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TGFβ2在食管癌轉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靶向幹預策略

2020-12-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腫瘤轉移是癌症的十大特徵之一,據統計,超過90%的癌症致死都與腫瘤轉移密切相關【1,2】。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腫瘤微環境尤其是各種細胞因子,也在腫瘤惡性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3,4】。因此,運用國際國內醫學生物學的最新進展,結合各學科的最新科學技術,發展有效的、毒副作用小的預防和治療腫瘤轉移的生物製劑,是攻克腫瘤的關鍵問題之一。

近日,暨南大學腫瘤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何慶瑜教授、李斌研究員、許雯雯副研究員在Advanced 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Direct targeting of CREB1 with imperatorin inhibits TGFβ2-ERK signaling to suppress esophageal cancer metastasis的研究論文,此文結合公共資料庫和臨床病理數據,分析TGFβ2在臨床樣本中的表達,首次指出TGFβ2在食管癌腫瘤組織中明顯高表達, 並且與患者生存率顯著負相關。創新地運用高通量藥物篩選平臺,篩選發現同時顯著抑制食管癌侵襲和TGFβ2信號通路的小分子藥物歐前胡素。

此研究結合多種細胞體內體外模型指出,歐前胡素有效地抑制食管癌的侵襲和轉移。為了探索歐前胡素抑制侵襲轉移的分子機制,課題組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比較食管癌細胞經歐前胡素處理後與對照組之間的蛋白質表達譜,根據明顯差異表達的蛋白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尋找相關的下遊通路。數據提示,歐前胡素可能通過影響TGFβ2-ERK通路行使其功能作用。隨後,經過一系列分子動力學、分子生物學、臨床病理分析等實驗,驗證發現歐前胡素通過與CREB1蛋白直接結合,抑制CREB1 磷酸化及其對TGFβ2的轉錄調控,進而降低TGFβ2表達、阻斷ERK信號通路,發揮對食管癌侵襲轉移的抑制作用。

課題組從生物學功能、臨床意義、分子調控機制三方面深入研究歐前胡素對食管癌侵襲轉移的抑制作用,此研究成果為食管癌無創診斷預後分子標誌物和用藥選擇提供新線索。

暨南大學生科院許雯雯副研究員和碩士研究生黃志豪為此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暨南大學生科院的何慶瑜教授、李斌研究員、許雯雯副研究員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來源:BioArt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0925

參考文獻:

[1] Hanahan D, Weinberg R A,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Cell, 2011;144(5): 646-74.

[2] Vanharanta S, Massague J, Origins of metastatic traits,Cancer Cell, 2013;24:410-21.

[3] Li B, Xu WW, et al., Competitive Binding Between Id1 and E2F1 to Cdc20 Regulates E2F1 Degradation and Thymidylate Synthase Expression to Promote Esophageal Cancer Chemoresistanc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6;22:1243-55.

[4] Xu WW, Li B, et al., Cancer cell-secreted IGF2 instigates fibroblasts and bone marrow-derived vascular progenitor cells to promote cancer progression,Nat Communications, 2017;8:14399.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我國科學家發現利用小分子ACA靶向TGF-β信號通路,可...
    2020年8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和海南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小分子,它通過靶向TGF-β信號通路,在組織培養物和小鼠體內抑制包括SARS-CoV-2在內的多種不同病毒。通過鑑定出多種病毒成功感染所依賴的一種宿主細胞途徑,這一發現為開發廣譜抗病毒藥物提供了一種潛在的靶標。
  • Breast Cancer Res Tr:WAVE3上調是TGF-β介導的EMT和乳腺癌轉移的...
    2014年1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Cleveland診所和Case Western Reserve School of Medicine一組研究人員確定了參與致命「三陰性」乳腺癌(TNBC)轉移的非常重要的複雜機制。「三陰性」乳腺癌是非常難以治療的,病情會經常復發,是乳腺癌中最積極的形式。
  • 中澳科學家合作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然而,E蛋白誘導的抗體保護範圍有限,更為重要的是,登革病毒感染以及疫苗研發過程中,發現E蛋白免疫會誘導產生有交叉反應性但中和能力差的抗體,當機體感染不同類型登革病毒時,這些抗體會產生抗體依賴增強(ADE)效應,反而會導致更加嚴重的感染。這對開發安全有效的廣譜疫苗造成了重大挑戰。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針對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β冠狀病毒疫苗策略
    然而,其餘三種β-CoV(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則會危及生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臨床上有效的預防或治療人類高致病性CoV感染的藥物,這凸顯了疫苗開發的迫切性。在CoV中,嵌入包膜中的刺突蛋白(S)負責識別宿主細胞受體,以啟動病毒進入細胞。S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是這種受體停靠的必要條件。
  • B肝在研新藥靶點,英國科學家建模,CAMs/PS靶向更具前景
    B肝在研新藥靶點,英國科學家建模,CAMs/PS靶向更具前景雖然,英國約克大學系統分析交叉學科中心和英國約克大學數學系等研究人員,開發的並不是一種潛在治療慢性B肝新藥,但是,這種針對不同抗病毒藥物策略影響的評估表明,B肝在研新藥開發靶點之一:核衣殼組裝抑制劑,如CAMs和PS靶向藥物,相比其他在研藥物更有前景。
  • 中國科大等揭示SETD3蛋白作為β-actin組氨酸甲基化酶的結構與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許超課題組與波蘭華沙大學Jakub Drozak實驗室合作,解析了SETD3與β-actin多肽的高分辨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酶活實驗揭示了肌動蛋白(Actin)第73位組氨酸(His73)的N3位甲基化的作用機制,相關成果於2月20日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ETD3-mediated histidine
  • 近期阿爾茲海默病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tau蛋白的病變形式會在患者大腦組織中積累,從而有助於疾病的惡化。在一項最新研究中,Judith Steen博士和Hanno Steen博士首次顯示出這種病理性tau蛋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其形式,這可能意味著它將需要多種藥物才能有效地靶向。多年以來,製藥公司在開發針對β澱粉樣蛋白的阿爾茨海默氏病藥物方面的成功非常有限。最近,藥物發現已經轉向針對tau的藥物的研發。
  • 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解讀癌症擴散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癌症擴散研究領域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通過對模型中的腫瘤細胞進行分析後,研究者Yu等人在細胞中鑑別出了特殊的調節性基因和蛋白,其能指揮癌症擴散到大腦中,為了驗證這一發現,研究者將人類腫瘤細胞注射到動物模型的血液中,正如預測的那樣,他們發現這些腫瘤細胞擴散到了模型的大腦中,對來自患者的腫瘤細胞進行分析或能幫助預測腫瘤細胞是否能擴散到患者的大腦中。【2】揭示促進癌症擴散的生存技能!
  • 不要把食管癌早期症狀誤當為咽炎!
    研究表明,食管癌的發生與生活習慣和地區環境特點密切相關,比如說:①具有進食過硬、過熱的食物,以及吃飯太快習慣的人群,會高發食管癌;②吸菸和重度飲酒,也能夠使食管癌的發病率分別提高8倍和50倍;③地區飲食中微量元素、維生素含量不平衡,也會導致發病率增高;④遺傳易感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一些食管癌患者表現出明顯的家族遺傳的特徵。
  • 得了食管癌能活多久?食管癌怎麼治療?食管癌早期症狀有哪些?
    2、進食的時候有異物感,咽幹硬食物時加重  在食管癌早期,患者吞咽食物時常有一種異物感。在食物下咽的時候,食物(尤其是幹硬的食物)經過食管癌病變區,食物與腫瘤摩擦,會產生一種異物感。這種異物感總是固定在某一個部位,就像有東西沒有咽不下去的感覺。  因症狀較輕微並且間歇性出現,這種異物感也容易被病人疏忽。
  • 高福/施一公等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然而,E蛋白誘導的抗體保護範圍有限,更為重要的是,登革病毒感染以及疫苗研發過程中,發現E蛋白免疫會誘導產生有交叉反應性但中和能力差的抗體,當機體感染不同類型登革病毒時,這些抗體會產生抗體依賴增強(ADE)效應,反而會導致更加嚴重的感染。這對開發安全有效的廣譜疫苗造成了重大挑戰。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使用藥物或者遺傳學手段抑制休眠乳腺癌細胞的自噬可以顯著抑制小鼠以及人類乳腺癌臨床前休眠3D模型中癌細胞的存活時間以及轉移灶的形成。通過體內實驗,研究人員發現自噬基因自噬相關基因7(ATG7)是涉及自噬激活的關鍵基因。從機制上講,抑制休眠乳腺癌細胞中的自噬通路導致損傷線粒體及活性氧的富集,從而導致了癌細胞凋亡。
  • Oncotarget:新型microRNA或能靶向作用肺癌細胞中前列腺素E2的產生...
    2020年10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Oncotarge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羅格斯生物醫學與健康科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高水平miR-708的表達與肺鱗狀細胞癌患者的生存率直接相關,miR-708能通過抑制肺癌細胞中COX-2和mPGES-1的表達來抑制PGE2的產生。
  • 靶向療法難奏效?都是腫瘤異質性惹的禍!
    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根據特定遺傳缺陷設計的靶向療法戰勝癌症是如此困難。對患者的腫瘤進行單次活檢之後,外科醫生僅僅可以解碼部分腫瘤細胞的遺傳變異。除此之外,腫瘤組織在生長過程中會不斷地改變他們的區域構成,這也在極大程度上為癌症的靶向治療帶來了障礙。
  • 靶向澱粉樣前體蛋白,Posiphen可治療唐氏症候群
    最近的證據表明,APP基因及其99個胺基酸C端片段(C99,也稱為β-CTF)的表達增加在內膜/溶酶體系統失調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後者對正常細胞功能和神經元中傳遞神經營養信號至關重要。因此,研究人員提出假設,DS中APP基因劑量的增加啟動了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全長APP(fl-APP)及其產物,包括β-CTF和可能的Aβ肽(Aβ42和Aβ40)的水平增加,通過內膜依賴性機制驅動AD發病,從而損害神經營養信號的運輸。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在Ts65Dn小鼠DS模型中進行了研究,並檢查了Posiphen的效果。
  • 中科院科學家揭示生物擴張棲息地的策略
    中科院科學家揭示生物擴張棲息地的策略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7 15:31:51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劉陳立研究員實驗室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華泰立教授實驗室合作
  • 激活棕色脂肪的「秘鑰」是β2腎上腺素能受體,而非小鼠的β3-AR
    北京時間8月5日,發表在《Cell Metabolism(細胞代謝)》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加拿大舍布魯克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激活人體棕色脂肪的「正確手段」。然而此前,靶向被認為是介導棕色脂肪產熱作用的β3腎上腺素能受體(β3-AR)的藥物刺激在人體臨床試驗中幾乎「全軍覆沒」。口服β3-AR激動劑Mirabegron只會在最大允許劑量下引起棕色脂肪產熱的增加。這導致與β1-AR和β2-AR的脫靶結合,從而分別增加了心血管反應和白色脂肪組織的脂解。
  • JCI Insight:揭示β-1整聯蛋白在維持機體肺部功能上扮演的關鍵角色
    2020年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CI Insigh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上皮細胞外基質受體的關鍵組織—β-1整聯蛋白(beta-1 integrin)或許對於個體成年期正常肺部功能非常重要和關鍵。
  • 科學家揭秘突變在轉移性癌症中的關鍵角色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新一代的測序工具揭示了癌症轉移發生的機制,尤其是針對子宮內膜癌;文章中研究人員對98份腫瘤活組織樣本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並且分析了癌症基因組圖譜(The Cancer Genome Atlas)的相關數據,目的在於鑑別原發性腫瘤中反覆發生的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