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兩個極端的現象,一方面是過度教育、過度獎勵、過度溺愛、過度保護、過度約束;另一方面是過度放縱、過度責罰、親情缺失、放任自流。
例如,提倡早教,有的家長不顧孩子的年齡特點,以為越早越好,幼兒階段學習小學內容,小學階段學習初中內容等;提倡「多鼓勵少批評」,有的家長成天對孩子只是表揚、鼓勵、讚美,孩子做錯事也不敢批評,更不敢給孩子必要的處罰;提倡對孩子嚴格要求,就以為越嚴越好,錯誤地認為嚴格的程度和教育的效果成正比,於是,無論大事小事,一概嚴得不得了,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一動不敢動;講到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有的家長就以為給予孩子的愛越多越好,過度溺愛、嬌慣、保護孩子,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包辦;講到讓孩子自主、自由,有的父母就完全放手,一點紀律、規矩也沒有,該要求的不要求,該管的不管;要說對孩子講紀律、規矩,就一點自由也不給,成天挑孩子的毛病,甚至吹毛求疵;專家提倡父母要尊重孩子,與孩子講平等,於是就和孩子一點界限也沒有……
認為這種普遍現象的存在都是違背孩子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的,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很不利的,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必須要樹立「教養有度」的教育哲學理念。
☛☛☛對孩子「教養有度」,父母應該注意把握好哪些方面的「度」呢?
一、遵循規律,因材施教,把握好對孩子教育的「度」
▶▶教育目標要適中。父母受望子成龍心態的影響,往往對孩子期望過高,對孩子的教育目標定得過高,導致揠苗助長,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等,設置相適宜的目標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最佳的目標高度是讓孩子「跳一跳夠得著」。
▶▶教育方法要適宜。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教育要堅持以表揚、鼓勵為主但這不是說不要批評和懲罰,當孩子犯了嚴重錯誤時,對孩子該批評要批評該懲罰要懲罰,只不過批評、懲罰要適宜,不要走向打罵孩子的極端;那種不要批評、懲罰的教育,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也是不科學的。正確的教育方法應該是,孩子有進步、有成績就要及時表揚、鼓勵;孩子有缺點就要及時批評、教育;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
二、愛而有度,嚴而有格,管而有限,收放有度,把握好對孩子管理的「度」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愛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愛孩子也要愛得得法、愛得適度。過度的愛一一溺愛,往往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內心無愛、不孝敬父母、自私自利、價值觀混亂、能力低下、社會交往能力差等問題。對孩子的管理,要做到管而有限、收放有度,該收的要收,該放的就要放,既不能管得過多、過嚴,也不能管得過少,甚至放任自流,聽之任之。
三、科學保健,合理飲食,適度鍛鍊,養成良好習慣,把握好孩子生活的「度」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證。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科學地安排作息時間,做到「起居有時,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保證精力充沛,提高學習、工作效率,有利於身心健康;養成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生活衛生;養成讀書、寫字、站立時保持正確姿勢的習慣,以促進正常發育預防疾病的發生等。
四、自由中有規矩,自由中有約束,把握好孩子自由、自主的「度」
很多家長對「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主」等現代教育理念產生一些誤解,誤認為「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主」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沒有規矩和約東。給孩子自由和自主,才能保證孩子的個性得到自由、健康的發展,但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自由與規範相結合,自主與約束相結合,才能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規矩,是我們生活中必須要遵守的秩序和規則,不遵守規矩就會出現無序的現象;同時,規矩是孩子與同伴交往、適應社會的前提和保障。
我是分享身邊教育故事,學習淺顯易懂的的家庭教育,助力孩子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