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為何喜歡寫繁體字,而不喜歡寫簡體字?

2020-12-13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漢字由繁瑣到簡潔的變化,實際上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並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標誌著漢字在我國的簡化,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簡化漢字,主要目的有四個。

一是提高大眾的識字率,因為繁體字筆畫多,過於複雜,不便於學習。

二是提升傳統文化在民間的普及率,畢竟,漢字是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工具,結構簡單、通俗易懂的漢字容易辨識,才有助於達到這個目的。

三是固定漢字的字形結構。沒有簡化之前的漢字,許多字在書寫上,往往有好幾種寫法,對識字不多的人,容易引起認知上的混亂。

四是為了適應漢字信息化的要求,便於把漢字編碼後輸入計算機,方便電腦輸出。

漢隸·廬

這四大目的促使漢字簡化成為一個趨勢,是眾望所歸的事情。簡化後的漢字,在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雖然簡化後的漢字,在辨識、書寫、排版印刷、文字交流等方面都有許多優勢,但對傳統的書法藝術來說,簡化漢字不太適合來表現書法藝術。

書法是什麼?

書法是體現漢字線條美、造型美、結構美、氣韻美的平面視覺藝術,漢字始終是書法的骨架和靈魂,如果書法脫離漢字,只有線條而沒有筆畫結構,肯定構不成書法,只會變成抽象畫。

要展現書法各種各樣的藝術美,必須達到兩個基本條件。

吳昌碩篆書

一是字體的造型結構本身就比較美觀、勻稱,在這一點上,絕大多數漢字符合這個要求。

因為大多數漢字屬於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又屬於圖畫文字,它保持了圖畫文字造型優美、結構和諧的優點。

二是絕大多數漢字都由兩個以上的筆畫組合而成,每個筆畫能在空間形成互補關係和呼應關係,不至於讓字體造型變得頭重腳輕,或者虎頭蛇尾。

構成漢字的基本筆畫有橫(一) 、豎(丨)、撇(丿)、捺()、點(丶)、折(乛)、鉤(亅)等,一個漢字裡,這些筆畫往往交叉組合和排列,首尾呼應,能有效展現出字體在空間中布局的合理性。

顏真卿《多寶塔碑》

從書寫的簡潔性和方便性來看,簡體字確實要比繁體字有許多優勢,但從視覺效果和藝術趣味來看,一些簡體字的筆畫過於稀少,不利於書法家謀篇布局,容易導致一個字體,或一幅書法作品喪失應有的節奏變化,沒有節奏變化的書法,就體現不出氣韻美,而氣韻美又是書法藝術中最重要的審美趣味之一。

這是書法家不喜歡寫簡體字的根本原因。

比如,在書寫一、二、三時,這些字的筆畫太少,如果一幅書法作品中有好幾個一、二、三,不管在筆法上怎麼變化,都難以做到盡善盡美。

為了追求變化,如果把一、二、三的橫畫拉長或縮短,在造型上不但會顯得突兀、彆扭,失去了美觀性,而且還有可能跟整篇其它字產生衝突,最終破壞整個篇幅的和諧。

《曹全碑》

繁體字因為筆畫多,書法家在書寫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容易把控節奏上的變化。如果把一、二、三變成壹、貳、叄,想重新梳理和書寫字體的間架結構,起到節奏變化的效果,在操作上,可能性就要大得多。

書法的節奏變化,一是在書寫時,通過字體本身的筆畫結構的疏密關係來改變,二是通過線條的輕重緩急來改變,三是通過整篇字體之間的疏密關係和呼應關係來改變。

不論通過哪種方式來變化節奏,除過書法家自身具備高超的書寫技巧之外,字體本身的筆畫多少,也是決定節奏變化的關鍵因素。

懷素《自敘帖》

面對簡體字,書法家想追求變化,想構建作品的氣韻,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書法家寧願去寫繁體字。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簡體字確實沒有繁體字寫出來更耐看,更有味道。

首先,簡體字在造型和結構上的美觀性,遠遠沒有繁體字那麼豐富。

再者,繁體字保留了漢字的本意,許多繁體字通過字形,完全可以領會其含義,而簡化字經過刪減筆畫後,已經失去了本意,只是一個符號象徵。

最後,繁體字因為筆畫多,能在筆法運用上生發出許多變化,寫出來更有造型上的厚重感,更能彰顯書法家的個性。

相關焦點

  • 書法創作應該寫繁體字還是寫簡體字?
    在書法圈裡,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書法愛好者在臨帖的時候,就連字中的敗筆都臨得惟妙惟肖,以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為美,這確實是一種審美怪癖,其實簡化字也有其簡約的美,有些簡化字寫出來時
  • 寫書法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個問題為何一直爭論不休?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我們大多使用的都是繁體字,因為古人的碑帖墨跡上使用的都是繁體字,簡體字則比較少見,那麼在簡體字已經普及的今天,我們是用簡體字寫書法,還是用繁體字寫呢?
  • 學習簡體字的我們為何能一眼認出繁體字,繁體字改簡體字真的好麼
    之後直到近代,漢字再一次發生改革,變成了我們現在所寫的簡體字。但是即使如此,人對於繁體字依然能一眼認出來。那麼這是為何呢?這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了。第一個原因來自於電視劇、電影的功勞。喜歡港臺劇的朋友們就會發現,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字幕大部分都是繁體字,因此人們在這些影視劇的影響下,大家對於繁體字往往都有一個熟悉的概念。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書法問集」68、為什麼練書法要寫繁體字?
    原問題:為什麼練書法要寫繁體字?就是因為繁體字有前人的字抄襲或者模仿嗎?都不與時俱進呢?我是一人。繁體字也是漢字,不要神化也不要貶低。提問者說:書法繁體字是因為前人寫的字,抄襲或者模仿,不與時俱進。我們先說說,不要對繁體字有偏見。書法和練習繁體,傳承也是發展書法練習方面,繁體字確實有天然的優勢。廣泛使用簡體字,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 學書法不能寫簡體字嗎?不,簡體字比繁體字還難些!
    寫毛筆字可以寫繁體,可以寫簡體,都可以。但是不可以繁簡併用,這是忌諱的,因為好多繁體字化簡的時候直接用了一些簡筆畫的字,也就是說本來一個字只要一種意思,但是後來又兩種,舉個例子「後」「後」,現在都用作「後」。如果繁簡併用的話,對這類字的意思就是分辨不開的。寫「影後」的書法大家又不是沒見過!
  • 用簡體字寫書法就是不尊古?看看啟功先生的書法就全明白了!
    在書法界,書法創作只能寫繁體字的觀點是得到普遍贊同的。書法是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下來的,在古代所書寫的書法作品都是繁體字。而當代人學習書法,更多的是臨摹古人的字帖,唯有入古,才能習得古人書法的精髓。再加上漢字是一種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是信息傳遞和社會交際功能,它本身的固定性能幫助人們更好的交流和傳承文化。因此,許多文人墨客進行書法創作時還是使用繁體字。
  • 毛筆寫簡體字,書友表示不能稱為書法
    很多人好奇,毛筆字一定要用繁體字寫嗎?簡體字寫書法真的不行,還是說不好看。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思考。繁體字寫的就是書法,簡體字的就不能叫書法,似乎說不過去。書法的形式應該在寫字的方法,不在於漢字本身。用簡體字寫的毛筆字,只要符合書法範疇的一樣屬於書法作品。為什麼現在人還喜歡用繁體字來寫毛筆,這一點很好理解。就像你爺爺知道的東西手把手教給你,教的時候肯定是用你爺爺知道的方式來教學。幾千年的漢字演化,歷史積累厚重。
  • 《書法問集》188、毛筆字的行書必須寫繁體字嗎?
    毛筆字不一定必須寫繁體字,與其說繁體字不如說是古時候的漢字。如果想要寫一幅符合古時候書寫習慣的字,或者是一幅作品的時候,目前階段不管行書,楷書,甚至草書都必須用繁體字。個人練習無所謂簡繁。簡繁之爭,自簡體字出現以來就開始爭論。啟功先生的觀點我個人非常同意。啟老曾說:」有人曾問我:有些『書法家』不愛寫 『簡化字』,你卻肯用簡化字去題書籤、寫牌匾,原因何在?我的回答很簡單: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人與人交際的工具。
  • 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而且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去臺灣香港的論壇發帖,用簡體字他們也一樣能很好的和你交流。這是因為我們現行的這套簡體中文其實並不全是簡化字,很多字是沒有變化的。我們平時閱讀繁體字的文章,因為有了這樣的基礎,所以即使有幾個不認識的繁體字,通過上下文的意思也能輕鬆的理解閱讀。
  • 馬英九提倡寫簡體字
    日前馬英九提出倡議:希望民眾能夠認識繁體字,但是書寫的話,可以寫簡體字,並且提出希望兩岸民間能夠合編一部《中華大辭典》,他的這一言論在臺灣引發了熱烈討論。臺灣各界對於簡體字到底是怎麼看的?目前簡體字在臺灣的應用情況怎麼樣?簡體字書籍在臺灣的接受程度又是怎麼樣的?今天我們就相關話題通過衛星連線的方式,邀請到臺灣的兩位嘉賓來共同進行分析。
  • 簡體字繁體字孰優孰劣
    從這個角度上說,簡體字的出現是歷史的選擇且必然之結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完全否定或排斥簡體字的論點首先在立論上就有點站不住腳了。還有一條路已經被證明系「死胡同」,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近鄰韓國,很早就放棄漢字改用拼音文字,但因為韓語中同音不同字的情況太多,非得在身份證上標註漢字名字以示同音不同字的區別,在一些表示專有名詞或歷史名詞的場景也是不得不標註漢字否則不得清晰表達的。只上述兩例,漢字會意的強大屬性一覽無餘、管窺一斑。歷史車輪奔騰向前趨勢不可逆,歷史洪流如大江入海不可斷。從簡體字再倒回到繁體字?
  • 大學生繁體字寫畢業論文 被老師警告不合格(圖)
    他用繁體字寫成的畢業論文,幾經曲折終於被批通過,但被告誡「以後不要用繁體字寫了」。糾結的他不禁想問:繁體字到底以後能不能用?  在談到為何在書寫論文時用繁體字,小劉表示,自己也是從去年開始迷戀上繁體字的。「電腦裡裝的輸入法裡都帶有繁體功能。」同時他開始試著握筆書寫繁體字。剛開始時一筆一划慢慢寫,寫到後來流暢多了後,他開始對於這種「新」字體產生興趣。
  • 大學生用繁體字寫畢業論文 被老師警告不合格
    他用繁體字寫成的畢業論文,幾經曲折終於被批通過,但被告誡「以後不要用繁體字寫了」。糾結的他不禁想問:繁體字到底以後能不能用?在談到為何在書寫論文時用繁體字,小劉表示,自己也是從去年開始迷戀上繁體字的。「電腦裡裝的輸入法裡都帶有繁體功能。」同時他開始試著握筆書寫繁體字。剛開始時一筆一划慢慢寫,寫到後來流暢多了後,他開始對於這種「新」字體產生興趣。
  • 人民日報海外版:港臺有人宣稱「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
    ,足見誠意,卻只因不分簡繁體就遭苛責,這是什麼道理?在香港和臺灣,有一部分人宣稱「繁體字才是正統」,簡體字則是被閹割過的劣等字體。比如,香港某知名演員以內地不用繁體字為由,感嘆「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還有香港激進反對派以繁體字歷史悠久為名,鼓吹「文化優越論」「文明等級論」。 把繁簡強分優劣甚至當作身份標籤,只能說太過淺薄無知。雖然中國推行簡體字是民國之後的事,但大量簡體字形源自草書和行書,古代書法家們早就在使用,並非近代人發明創造。
  •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 04
    「須」雖是「須」的本字,但「須」後多用於「必須」之義,簡體廢「須」用「須」字,將「鬍鬚」和「必須」兩種字義重新併入同一個字形「須」中,容易混淆,如用簡體字寫「你何須每天整理鬍鬚」這句子,面目頗不清楚。古代本字由於延伸義的增加,常常衍生出幾個字,代表不同的意思,簡體字一歸併,前人的用意全白廢了。第三,借用它字的草寫體。
  • 大陸早已用簡體字,為何港澳臺卻仍在用繁體字?看完漲見識了
    大陸早已用簡體字,為何港澳臺卻仍在用繁體字?看完漲見識了我們都知道,如今是網際網路的天下,這是個數字代碼的時代,書寫於人而言和從前不同了,然而漢字在真實世界裡還是很重要。平常漢字有兩部分,一是經常用的簡單的字體,二是不經常用的複雜的字體。
  • 寫書法看不懂文言,不認識繁體字,能否創作出的好作品
    魯迅大力提倡簡化字,白話文,可是他流傳下來的手稿和書法作品還多是繁體字和文言,他特別的用文言寫了《中國小說史略》,可見文言文的魅力和影響是巨大的。現代人很多人連文言文都讀不通,連繁體都不認識,更別說用繁體字練習書法了。書法作為傳統文化孕育的一種藝術,文言文是其生根成長的溫床。文言文內在的韻律與書法用筆的濃淡疾緩變化,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寫書者不把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血液,是無法在字的方寸之間表達出文化的節奏和韻律變化的。
  • 港澳臺為何至今仍用繁體字,而新加坡等地卻使用簡體字?
    尤其是我國漢字不僅有簡體字,還有繁體字,要學會就更難了。即便是從小就學習漢字的很多中國人也不會寫繁體字,畢竟我國大陸幾乎都以簡體字為主,就連新加坡和馬蘭西亞也都是用簡體字,只有港澳臺依然堅持在使用著繁體字,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大陸的「簡體字」早已普及,為何港澳臺還在使用「繁體字」呢?
    大陸的「簡體字」早已普及,為何港澳臺還在使用「繁體字」呢?雖然現在我們把使用的文字定為了漢字,但是大陸的「簡體字」早已普及,為何港澳臺還在使用「繁體字」呢?有人曾經提出過這樣的一個問題。以前我們的祖先用的都是繁體字,現在如果我們要簡化它們,是不是就失去了漢字原有的意思,是不是對歷史的不尊重,還是把漢字改過來吧,用以前的繁體字多好,有人提出來要把簡體字重新變繁的想法,在我看來,想要傳承我們古老的文化,簡體字也可以做到,不能說,簡化了文字,就繼承不了我們祖先的文化了。當時漢字由繁變簡的過程可是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