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Biye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楚翹朗讀音頻
即使一生沒去過巴黎的人,也都曾在中學課本上了解過維克多·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開放、浪漫、優雅、藝術……
這座塞納河畔輝煌雄偉的教堂,始建於1160年,花了整整一百年時間,才在1260年完工,距今約760年歷史。
甚至在愛情電影中,聖母院也是巴黎永恆的地標,象徵著愛情的神聖與堅貞。
沒人能想像,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中的一句臺詞,多年後竟成為現實。
「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一語成讖。
2019年4月15日,這是被寫進歷史裡的一天。
此時此刻,正在維修當中的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火勢蔓延速度很快,難以控制,滾滾濃煙遮蔽了塞納河畔的天空。
在緊張圍觀的人群注視下,巴黎聖母院標誌性的尖頂被燒斷,坍塌倒下。
在巴黎聖母院附近,數百人跪在地上禱告,有人在啜泣,有人眼含淚花。
45歲營銷總監皮埃爾·紀堯姆說道,「這就像失去了自己家庭成員一樣。對我來說,有很多美好的記憶被鎖在了大火裡面。」
有年長的當地女士淚流滿面,哀嘆藝術瑰寶的喪失:「上千年的歷史被抹去了,巴黎就像死去了一部分一樣。」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聞名於世的巴黎聖母院最終會以這種方式消失。
記得幾年前,曾打算和朋友一起去法國旅行,但因為某些事情耽擱了,後來再也沒人提起這事。
時間一晃,幾年過去了,誰曾想到這一輩子,卻再也沒有機會去親眼看一看巴黎聖母院的面貌。
我們總覺得,所有的好風景,以後再看來得及;身邊的人,以後再珍惜來得及。
但從未真正認識到: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是有期限的。
就像八百多歲的巴黎聖母院,經歷過戰亂,見證過無數代人的歷史,卻在突如其來的一把大火中,消失在歷史長河裡了。
我們都以為它會在時間的長河裡永久存在,但太多的經歷告訴我們,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是恆常如新的。
正如《重慶森林》裡所說: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每一個東西上面都有個日子。
秋刀魚會過期,肉醬也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
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任何事物,也許某一天在歷史長河裡就消失了。
巴黎聖母院被大火燃毀的場景,像極了我們身邊熟悉的某個人,突然告別、離開。
就像前段時間發生的埃航遇難事件,來自35個國家的157人,包括8名中國人,無一生還。
誰能想到,在每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裡,會有無數的意外讓生命、藝術、文明,這些無比珍貴東西瞬間消失。
就在一瞬間,來不及說道別、來不及再多看一眼,有些東西,沒了就是沒了。
作家三毛在面對愛人荷西意外喪生時,曾這樣寫道:
「當他的屍體被打撈上來的時候,那天是中秋節。那時候日已盡,潮水退去。皓月當空的夜晚,交出了再不能看我,再不能說話的你……」
在意外與不幸面前,沒有人會等你做好準備,你能做的只有揩淚爬起,在一次次消失、死亡中努力學會告別,學會失去。
《克斯維爾的明天》裡說:
「其實真正的送別沒有長亭古道,沒有勸君更近一杯酒,就是在一個和平時的一樣的清晨,有的人留在昨天了。」
金庸逝世時,胡軍說,在金庸先生90歲生日那一年,他和黃曉明、張紀中前去探望,臨走時已經高齡的先生,執意把他們送到電梯口,但沒想到,一揮手,竟成了永別。
今年1月23日,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之前我們也不曾想過,那個和時間賽跑的人,會這麼快地,在某一刻輸給了時間。
生活中,也有太多類似的經歷:
學生時代睡在一起的兄弟,分離之後就真的走散了;
曾經相濡以沫的戀人,多年後只有一人在世間遊蕩;
飯桌上每天一起吃飯的家人,突然有一天只剩下一張空位。
我們也是從這些漸行漸遠的生命裡,開始懂得,原來在很多道別裡,並沒有再見。
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每個人命運的最終也都如這鐘樓一般,在某一時刻瞬間崩塌、毀滅。
人生,就是短暫的停留,然後突然的消失。
這是現實,也是無奈。
面對離別,我們總說下次再見。
可是,人生哪裡有那麼多明天,哪有那麼多再次相見?
我們窮盡一生,能抓住的,不過只有眼前和此刻。
所以,喜歡的風景就去看,喜歡的人就去爭取,不要讓所有的希望和嚮往,成為永生的遺憾。
就像《巴黎聖母院》中,卡西莫多曾說:
「每天我敲的鐘,是我的愛,是我的情。我要她們高歌,愛斯美拉達在何方?昭告天下我卡西莫多愛著她。」
可是,這一夜,樓沒了。
卡西莫多失去了心愛的姑娘,也終究也失去了他心愛的鐘樓……
但不管經歷過什麼,願此刻的你我,都能珍惜眼前的人,人生的風景。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