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本課引導學生經歷豐富的探索體驗活動,在「做」中幫助學生積累和提升數學活動經驗,讓「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清晰而深刻地生成於孩子腦中,不斷提升數學素養。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52、53頁。
學情與教材分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用尺度量長度的經驗之後進行教學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設計有趣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僅認識分米和毫米,同時為進一步學習圖形與幾何領域其他的測量內容積累經驗。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常用長度單位間的進率,能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測量或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
2.經歷觀察、測量、估計、交流等活動,培養初步的動手實踐能力與空間觀念,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憶舊引新
師:讀一讀米老師給大家帶來的數學日記,有什麼發現?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師:大家利用釐米和米的知識解決了問題,關於釐米和米,你知道了些什麼?能畫出1米和1釐米嗎?
師:1分米和1毫米填的對不對呢,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和學
習。【設計意圖:用數學日記引入新課,不僅激活已有知識經驗,
而且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在趣味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二、合作探究,建立表象
1.指一指。
師: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1毫米在哪裡?
師:10釐米的長度還可以用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表示。毫米是比釐米還小的單位。
2.畫一畫。
師:在紙上試著畫出一條1分米、1毫米的線段,同桌互說你是怎樣畫的。
3.找一找。
師: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1毫米?
四人小組內交流。師:請你比劃出1分米、1毫米的長度。
4.數一數。
師:(出示米尺):1分米=10釐米,在米尺上你還能找到哪些這樣的關係?
學生活動後板書:1米=10分米,1釐米=10毫米
【設計意圖:1分米、1毫米的表象的建立依賴細緻而豐富的體驗,本環節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長度單位及其關係,不僅豐富學生感知,有效幫助學生建立了1分米的表象,而且積累了豐富的量感經驗,在豐富體驗中培養學生的計量觀念。】
【學情預設:學生藉助學習已有的活動經驗積極投入到同桌合作中,有的在數1釐米裡面有幾毫米,1米裡有幾分米,有的找身邊的1分米、1毫米……教師對這些方法都給予認可。】
三、匯報交流,評價任務
師: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哪些收穫?
根據學生回答完善板書。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所學內容,整體感知、梳理方法、溝通聯繫,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良好的認知結構。】
四、實際應用,拓展任務
1.填一填。在( )裡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鐵釘長2( ) 床長2( )黃瓜長2( )大米寬2( )
2. 量一量。
先估一估再同桌合作量出橡皮的長度和厚度各是多少?
3.寫一寫。課後嘗試用這些長度朋友寫一篇數學日記。
【設計意圖:學生在實際的應用活動中體會測量需要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和長度單位記錄,不斷豐富學生的長度表象。】
設計思路
本節課注重積累和提升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孩子們的活動經驗深深紮根,促進分米、毫米概念的生長。
1.尊重學生需要,增強探究動力。
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找到認知衝突並有效引領,不斷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在認識毫米的時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由於使用需要而自然產生了新的單位。
2.關注學生體驗,充分建立表象。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和感悟。分米和毫米長度觀念的建立需要學生的深刻體驗,在體驗中實現自主建構,教學中認、比,畫、找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幫學生豐富體驗建立表象。
3.注重學生發展,培養估測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和能力是我們的培養目標之一。教學中從尺上的1分米、1毫米到心中的再到現實的1分米、1毫米,讓學生經歷不斷豐富的過程,逐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教師簡介
米麗,女,中小學一級教師,太原市新建路小學數學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先進工作者、山西省學科帶頭人、山西省教學能手。曾獲山西省優質課一等獎,多次在省、市範圍承擔示範課及送教下鄉等任務,多篇論文獲國家、省級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