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聽了一節《毫米的認識》的概念課。柳老師上得很精彩,也很紮實,我感觸頗深。下面我就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毫米,初步建立毫米的概念,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估算和實際測量,感悟並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從總體上來看,這篇教案設計重點突出,環節清晰,層次分明,鞏固獨特到位。下面就本節課的總體及細微之處表達一些個人的想法。
1.從這部分知識特點來看,長度概念在學生的思維發展中屬於遺忘較快的一個知識點,學生因為日常應用較少,知識點空間想像能力需求大,固在教學本課時應充分挖掘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印象。柳老師在處理這部分知識特點時,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合理巧妙的情境引導,用最短的時間幫助學生回憶長度概念,並通過實踐激發學生的長度的空間觀念。通過猜想測量小紙條的長,將知識簡單化,讓學生在量的過程中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語言精練,使學生明白10釐米,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表述方法。
2.從學生主體性,教師引導方面來看,長度概念的掌握論方法實踐操作是優勝於其他任何教學手段。而本節課柳老師則充分考慮到這方面,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教師引導為輔;以學生動手探索為主,教師談話傳授為輔;以學生綜合感悟總結為主,教師總結評價為輔。整個教學流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合理引導角色。
3.從知識內有特性來看,長度單位的表述應考慮細緻。柳老師在引導學生掌握長度概念毫米時,充分把握每個細節。如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大約」的表述,輕描淡寫的告訴學生,為了測量的精確,我們需要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這一設計既不影響整個教學過程,也能把握知識的細微之處。
4.從差異思想的體現來看,教師多處體現出了差異教學的思想。多處學生的活動過程,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間的差異,採用互查,互學等形式,完美地體現出差異教學思想。應該說教學流程中體現出了差異教學思想,也不做作,不會油然感覺到差異的突出。
5.從多媒體應用方面來看,教師能夠把握每次集體交流過程,通過實物展臺呈現給每位學生,照顧了全體,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如果能夠再聯繫課件,相信效果會更明顯。
6.從聯繫生活方面來看,長度單位和生活中的物體密切相關,所以學長度單位離不開生活中的物體。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經常去鞏固。柳老師在此教學環節上充分考慮到這方面,通過「問答」鍛鍊學生的推理能力。通過在身邊數一數、找一找,長大約一分米一毫米的物體,像粉筆、磁卡、硬幣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從而加強分米毫米表象的建立。
整個教學流程重點突出,層次清晰,可以感覺到柳老師在備課時下了一番工夫。教師通過量一量、畫一畫、數一數、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了知識,參與面廣,活動量大,在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且課堂氣氛融洽,學生聯繫生活,深化概念,過程不做作也體現了數學美、符號化,對於學生的後階段的學習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整節課我想提出以下幾點和大家交流和反思:
1. 如何設計最全面最有針對性,操作性最強,意義最大,學生最願意完成的自學預習提單?
2.怎樣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自學預習能力?
3.怎樣檢測和評價孩子自學預習情況?
4.如何進行匯報交流展示孩子自學預習過程中的所感所悟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