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簡體字寫書法就是不尊古?看看啟功先生的書法就全明白了!

2020-12-20 騰訊網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書寫原則和審美價值早已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而就在1935年,中國開始推行使用簡體字,政府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文書也明確規定了在一定的場合必須要書寫簡體字,其中更是指出如博物館、展覽館等文化學習區域都要書寫簡體字。

規定性文件的出現,在書法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在書法界,書法創作只能寫繁體字的觀點是得到普遍贊同的。書法是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下來的,在古代所書寫的書法作品都是繁體字。而當代人學習書法,更多的是臨摹古人的字帖,唯有入古,才能習得古人書法的精髓。再加上漢字是一種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是信息傳遞和社會交際功能,它本身的固定性能幫助人們更好的交流和傳承文化。因此,許多文人墨客進行書法創作時還是使用繁體字。

其實用繁體字寫書法是正常的,也是有理有據的。但總有一小部分人,打著「用簡體字寫書法就是不尊古、沒文化」的旗號去攻擊寫簡體字書法的人。而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必定眼界狹窄,心境也不夠成熟,相信其在書法創作領域也不會有多突出的成就。因為現在是現代漢語的簡體字時代,國家文字政策要求書寫簡體字、推廣簡體字,用簡體字寫書法是順應了社會發展趨勢。其次,簡體字與繁體字是有聯繫的,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古代經典碑帖、典籍中都有使用簡體字的例子,在書法創作中使用簡體字也是無可非議的。

對於使用簡體字寫書法,啟功先生就做了很好的表率。啟功先生作為當代著名的學者、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幾乎都是以簡體字為主。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對簡體字的處理非常巧妙,常採用行草書的方式進行書寫,使之愈加飄逸靈動,還增添了幾分清新的感覺,為簡體書法帶來了很大的創新。在推行簡體字書法作品中的使用,啟功先生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總的來說,書法作品是寫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無關緊要,書法是一種美的藝術享受,它所傳承的是一種精氣神,講求內心平和寧靜。而無論是哪種文體,只要能有助於書法體系的發展,都是值得肯定和接受的。

相關焦點

  • 書法創作應該寫繁體字還是寫簡體字?
    在書法圈裡,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書法愛好者在臨帖的時候,就連字中的敗筆都臨得惟妙惟肖,以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為美,這確實是一種審美怪癖,其實簡化字也有其簡約的美,有些簡化字寫出來時
  • 啟功:寫好書法,要「三心二意」,王羲之就是這麼幹的
    學習書法不簡單,個人天賦暫且不談,正確的方法,平日的努力以及常年的堅持,這些都是學好的前提,同時也是關鍵。啟功先生談到書法學習的時候,在《啟功給你講書法》中曾說道:寫好書法,要「三心二意」,王羲之就是這麼幹的。三言兩語,言簡意賅,道出了書法學習的關鍵。
  • 「書法問集」68、為什麼練書法要寫繁體字?
    原問題:為什麼練書法要寫繁體字?就是因為繁體字有前人的字抄襲或者模仿嗎?都不與時俱進呢?我是一人。繁體字也是漢字,不要神化也不要貶低。提問者說:書法繁體字是因為前人寫的字,抄襲或者模仿,不與時俱進。我們先說說,不要對繁體字有偏見。書法和練習繁體,傳承也是發展書法練習方面,繁體字確實有天然的優勢。廣泛使用簡體字,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 《書法問集》416、書法一定要繁體字嗎?
    書法當然不一定要繁體字,但不要寫錯字。【繁體和簡體爭論牽扯的面很廣,只說說在書法方面的。書法當然不一定要寫繁體字,但是要風格統一不能簡繁混合。】漢字繁簡之爭,能夠不限上綱。我們只討論書法,在書法內談談。
  • 書法大家張雪明,40幅啟功書體字帖欣賞,網友:源於啟功勝於啟功
    啟先生有些應酬的寫的是一般,他自己在採訪中也說過。說是開始寫的時候很注意,後來應酬一多就不那麼注意了。主要求字兒的人太多,但啟功先生的總體書法布局是嚴格按古帖訓練的,那些字兒大,那些字兒小,字兒字兒之間的呼應,是按古貼的套路,下了極深的功夫,看他年輕時的作品許多布局模仿董其昌,米元章,還有趙孟。一看都是用心嚴格訓練來的,那些說啟功書法一般的,說不懂書法一點不為過。。
  • 寫書法看不懂文言,不認識繁體字,能否創作出的好作品
    魯迅大力提倡簡化字,白話文,可是他流傳下來的手稿和書法作品還多是繁體字和文言,他特別的用文言寫了《中國小說史略》,可見文言文的魅力和影響是巨大的。現代人很多人連文言文都讀不通,連繁體都不認識,更別說用繁體字練習書法了。書法作為傳統文化孕育的一種藝術,文言文是其生根成長的溫床。文言文內在的韻律與書法用筆的濃淡疾緩變化,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寫書者不把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血液,是無法在字的方寸之間表達出文化的節奏和韻律變化的。
  • 書法可以寫簡體字嗎?
    因此,如果我們書寫《十三經》內容,用「捨」字則反而不合原典。 再如,「樸」與「樸」,今為繁簡字關係,古為通假字關係。《說文》:「樸,木皮也」,「樸,木素也」。《段注》:「漢書以敦樸為天下先,假樸為樸也」。古代典籍中,用簡化字「樸」的地方很多,例如,《文選·漢王褒洞簫賦》:「秋蜩不食,抱朴而長吟兮」;《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林賦》:「亭柰厚樸」等等皆是。
  • 啟功談書法:如何將楷書寫活?方法就是兩個字!
    今人學書法練習楷書,狹義的理解是指唐代以後逐漸成熟起來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而最具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常說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當代人寫楷書,特別是寫唐楷的,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字寫死。所以在近年以來的各種大型書法國展當中,基本上看不到唐楷的影子,其原因就是把楷書寫得太死、太板、太規整。
  • 啟功隨手寫收據,寫成書法的自然美
    書法這門技藝,最美是變化。如果書法家的書法形態成定格,初看一看還行,越看越呆就成為必然,成為一體無變化,自然呆。啟功書法被稱為啟功體,當啟功的書態定格為一體之時,說功成名就也行,說呆成一法也可,爭議就來了。有人說啟功書法美,有人說初看美再看呆,有人乾脆說啟功書法不美。
  • 啟功:練書法不要亂問人
    問問題,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或者說是一門藝術,一般這樣草率隨性問出的問題,都沒有先通過自己的大腦。學書法如何做學問,我們來看看啟功是怎麼說的。啟功先生在《啟功講書法》中,很明確地指明:「學書法不要亂問人。」啟功先生說:「問多了反而迷糊了。
  • 書法欣賞| 啟功體田楷特點賞析與「工筆啟功楷書」特徵分析(5)
    「工筆啟功楷書」研究真不容易。從萌發研究「工筆啟功楷書」,再到分析總結啟功書法與田英章先生書法中的共同特點,一切都還算順利。可是真的要使用田英章先生的工楷筆法與啟功大師的啟功體楷書,一切就不那麼順利如意了。創新不易,書法創新更是不易。
  • 啟功不精於草書, 是因為沒有把握書法的節奏感?
    或者說,就書法論書法,不涉及其他,這就是筆者對啟功書法提出一點異議的初衷。和歷史上所有的書法家一樣,啟功書法有自己的優點,也有一些不足,每一位書法家,包括書法大家,都不可能成為書法神聖與完全,書法優劣並存,在所難免。所以筆者說「啟功書法有問題」這樣的話題,期望朋友們能以辯證的心態對待,而不是筆者一說「有毛病」,咱就就立馬不舒服,認為筆者造次,膽敢對大師的書法造詣說三道四,其不是不敬重!
  • 啟功書法:叫好的人多,學寫的人少,這是為什麼
    啟功書法:叫好的人多,學寫的人少,這是為什麼。平心而論,啟功書法並不是很難臨習,如果以啟功書法為帖本,學寫「啟體」,時間短了不敢說,但是一年之內是可見形態功力。現在書法界,臨寫啟功書法的人應該並不多見,為什麼啟功書法為大家,叫好他書法的人多,學寫他書法的人少,別人為什麼不願意學著寫啟功書法呢?按理說,啟功為書法大家,寫得一手好看的啟體書法,也是很有面子的事。這是因為,臨寫啟功書法的人們似乎會有種困惑,明明自己的啟體書法水平也不賴,可是讓人一看怎麼就不入眼呢?換句話說,啟功自己寫啟體書法,那是方家大手筆的結果,是價值不低的書法作品。
  • 毛筆寫簡體字,書友表示不能稱為書法
    說起書法,現在很多人略懂。這就是一個拿毛筆來玩墨水的遊戲。很多大師把墨水玩得非常到位。書法不外乎就是:筆墨紙硯加漢字。幾千年了,前面幾種工具沒有太多變化。變化最快的就是漢字。很多人好奇,毛筆字一定要用繁體字寫嗎?簡體字寫書法真的不行,還是說不好看。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書法大家啟功開創「黃金結字法」,啟體字庫的字卻非其所寫?
    啟功字體由秦永龍書寫20世紀90年代後期,啟功先生的朋友、中國印刷總公司經理武文祥和高級字體設計師華蔚倉,感到啟功先生的字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如能有一套啟體字庫,將他的字廣泛應用在出版物上,既豐富了印刷用字,又可以滿足書法愛好者學習使用。
  • 簡體書法值得推崇
    即便說不出好在哪兒的書法「門外漢」,也會稱道「好看」——這就是雅俗共賞吧?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邵華澤先生的這些報(刊)頭書法,全用簡體漢字寫就。這在我國眾多的報刊中,並不多見。而用簡體漢字創作書法作品,在書法家及書法愛好者中,更是鳳毛麟角。2017年,我國共出版報紙1884種,期刊10130種。
  • 劉海粟書法進入化境階段,用墨拙樸又渾厚,不輸啟功的書法
    都說啟功的書法好,因為是屬於他的自創,「啟功體」書法太多人模仿,到後來說難得像瘦金體一樣,模仿不成。啟功的書法表現的是一種筆法上面的律動感,所以難模仿,尤其是他的字裡面有對傳統書法結構的打破與重建,難就是難在這兩點上。
  • 林散之和啟功等書法名家,為何這麼說?
    林散之曾經說過:「變者先生之機,不變者死之途,書法之變,尤為顯著。」啟功也曾對學他的朋友說過:「似我者俗。」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李北海說的更是經典:「學我者死,叛我者生。」林散之和啟功等書法名家,為何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探討一下。1學古人,我們到底應該學什麼?學書法離不開臨帖,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就像清代的秦祖永說的那樣:「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
  • 這位老人被日本尊為草聖,啟功先生看到其書法,當場脫帽鞠躬三次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啟功先生的名字,他是雍正帝九世孫,可謂是出身顯赫,但是大家熟知他並不是因為他的身世,而是因為他的書法,他是當代頗負盛名的書法家。由此可見,他在書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可是當他看到這位老人的書法時,他卻當場脫帽鞠躬,那麼這位老人是和來歷呢?他就是林散之,1898年出生於南京的一戶普通貧困家庭,因為小時候患了中耳炎,家人沒錢給他治病,導致他的左耳微聾。不過好在林散之是個樂觀的人,並從塗鴉中找到了樂趣,所以度過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