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教養有度」,父母應該注意把握好哪些方面的「度」呢?

2020-08-23 張嘴說教育

在當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兩個極端的現象,一方面是過度教育、過度獎勵、過度溺愛、過度保護、過度約束;另一方面是過度放縱、過度責罰、親情缺失、放任自流。

例如,提倡早教,有的家長不顧孩子的年齡特點,以為越早越好,幼兒階段學習小學內容,小學階段學習初中內容等;提倡「多鼓勵少批評」,有的家長成天對孩子只是表揚、鼓勵、讚美,孩子做錯事也不敢批評,更不敢給孩子必要的處罰;提倡對孩子嚴格要求,就以為越嚴越好,錯誤地認為嚴格的程度和教育的效果成正比,於是,無論大事小事,一概嚴得不得了,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一動不敢動;講到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有的家長就以為給予孩子的愛越多越好,過度溺愛、嬌慣、保護孩子,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包辦;講到讓孩子自主、自由,有的父母就完全放手,一點紀律、規矩也沒有,該要求的不要求,該管的不管;要說對孩子講紀律、規矩,就一點自由也不給,成天挑孩子的毛病,甚至吹毛求疵;專家提倡父母要尊重孩子,與孩子講平等,於是就和孩子一點界限也沒有……

認為這種普遍現象的存在都是違背孩子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的,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很不利的,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必須要樹立「教養有度」的教育哲學理念。

☛☛☛對孩子「教養有度」,父母應該注意把握好哪些方面的「度」呢?

一、遵循規律,因材施教,把握好對孩子教育的「度」

▶▶教育目標要適中。父母受望子成龍心態的影響,往往對孩子期望過高,對孩子的教育目標定得過高,導致揠苗助長,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等,設置相適宜的目標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最佳的目標高度是讓孩子「跳一跳夠得著」。

▶▶教育方法要適宜。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教育要堅持以表揚、鼓勵為主但這不是說不要批評和懲罰,當孩子犯了嚴重錯誤時,對孩子該批評要批評該懲罰要懲罰,只不過批評、懲罰要適宜,不要走向打罵孩子的極端;那種不要批評、懲罰的教育,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也是不科學的。正確的教育方法應該是,孩子有進步、有成績就要及時表揚、鼓勵;孩子有缺點就要及時批評、教育;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

二、愛而有度,嚴而有格,管而有限,收放有度,把握好對孩子管理的「度」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愛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愛孩子也要愛得得法、愛得適度。過度的愛一一溺愛,往往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內心無愛、不孝敬父母、自私自利、價值觀混亂、能力低下、社會交往能力差等問題。對孩子的管理,要做到管而有限、收放有度,該收的要收,該放的就要放,既不能管得過多、過嚴,也不能管得過少,甚至放任自流,聽之任之。

三、科學保健,合理飲食,適度鍛鍊,養成良好習慣,把握好孩子生活的「度」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證。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科學地安排作息時間,做到「起居有時,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保證精力充沛,提高學習、工作效率,有利於身心健康;養成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生活衛生;養成讀書、寫字、站立時保持正確姿勢的習慣,以促進正常發育預防疾病的發生等。

四、自由中有規矩,自由中有約束,把握好孩子自由、自主的「度」

很多家長對「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主」等現代教育理念產生一些誤解,誤認為「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主」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沒有規矩和約東。給孩子自由和自主,才能保證孩子的個性得到自由、健康的發展,但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自由與規範相結合,自主與約束相結合,才能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規矩,是我們生活中必須要遵守的秩序和規則,不遵守規矩就會出現無序的現象;同時,規矩是孩子與同伴交往、適應社會的前提和保障。

我是分享身邊教育故事,學習淺顯易懂的的家庭教育,助力孩子幸福人生。

相關焦點

  •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其實並不大……
    1 「教養假設」是什麼呢?簡單概括下大概是——如果父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用愛與尊重來對待孩子,通過這樣的「好教養」,孩子就能適應這個社會、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 就是把握「三度」
    在家庭裡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同的關係就有不同的管教孩子的方法,這些方面和孩子培養的密不可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有些家庭對孩子培養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所致,因此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撫養得很好,每個家庭都要重視正確的親子關係的形成,建立最好的親子關係,那麼最好的親子關係是什麼?就是把握「三度」。
  • 家長養孩子應該嚴一點還是松一點?把握好教育度,才更有底線
    每個父母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都有著不同的見解,針對「管教孩子是嚴點好還是松點好」這個問題,父母們之間更是有著很大的爭議。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度,總是會選擇用錯誤的方法來教育和培養孩子,不但沒有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反而還害了孩子。家長們管教孩子應該嚴一點還是松一點?把握好這3個原則才會更有底線。
  •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多重要?
    每一對父母對孩子教養方式,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父母的文化水平、性格、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傳遞知識的方法、對孩子日常行為舉止的要求、面對孩子的成長或犯錯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無一例外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人格形成。
  • 教育小孩,「嚴厲管教」和「放任自流」都不行,家長要把握好度
    教育小孩,"嚴厲管教"和"放任自流"都不行,家長要把握好度家長想要做"權威性"家長,這其實對孩子來說不是最合適的度假如家長過分嚴厲地去對待孩子,無論在孩子的日常生活,還是在學習上,事無巨細的全方面的去要求孩子必須在自己的規則制度下,這樣的孩子就是完全生活在一個毫無溫暖的家庭氛圍裡面,有時候甚至還會害怕犯一點錯誤就會遭到家長的懲罰
  • 你是否對孩子的教育是「愛」中有「度」
    國家搞改革開放,還得「摸著石頭過河」呢,你教育孩子,難道就能不管實踐,而直接按道聽途說來的隻言片語和主觀臆想出的「科學理論」執行到底? 家長對孩子的「愛」,需要家長經常性反思,這個愛,是真正對孩子的愛,還是對你自已的愛?你的放任抑或嚴管,是否符合孩子的最大利益?你評判的標準又是什麼?
  • 隔代教養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帶孩子對祖父母來說是輕車熟路,然而隔代教養也衍生了許多問題。有學者曾做過統計,在上千例青少年諮詢個案中,有超過70%的家長曾提到祖父母對孩子的早期管理和培養失當。隔代教養有何優缺點?祖父母與年輕父母可能產生哪些衝突?隔代教養是否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生疏?年輕父母該如何與老一輩溝通不同的教養意見?
  •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能力高低的影響
    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響兒童發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最大,也最直接。我們總是反覆在強調孩子某個年齡階段能力要達到多高、提升孩子某某能力等;但卻沒想到孩子成長背景下父母這個大環境對孩子能力的影響有多大。父母對待和管教孩子的方式千差萬別,有的父母則武斷專制,嚴厲有加,而有的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
  • 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不同的教養態度和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未來是什麼性格的人。通常來說,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方式有以下三種:民主型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是慈祥、坦誠的、有耐心的。善於、也樂於與孩子溝通互動,支持孩子的正當要求和興趣愛好,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並對孩子有一定的管控。生活中能對孩子提出明確又合理的要求,並積極鼓勵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 把握好教育懲戒的「尺」與「度」
    但是,過分的關注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尤其是許多80後90後成為父母之後,對孩子十分溺愛,以愛之名將孩子保護的嚴嚴實實,打不得罵不得,甚至容忍孩子犯下的任何錯誤,對於孩子在學校的一舉一動更是想要了如指掌,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傷害,從父母的角度,我們是可以理解這種行為,但是有時這些「關愛」確實會影響到學校的教育和管理,許多中小學老師面對犯錯的孩子變得束手無策,懲罰達不到教育警示的效果,孩子也容易變得不遵守校規校紀
  • 「好教養」勝過「好成績」身教勝於言傳,父母充滿自豪感
    「好成績」是孩子的自豪,「好教養」卻是家長的另類炫富。中華名字一項遵從《禮義廉恥》,一個擁有好教養的孩子無論去到哪裡都會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孩子做事大方得體,出口有理有節。實在是羨慕一大批家長,同時也能讓孩子得到無數好標籤。
  •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教養,父母做好這兩方面,培養品德優良的孩子
    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更有教養,這個問題顯然已經成為很多家長教育問題中的重中之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能考上好的大學,有的家長甚至把孩子的學習問題看作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位。但孩子學習好就代表一切都好嗎?高鐵佔座男的出現讓很多家長意識到原來比起學習,更重要的是品德。
  • 對孩子最好的教養,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父母能從哪些方面入手,對孩子言傳身教呢?01、公共場所不大聲喧譁一個成人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肯定會引起旁人的側目,並被認為是一種沒有教養的行為。同理,一個孩子在公共場所撒潑打滾的畫面,肯定也不會美好。這時候,想要教育孩子,父母必須以身作則,不要在公共場所做出不合時宜的事情。
  • 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人格的影響
    實際上,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表現有其背後的心理因素。除了與孩子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之外,更有著深層次的父母養育方式不恰當的問題,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人格形成的會造成哪些影響。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密切的環境,父母和主要照料者的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重要作用,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行、情緒狀態、態度等方式對孩子的心理狀態的各個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可能產生積極的作用,也可能產生消極的作用。從學術上來講,父母養育方式指的是什麼?
  • 在把握好「度」的同時,還應該這樣做
    而且,有時候孩子會看得比你更清楚,更能感覺到對方身上你看不到的一些方面。但這並不是說孩子無論交什麼樣的朋友都可以,還是要有一個「度」,家長應當適時地把握好。小傑和小剛今年剛上三年級,兩個人很合得來,經常到對方家裡去玩。他們在一起時還常常搞惡作劇,朝來往的汽車下面扔小石子。
  • 不同類型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對家庭對兒童的各種影響的研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就是備受關注的領域《社會心理學》中有研究:父母的教養方式在兒童的性格氣質發展,道德發展以及自我概念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而父母的對待子女的方法各有不同,對孩子的發展影響也不同。
  • 過度協商不可取,家長要把握好「度」
    寶媽王女士在對孩子的教育上非常用心,身為全職媽媽她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孩子的興趣發展。聽取孩子的意見沒有錯,但是如果沒有把握好尺度,那麼這種過分聽從孩子想法的教育思維就很有可能會將父母推入一、「過度協商」有哪些表現?1. 父母做了決定後也要問詢孩子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做了決定的事也仍然要詢問孩子的想法的話,這會孩子多出一些「試探」的心理。
  • 智慧家情文化——家長愛孩子,只有把握好度,才是真愛!
    但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度,否則就會把愛變成害。往往家長不能把握這個度的問題,讓愛發生了改變,從嬌慣變為了縱容,導致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非常的自私與專橫,心裡沒有他人的存在,不會關心老人、父母和同學。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自私自利、缺乏自信的不良性格。
  • 淺談家庭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下面,我就我所觀察到的幾種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不同教養方式下孩子的性格特質以及我們對待不同教養方式如何揚長避短該注意哪些問題,逐一談一談個人觀點,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法。
  •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不要讓不合格的父母毀掉孩子的教養。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不要讓不格的父母毀掉孩子的教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智力可以到學校開發,但孩子的教養需要父母以身作則、日積月累的去培養。如果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複印件出了問題,那錯誤多半是出在原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