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市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民盟北京市委對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的一份調查報告引起了代表們的關注。調查發現,當前北京地區大學生「非就業」狀態呈上升趨勢。調查稱,面對就業壓力,「啃老族」悄然出現,他們多為獨生子女,父母溺愛導致獨立生活能力低下、吃苦耐勞精神不強、依賴心理嚴重。尤其是近幾年,大學畢業生數量增長快,就業壓力加大,一些學生在找工作過程中對家庭有較大的依賴感,「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
據了解,目前在國內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啃老族」的現象。對此,媒體和專家學者都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綜觀這些報導和文章,一味批評者多,客觀理解者少。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啃老族」這一現象?對此,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夏學鑾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日前,就「啃老族」這一話題,記者採訪了夏學鑾教授。
記者:當前,面對「啃老族」,很多人擔憂的是它是否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夏學鑾: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很大,找工作十分困難。所以,出現了很多大學畢業後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找工作的人。他們暫時賦閒在家,依靠父母生存,被媒體稱為「啃老族」。如果他們永遠不找工作,完全依靠雙親養活,使「啃老」變成他們的一種生活的方式,那麼這一批人就完全墮落了。我認為,目前的「啃老」只是他們在尋找工作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並沒有形成一種生活方式。
記者:但是,確實也存在一些「真正」在「啃老」的人。
夏學鑾: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從過渡走向了依賴,這也是存在的。但是,我相信,他們中的大部分還是會走向獨立之路,自謀職業,不會永遠躺在父母的「安樂窩」裡。要知道,以「啃老」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人畢竟是少數,應該客觀地來看這個問題。他們不是「有意」的去「依賴」,去「啃老」,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記者:「無奈的選擇」?是因為就業市場的壓力大嗎?
夏學鑾:其實,啃老族的出現首先是因為我們的人才市場出了問題。它折射出了目前我們的就業市場的一種短視行為。
記者:您是說人才消費出現了偏差?
夏學鑾:是的。目前,我們的就業市場是非常短視的。現在我們的人才市場和人才消費出現了學歷越高越難找工作的情況。這就是人才市場的短視表現。實際上,人才戰略儲備對企業和國家都極為重要,沒有高學歷人才儲備,就沒有發展後勁,也就不可能有創新的產品。上個世紀,我們就經常講:要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開發一代,要超前三步才能領先市場。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而很多企業滿足於生產的現狀,不考慮產品所處的周期階段,沒有研發部門和研發隊伍,不思長遠。
記者:您說的這種人才的短視行為普遍嗎?
夏學鑾:相當普遍。現在,社會中的人越來越短視,越來越浮躁,越來越重視低成本化。現在很多企業謀求利益最大化,不是從創收上找辦法,而是通過降低勞動力的使用價格來實現。
記者:它是不是導致了我們的就業市場不再重視高學歷人才了?
夏學鑾:應該是出現了這種新的趨勢。過去,我們的就業市場是高學歷化,但沒有持續多久。現在,就業市場又出現了低學歷化的趨勢。有很多的用人單位不看學歷,只看你有沒有經驗,人才消費模式已經完全變成經驗型。實際上,這是一種「日本道路」(日本模式)。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模式,它是一種研究型模式。很多國際大企業之所以成功,和他們的人才儲備和研發人才多是分不開的,他們有專門的「researchanddevel-opment」部門,也叫「R&D」。企業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而在國內目前很多企業,沒有這樣的部門,很多大學畢業生自然也進不了這樣的部門。我們的企業、市場還沒有開發出這樣一個可以容納這些人才的部門。如果有,我們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就會有一個廣闊的就業市場,也就不會大批出現所謂的「啃老族」了。
記者:這是一個原因。教育上也有問題吧。
夏學鑾: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育和市場對接出現了問題。
記者:現在社會和媒體對待「啃老族」這個現象基本上是持批評態度的,您的觀點似乎是指出更多的原因出在社會身上。
夏學鑾:以前,我對這個問題也是持批評態度的,現在我多是站在一種宏觀的角度來看它。我的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它是整個社會造成的。其一是企業,企業的人才消費短視行為。其二就是教育與市場的不接軌。第三才是個人方面。他們本身也有一定的問題。比如心理上脆弱,適應能力也不強。很多人到就業市場上找工作碰了幾次壁,就心灰意冷,挫折感很強。他們都是城市獨生子女,對於如何在社會上生存、立足,他們基本上毫無經驗。一直以來學校生活又相對隔絕,一旦踏入社會遇到困難,他們就會有一種退縮和萎縮的情緒,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通過他們的再次就業和個人創業和團體創業,他們會逐漸走出「啃老」的狀態。
當然,他們的出現也對我們的獨生子女政策和家庭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戰。我們應該改善家庭教育模式,增強挫折教育,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啃老族」這個字眼被有些媒體大肆渲染並加以批評,其實,我們對這個詞語的使用應該慎重。啃多久算「啃老族」?一個月,一年,還是三年,這個很難界定。因此,「啃老族」作為一種定義是模糊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下子就給他們貼上個「啃老族」的標籤,對於激發他們積極走向就業市場是不利的。這在社會學上是一種「標定」,一種「消極的標定」。這種標定的後果對他們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們只是暫時找不到工作,只是一種無奈的過渡,不要輕易的給他們貼個標籤,貼上了還能再撕下來嗎?按照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原理,這種標定會變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記者:「自我實現的預言」。您能仔細說說嗎?
夏學鑾:自我實現的預言,簡稱自證預言,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它指的是個人有一個將要發生什麼情況的信念,因而使可能的事情變成了現實。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形成了一種期待,他就會把這個信念當成真實的,從而朝著這個方向去準備或努力。最終,他的行動使信念變成了現實,實現了預言。簡而言之,人們預先主動建立起的期待,傾向於調動和這種期待相一致的知覺方式和行為方式。這種「標定」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效果大不一樣。積極的「標定」會變成積極的預言,消極的「標定」會變成消極的預言:好,你說我「啃老」我就「啃老」了,破罐子破摔了。正確的導向應該是鼓勵年輕人奮發有為,積極向上。其實,對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啃老」不是主動的選擇,而是一種無奈的過渡。對他們,需要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簡單的指責。理解要大於指責。
記者:那麼,針對目前的人才消費短視,您有什麼建議?
夏學鑾:企業要拋棄人才的短視行為,重視人才的戰略儲備。如果企業和整個社會都有高度的人才儲備觀念,認真地儲備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才能成真。國家應該增加以學歷為基礎的人才崗位,並制度化。同時,鼓勵大學畢業生在社區就業,或先到社區企業工作積累經驗再轉向其他工作崗位。 楊亮
光明日報
編輯:趙文銀
煙臺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