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是我國託育事業發展經驗頗為豐富之地。
多年來,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標準和體系。
近幾年,託育的春風吹啊吹。
很多品牌都打著「源自臺灣」的口號。
臺灣省的託育到底有什麼內涵?
哪些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為了搞清楚這些內容,除了我親自去到臺灣學習外。
我還專門採訪了中國臺灣新北市婦幼發展協會秘書長呂慧驕老師。
呂老師在託育行業工作經驗超過20年,在近10年中,她累計承辦中國臺灣新北市6所公共(公建民營)託育中心,可以說她引領臺灣託育產業的發展。
以下是根據採訪呂慧驕老師整理的內容:
1928年(日據時期),臺灣省建設了第一家託育園——鹿野託兒所。
1955年,臺灣省發布了「託兒所設置辦法」,規定了託兒所的人員、行政等各項標準。
1988年,臺灣經濟進入發展期,臺北市擬定「社會局委任民間機構辦理家庭託兒工作人員訓練實地計劃」,委託臺北市家扶中心代訓保姆,在訓練完成之後追蹤鋪導,並組織保姆協會。同年,臺北市訂定「託育中心設置立案標準」,為臺灣省第一個把課後託育機構納入管理的辦法。
1989年,高雄市試辦「鄰裡家應託育服務」,培訓家庭託育人員。
1990年,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收到臺灣省社會處的委託,開始辦理各地的保姆訓練工作。
1993年,臺灣省經濟步入繁榮期,兒童福利法修正通過後,將託育機構設置標準與設立。
辦法的職權,轉交給省(市)政府訂定,並報備主管機關。
從此之後,「私立託兒所」的數量漸漸超過「村裡託兒所」和」公立託兒所」的數量,成為最多的託育機構。
1993年-2010年,「家庭保姆「及「託嬰中心」:在核心家庭增加之後,職業婦女開始找尋親屬外託兒的方式,保姆及託嬰中心因能比其他託育方式更能提供熟悉和溫暖的環境,大受歡迎。
臺灣早期的託嬰中心大多是附屬在託兒所的架構下,其中:幼兒園收託年齡在3-6歲(隸屬教育局管售),託兒所收託年齡在2-6歲(求屬社會局管轄)。因部分年齡重疊,自2012年幼託籤合,託兒新統一命名為幼兒園(單一主管機關教育局),託兒所至此走進歷史。
2011,臺灣省託育中心進入快速成長期。
臺灣託育產業蓬勃發展,社會風氣也逐漸認同機構式託臺管理模式,2011年以前,一直都是家庭式託嬰及私立機構二種類型。
2011年,新北市朱立倫市長為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共享照國孩子並與父母親共同分擔養育子女的重擔,讓年輕父母無後顧之憂,能安心將孩子放在託育場所,推動辦理全臺灣第一所公辦民營的公共託育中心(託嬰中心)。
臺北市及南雄市陸續參與辦理並帶動了全臺16縣市皆有成立公辦民營的託育中心。
截止到2021年6月底,臺灣省擁有1323家託育機構 ,其中私立託嬰中心高達1030家,公辦民營託育機構達293家。
臺灣的託育機構目前主要有3類:
第一類:親屬託育,主要指三等親屬內的照顧。
第二類:家庭託育,分為在宅託育和到宅上門託育。
第三類:託育機構,私立(民營)和公辦民營。
臺灣託育中心對託育人員資格要求嚴格。
不論是家庭託育或機構託育,需檢備:幼教相關科系畢業證書或非相關科系(具保姆證照資格),無犯罪記錄,體檢表(一般體檢+傷塞+A肝(抗原、抗體)),切結書(不違反兒童及少年保護法)
臺灣託育中心託育人員(師資)養成都有詳細規定。
如果是幼保(教)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可以直接成為一名合格託育人員。
如果是非幼保科系,需要接受126小時專業課程訓練,並且要考取國家保姆人員證書。
不管是不是專業學科,上崗後,託育人員每年都需接受18小時的在職訓練。
想了解更多臺灣省的託育發展嗎?
來報名參加廈門的託育論壇,呂慧驕老師為你一一分享!
特別推薦:12/3-5全國託育論壇(廈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