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是「無奈的選擇」 折射人才消費短視

2021-01-10 大眾網

  最近,在北京市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民盟北京市委對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的一份調查報告引起了代表們的關注。調查發現,當前北京地區大學生「非就業」狀態呈上升趨勢。調查稱,面對就業壓力,「啃老族」悄然出現,他們多為獨生子女,父母溺愛導致獨立生活能力低下、吃苦耐勞精神不強、依賴心理嚴重。尤其是近幾年,大學畢業生數量增長快,就業壓力加大,一些學生在找工作過程中對家庭有較大的依賴感,「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
  
  據了解,目前在國內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啃老族」的現象。對此,媒體和專家學者都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綜觀這些報導和文章,一味批評者多,客觀理解者少。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啃老族」這一現象?對此,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夏學鑾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日前,就「啃老族」這一話題,記者採訪了夏學鑾教授。
  
  記者:當前,面對「啃老族」,很多人擔憂的是它是否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夏學鑾: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很大,找工作十分困難。所以,出現了很多大學畢業後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找工作的人。他們暫時賦閒在家,依靠父母生存,被媒體稱為「啃老族」。如果他們永遠不找工作,完全依靠雙親養活,使「啃老」變成他們的一種生活的方式,那麼這一批人就完全墮落了。我認為,目前的「啃老」只是他們在尋找工作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並沒有形成一種生活方式。
  
  記者:但是,確實也存在一些「真正」在「啃老」的人。
  
  夏學鑾: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從過渡走向了依賴,這也是存在的。但是,我相信,他們中的大部分還是會走向獨立之路,自謀職業,不會永遠躺在父母的「安樂窩」裡。要知道,以「啃老」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人畢竟是少數,應該客觀地來看這個問題。他們不是「有意」的去「依賴」,去「啃老」,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記者:「無奈的選擇」?是因為就業市場的壓力大嗎?
  
  夏學鑾:其實,啃老族的出現首先是因為我們的人才市場出了問題。它折射出了目前我們的就業市場的一種短視行為。
  
  記者:您是說人才消費出現了偏差?
  
  夏學鑾:是的。目前,我們的就業市場是非常短視的。現在我們的人才市場和人才消費出現了學歷越高越難找工作的情況。這就是人才市場的短視表現。實際上,人才戰略儲備對企業和國家都極為重要,沒有高學歷人才儲備,就沒有發展後勁,也就不可能有創新的產品。上個世紀,我們就經常講:要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開發一代,要超前三步才能領先市場。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而很多企業滿足於生產的現狀,不考慮產品所處的周期階段,沒有研發部門和研發隊伍,不思長遠。
  
  記者:您說的這種人才的短視行為普遍嗎?
  
  夏學鑾:相當普遍。現在,社會中的人越來越短視,越來越浮躁,越來越重視低成本化。現在很多企業謀求利益最大化,不是從創收上找辦法,而是通過降低勞動力的使用價格來實現。
  
  記者:它是不是導致了我們的就業市場不再重視高學歷人才了?
  
  夏學鑾:應該是出現了這種新的趨勢。過去,我們的就業市場是高學歷化,但沒有持續多久。現在,就業市場又出現了低學歷化的趨勢。有很多的用人單位不看學歷,只看你有沒有經驗,人才消費模式已經完全變成經驗型。實際上,這是一種「日本道路」(日本模式)。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模式,它是一種研究型模式。很多國際大企業之所以成功,和他們的人才儲備和研發人才多是分不開的,他們有專門的「researchanddevel-opment」部門,也叫「R&D」。企業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而在國內目前很多企業,沒有這樣的部門,很多大學畢業生自然也進不了這樣的部門。我們的企業、市場還沒有開發出這樣一個可以容納這些人才的部門。如果有,我們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就會有一個廣闊的就業市場,也就不會大批出現所謂的「啃老族」了。
  
  記者:這是一個原因。教育上也有問題吧。
  
  夏學鑾: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育和市場對接出現了問題。
  
  記者:現在社會和媒體對待「啃老族」這個現象基本上是持批評態度的,您的觀點似乎是指出更多的原因出在社會身上。
  
  夏學鑾:以前,我對這個問題也是持批評態度的,現在我多是站在一種宏觀的角度來看它。我的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它是整個社會造成的。其一是企業,企業的人才消費短視行為。其二就是教育與市場的不接軌。第三才是個人方面。他們本身也有一定的問題。比如心理上脆弱,適應能力也不強。很多人到就業市場上找工作碰了幾次壁,就心灰意冷,挫折感很強。他們都是城市獨生子女,對於如何在社會上生存、立足,他們基本上毫無經驗。一直以來學校生活又相對隔絕,一旦踏入社會遇到困難,他們就會有一種退縮和萎縮的情緒,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通過他們的再次就業和個人創業和團體創業,他們會逐漸走出「啃老」的狀態。
  
  當然,他們的出現也對我們的獨生子女政策和家庭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戰。我們應該改善家庭教育模式,增強挫折教育,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啃老族」這個字眼被有些媒體大肆渲染並加以批評,其實,我們對這個詞語的使用應該慎重。啃多久算「啃老族」?一個月,一年,還是三年,這個很難界定。因此,「啃老族」作為一種定義是模糊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下子就給他們貼上個「啃老族」的標籤,對於激發他們積極走向就業市場是不利的。這在社會學上是一種「標定」,一種「消極的標定」。這種標定的後果對他們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們只是暫時找不到工作,只是一種無奈的過渡,不要輕易的給他們貼個標籤,貼上了還能再撕下來嗎?按照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原理,這種標定會變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記者:「自我實現的預言」。您能仔細說說嗎?
  
  夏學鑾:自我實現的預言,簡稱自證預言,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它指的是個人有一個將要發生什麼情況的信念,因而使可能的事情變成了現實。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形成了一種期待,他就會把這個信念當成真實的,從而朝著這個方向去準備或努力。最終,他的行動使信念變成了現實,實現了預言。簡而言之,人們預先主動建立起的期待,傾向於調動和這種期待相一致的知覺方式和行為方式。這種「標定」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效果大不一樣。積極的「標定」會變成積極的預言,消極的「標定」會變成消極的預言:好,你說我「啃老」我就「啃老」了,破罐子破摔了。正確的導向應該是鼓勵年輕人奮發有為,積極向上。其實,對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啃老」不是主動的選擇,而是一種無奈的過渡。對他們,需要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簡單的指責。理解要大於指責。
  
  記者:那麼,針對目前的人才消費短視,您有什麼建議?
  
  夏學鑾:企業要拋棄人才的短視行為,重視人才的戰略儲備。如果企業和整個社會都有高度的人才儲備觀念,認真地儲備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才能成真。國家應該增加以學歷為基礎的人才崗位,並制度化。同時,鼓勵大學畢業生在社區就業,或先到社區企業工作積累經驗再轉向其他工作崗位。 楊亮

光明日報         

編輯:趙文銀         

煙臺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煙臺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於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煙臺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煙臺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複製、編輯或發布使用於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伺服器或文檔中作鏡像複製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煙臺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煙臺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煙臺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煙臺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

相關焦點

  • 「啃老族」折射人才消費短視
    他們不是「有意」的去「依賴」,去「啃老」,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記者:「無奈的選擇」?是因為就業市場的壓力大嗎?夏學鑾:其實,啃老族的出現首先是因為我們的人才市場出了問題。它折射出了目前我們的就業市場的一種短視行為。記者:您是說人才消費出現了偏差?夏學鑾:是的。
  • 警惕人類社會出現「集體短視」(深度好文)
    氣候變化等攸關人類長遠發展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折射出的可能是一個更為深刻的原因——人類的集體短視。從經濟到政治,從政府到民眾,人們都迫於當下的某種壓力,追求當下成效和短期利益。在國家治理、經濟發展模式、企業管理及全球治理等各種系統中,缺乏對人類生存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的長期考慮和關懷。
  • 如何看待農村的啃老族?你知道什麼是農村啃老族嗎?
    今天想和大家談談的是關於農村的啃老族,也不知道為什麼腦子裡面突然就浮現了這幾個字,我所理解的農村啃老族,大概就是那些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到了合適的工作年齡卻一直宅在家裡,不願意跟隨城市的潮流與同齡的朋友工作,沒有自己的積蓄沒有更高的追求活在當下的年輕一族吧。
  • 什麼是營銷短視?
    印象模糊的同學可以點擊下方的連結進行複習:在上次推送的最後我們提到了,營銷觀念中的產品觀念和顧客觀念(市場營銷觀念)經常和「營銷短視」這個概念聯繫起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營銷短視這個概念!營銷短視又叫行銷短視,是美國哈佛管理學院西奧多萊維特教授在1960年提出的一個理論。
  • 「啃老族」是怎麼煉成的 | 校長專欄
    明明是「六廢」啊喂!先成為宅男宅女,最後淪為啃老族「啃老族」的人數在不斷增長關於這個社會現象我們聽聽校長怎麼解讀的吧!「啃老族」又稱「傍老族」或「尼特族」,這個詞最早源於90年代末的英國,是指那些有工作能力卻整天宅在家裡,經濟上完全依靠父母生活的年輕人。調查表明,歐洲、美國和日本,15—35歲的年輕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屬於「啃老族」。
  • 「啃老族」成為未來中國家庭「第一殺手」(圖)
    據悉,該書通過一個個曲折離奇的真實案例,揭示了中國「啃老族」的生存現狀。中新社發劉君鳳 攝  文/梅志罡  最近十餘年,「啃老族」一詞在中國的都市中流行。許多處於青壯年階段的人,無論是否參加工作、有無收入、收入水平高低,都要繼續依靠父母養活。這一現象徹底顛覆了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
  • 「啃老族」現象為什麼越來越多?你了解「啃老族」嗎?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們並非找不到,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閒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齡都在23-30歲之間,並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2014年6月,山東立法禁「啃老」引發熱議。(感謝大家來看我的文章,我會每天發一篇哦!
  • TutorABC英語課堂:都挺好實力演繹啃老百態,啃老族用英語怎麼說
    現實中「啃老族」並不少見,最近的熱播劇《都挺好》也實力演繹了啃老族的生活百態。那麼,和啃老相關的英語應該怎麼說呢?《都挺好》這部劇描繪了一個表面上風風光光,兒女出人頭地,但背地裡親情淡薄、千瘡百孔的中國家庭。
  • 「啃老族」怎麼表達?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啃老族」怎麼表達? 2007-06-06 12:19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啃老族」是當今緊張而忙碌生活的產物。有這樣一個句子:這個啃老族已經30歲了,但仍然依靠他的父母生活。
  • 學霸、低頭族、啃老族、飯友的翻譯是···
    我們生活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人越來越多了學霸、低頭族、啃老族、飯友…… 你知道英語中怎樣地道地描述形形色色的人嗎
  • 文創 國潮 電子新品 春節禮物折射消費升級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創年貨、國潮好物、電子新品……過年的「伴手禮」更新穎更時尚春節禮物折射消費升級春節即將來臨,河北省秦皇島市首屆民間藝術節在198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拉開帷幕。富裕起來的中國人,走親訪友不再選擇生活中的急需商品作為「伴手禮」,傳統的點心、糧油、飲料等禮物也變得不時髦。進口零食、文創產品、電子新品、國潮商品、創意商品,受到消費者青睞;即便是傳統年禮品類,消費者對品質、品牌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春節禮物的變化,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消費升級新趨勢。
  • 用英語表達「啃老族」
    「啃老族」是當今緊張而忙碌生活的產物。有這樣一個句子:這個啃老族已經30歲了,但仍然依靠他的父母生活。有人是這樣翻譯的:   This Neet is already 30 years old but still lives on his parents。
  • 光明時評:天價離職賠償背後是短視的人才觀
    有人認為這名女博士「忘恩負義」,違反契約精神;也有人表示,地方院校拿合同卡人,留不住真正的人才。孰是孰非?這需要基於雙方的權責依法依規進行判斷。高校和教師籤訂的服務協議書,必須符合上位法,與上位法違背的合同是無效的,拿著這樣的合同想卡住教師,也是卡不住的。法律不支持,因此也不能責怪教師沒有契約精神。
  • 女碩士法國留學兩年,歸來月薪三千五,稱老闆目光短視
    導讀:一直以來,留學生都是高端人才的群體,他們頭上自帶光環,是高大上的代名詞。可現實社會中,有些留學生回國後,月薪幾千,有的人收入甚至遠低於初中學歷的農民工。這是怎麼回事呢?曾某留下一句話:老闆太功利性,目光短視。然後憤然離開公司,離開了南寧。此後,她便轉輾各地尋找新工作。有趣的事情是,她遠離北上廣大城市,選擇在三四線城市工作與生活。她飄忽不定,從廣西到雲南再到山西,最後還到了四川(四川應該也不是她的終點站)。她的工作則基本上以銷售、企業品牌宣傳策劃為主。每份工作都不是很穩定,一般幾個月便跳槽。
  • 中國「啃老族」為什麼會越來越多呢?
    據權威機構公布的數據,國內啃老族佔據中國60%家庭。對此,很多網友表示,」啃老族」帶給社會雖然是負能量,但是在我們這個社會 「啃老」的現象是非常普遍,這不光是富人的孩子要啃老,就算是並不算富裕的家庭的年輕人也要啃老。不像西方國家的年輕人,只要年滿18歲,就要自力更生,父母就不會再讓你啃老了。
  • 翻譯備考 | 關鍵詞漢譯英 | 042 |「 啃老族」
    "啃老族"指既沒有上學、也沒有就業、或接受職業技能培訓,而必須依靠父母養活的青年人。英國英語中,NEET指啃老族的一員,NEET group 指啃老族群體。4.大多數啃老族在小時候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缺乏獨立應對社會的自信和能力。
  • 當代啃老族的3大特徵,希望你沒有
    這樣的人,就是非常明顯的啃老族。很多年輕人,吃著家裡的,住著家裡的,卻還說自己不是啃老族。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啃老族的三個特徵是哪幾個,希望你沒有。一、吃住全靠家裡第一個就是吃住全靠家裡。父母辛勤工作了一天回來,還要給自己已經工作的孩子搞飯吃,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啃老族了。但是他們往往不覺得自己啃老,因為自己還賺錢了呢。但是你的錢並沒有為父母付出任何東西,反而還是要父母一直為你付出,除了你的生活各項費用,還有他們的休息時間。這其實就是啃老族的一大特徵了,這也和父母的溺愛有關。這麼大的孩子了,哪裡還需要你們照顧妥帖呢?
  • 智慧家情文化——消滅「啃老族」惡習,需要從小孩子抓起!
    大家都對「啃老族」這新詞語不陌生吧?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被他人貼上「啃老族」的標籤,不就是這些人沒有生活的危機感,小事情做不來,大事情幹不了,對工作滿不在乎,不能踏實工作,一不順心就撂挑子不幹了,沒有一點兒上進心和事業心。
  • 怎麼會有越來越多「啃老族」呢?看看啃老族形成的這三個原因
    「啃老族」是社會共同的產物,肯定不是一點、兩點原因的導致的。怎樣才算啃老族?啃老族實際上最初起源於英國,英文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簡稱NEET,後被臺灣地區音譯稱為尼特族。
  • 眾多高考生選擇棄考物理:孩子可以短視,但家長不可以
    因為那個時代太需要數理化人才了!但近些年來,形成了這樣一種風氣,那就是排除數理化。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說,由於高考改革之後,物理成為了選考科目,所以許多學生認為物理太難了!所以乾脆直接放棄了物理,不選這門課程了。從而每當高考季的時候,物理的考場幾乎很少有人來,甚至有的物理考場一個學生都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