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期間,遊覽了一座小博物館,就是「嘉定博物館」。
很多人可能以為這種小博物館沒有什麼可看的,不僅國家級的文物少,而且展品級別低,不夠精彩,但我的看法不同,大的博物館正是因為追求檔次與完美,反倒忽略一些細節收藏,我倒是經常在一些小博物館裡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和想了解的事情。
我在這裡發現了一口鍋,就是尋找了很久的「宋代鐵鍋」。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笑了:鐵鍋有什麼?才千年的東西,我們使用青銅器有5000多年歷史,那些鼎啊、釜啊、甚至銅鍋啊,多了去了,比這個簡單的鐵器,不精美多了?
確實是這樣,這口鐵鍋太普通了,如果丟在大街上,除了撿破爛,都沒有人要。
但它又是非常重要的文物,甚至是改變我們膳食結構,最後成為美食大國的重要炊具,如果沒有它的出現,可能至今我們還不會做炒菜。
博物館這隻鐵鍋是1978年在嘉定出土的,它的年代是公元960-1279年之間,具體出土背景我不了解,而這一時間恰恰是中國煉鐵技術開始成熟,鐵器時代的真正到來的階段。
其實鐵器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但是大量的使用和走進人民生活卻是到了宋代才開始。而在以前人們所使用的的炊具,宮廷或官宦有錢人家使用青銅器製造的、鼎、釜等做炊具,而民間,特別是勞苦大眾,只能使用陶罐炊具,做飯煮肉,基本是不能炒菜的。
中國古代的餐具有鼎……鬲等,除了宮廷、王公大臣使用青銅,民間大部分是用陶製的,其中可以吊起來或者支起來在火上煮的餐具叫「釜」。
而有三個腿腳或四條腿,可以支撐的叫「鼎」。
古時宮廷和有錢人可以用銅鼎煮肉吃,而普通老百姓只能用瓦罐做些亂燉了。
除此之外,想吃肉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篝火上燒烤了,這也是遊牧民族經常用的方法。
看到這裡有人會說,既然已經古人掌握了青銅的冶煉技術,為什麼不做些銅鍋、銅大勺或者銅火鍋呢?
這還不是因為銅的產量相對稀少,是「金」的又一種,在古代是奢侈品,怎麼能輕易地用於民間呢?老百姓也用不起啊!
而鐵的出現和技術的成熟,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到了宋代,無論是科技還是生產力,以及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鐵鍋的出現是膳食的一大進步,人們開始吃炒菜,也有了今天的煎炒烹炸,這時的人才開始幸福的生活。
其實宋代鐵器的發展,不僅僅是誕生家家必備的鐵鍋,還有很多生產和生活工具,同時也催生了鐵製兵器,一些遊牧民族掌握了冶鐵的技術,也給後來的金及蒙古犯中原提供了便利兵器。
我所在的遼西曾是金人的發源地,這裡有很多遼代的古塔、遺址和墓葬,也出土了很多當年的兵器、鐵製生活用品,還有農業生產工具,以及鐵製的炊具等,鐵器所帶來的人類的文明與發展不可估量,其實對於中原的傷害也很大。
據說當年蒙古人特別推崇中原的鐵鍋,需要重金貿易,買不到就直接進犯,專門來搶鐵鍋。
當時鐵鍋還被地帶到了國外,首先是波斯,然後到了歐洲,一路大受歡迎和追捧,中國冶鐵技術一度領先世界。
鐵鍋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也使世界人民在吃上,掀起了新的「革命」,鐵鍋對人類的貢獻真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