2條細化。其中有個關於網際網路的熱門話題,小初高三個版本的《規範》均有涉及。
桐鄉三中的朱永春老師是《規範》初中段執筆人。他認為,網絡素養是當今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如何將網絡素養落實到日常行為規範中是重要方面。
實際上,專家組對學生、學校、家長等多方調查發現,對於網絡問題,小學生更多聚焦於遊戲,行為失範主要表現在沉迷遊戲上;初中生普遍已經有手機,有些學生會深夜看小說,影響第二天的學習效率;高中生有更多參與社會、表達自己想法的意願,因此不傳謠、不造謠對高中生培養良好的道德規範、形成正確的三觀是當務之急。「小、初、高在三方面有不同要求,在邏輯上是有銜接的,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身心發展規律。」朱永春說。
省教育廳副巡視員吳永良補充說,在網際網路時代,每個學生都無法避免網絡。小學階段是基本行為規範養成的時期,因此側重於不讓學生沉迷網路遊戲,而初、高中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期,主要培養學生在責任感方面的行為規範,避免學生在網絡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評論。
《規範》遵守情況列入品德評價中
如此接地氣的《規範》出臺,最終效果如何,還是要看執行情況。「讓學生獲得教養的途徑有很多,踐行這份規範就是一種途徑。」學軍中學年級組長方永航說,中學生守則就像是大海上的一盞燈塔,指明方向;而《規範》就像是我們走在路上的路燈,可操作性更強。學生的教養的養成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從學校層面來講,我們是具體的執行者、操作者,會舉行年級大會、家長會、主題班會等對這個日常行為規範進行逐條解讀與分析,真正將行為規範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介紹,浙江省正策劃以動漫、繪本等更生動的呈現形式,讓《規範》真正落到學生的日常中。除了下發文件外,還將從學生、學校、教育部門三個層面進行落實。對於學生,將行為規範記入成長記錄;學校層面,制定發展性評價與指標體系;教育部門,要加強督導,11個地市將開展交互式檢查。
具體來說,省教育廳發文要求中小學要把《守則》與《規範》在學校醒目位置張貼顯示,通過班會等形式組織學生對《守則》《規範》進行解讀和討論,讓學生看懂、記住、做到;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家訪等形式讓家長了解《規範》,共同推進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各地要將學生遵守《規範》的情況客觀記錄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列為學生「品德表現」評價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