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年級開始就真正考驗學生的學習能力了,由於智力和自控力的不同,一個班的學生學習成績也經常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九年義務教育的「生拉硬扯」,讓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被逐漸「拋棄」,成為老師眼裡永遠的差生。
曾經有個學生的家長在八年級的時候就耍了個小聰明,讓學生病假了一年。這一年也在學校讀書,重讀了一個八年級。後來中考考上了重點高中,家長對我說,孩子不懂事,重讀了一個八年級,又加上自己苦口婆心的勸教,孩子懂事了許多,知道了努力學習的道理。
其實,很多差生自己也很想努力學習,但舊知識還未搞懂,新知識又不斷輸入,這讓他們有努力學習的心,卻無努力學習的力,後來就徹底放棄。
九年義務教育不允許學生留級,很多學習能力本身就弱的學生直接硬上,成績只會越來越差。而教師又不可能經常針對這些學生「開小灶」,成績的兩極分化就越來越明顯,教師也很難掌握好教學進度,後來出現了分層教學,這其實也是目前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很好的方法。既容易使一個學校出成績,又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最適合他的教育教學方式。這也就是教育部門多次下文件禁止辦提高班、素質班、宏志班,但往往沒多大效果的原因。
但是,分層教學只是「速度慢、速度快」「淺一點、深一點」的區別,對於真正的差生來說,作用並不大,沒有解決根源問題。「留級」的最大的好處就是,哪個年級的知識未能掌握好就再讀一年,相當於給學生一次「上得去」的機會。而義務教育階段不準留級,則讓學生失去了補救措施。所以,建議義務教育階段可以考慮「留級」制度,不過,得有限制,不然,九年的義務教育很可能就是十幾年了。那麼,怎麼限制呢?可以限制為最多只能留級一年,除了六年級和九年級不準留級外,其他年級則可以最多留級一年。
當然,選擇「留級」必須得慎重,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只有一次機會。個人認為,在小學階段中可以考慮留級的年級為四、五年級,初中則為八年級,這三個年級是新知識出現較多、較難的階段,很多學生就是在這些階段被落下的。六年級、九年級面臨升學擇校,所以不適合留級。學校對留級也得慎重,要進行篩選,不能任由家長申請,否則很可能導致學位的緊張,師資的不足。
在應試教育仍然稱王稱霸的現在,不如給成績差的學生一次留級補救的機會,也許能挖出一些「潛力股」,從而培養出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