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
吳其濬寫作《植物名實圖考》,主要以歷代本草書籍作為基礎,結合長期調查,大約花了七八年時間才完成。它的編寫體例不同於歷代的本草著作,實質上已經進入植物學的範疇。這部書是吳其濬死後一年,就是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由山西巡撫陸應谷校刊的。
內容
《植物名實圖考》共38卷,收植物1,714種,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毒草、芳草、群芳、果、木12類,每類分若干種,敘述其名稱、形、色、味、品種、產地、生長習性、用途等,並有附圖。另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收植物838種,系輯錄古代植物文獻編成。
《植物名實圖考》全文約71萬字,著重考核植物名實,對歷來的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考訂尤詳,為研究中國植物種、屬及固有名稱的重要參考文獻。全書三十八卷,分為谷、蔬、山草、陽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十二大類,收載植物1714種,比《本草綱目》多519種。有圖1800餘幅。所載每種植物,大多根據著者的親自觀察,訪問擇要記錄,對植物形態特徵、顏色、性味、氣息、產地環境,用途皆有記載,尤重藥用價值的記述。多數圖譜系按照實物繪出,繪圖之精美受到中外學術界推崇。書中記載植物遍及全國19個省。據統計產自邊遠的雲南地區的植物達390餘種,這在以前是很少見的。本書糾正了不少前人的錯誤,大量記錄了我國各地豐饒的植物資源及民間開發利用情況。
對《本草綱目》的繼承發展
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收載的植物數量超過了歷代本草著作。《本草綱目》收載的植物近1300種,而該書收載植物的數目為1 700多種。在《植物名實圖考》書中,植物繪圖多達1 700餘幅,超過了以往任何本草書的植物繪圖。繪圖質量也更精確,其中部分圖片把該植物的根、莖、葉、花整株描繪,更準確地揭示了植物形態。此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附圖較多,有1 100多幅,但所繪之圖粗糙,與實物有很大差距。且李時珍僅到過北京、湖南、江西、江蘇、安徽等地,而吳其濬則足履大江南北,兩人的見聞是無法相比的。《植物名實圖考》中很多圖在繪製時植物仍保持新鮮狀態,更能反映該植物的特徵,這一點也大大超出了前代植物繪圖的水平。
吳其濬非常尊重李時珍,但並不總是以《本草綱目》所載為準,他糾正了李時珍對冬葵的論斷:「(冬葵)為百菜之王,志書亦多載之,李時珍謂今人不復食,殊誤。以一人所未食而曰今人皆不食,抑何果於自信耶?」又如古代稱的麻,為五穀之一,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指大麻。但宋應星卻認為「詩書五穀之麻,或其種已滅,或即菽粟之中別種,而漸訛其名號,皆未可知也。……火麻壓油無多,皮為疏惡布,其值幾何?」對這一觀點持否定態度。吳其濬批評他的錯誤,指出他的觀點是「執今人之所嗜,以訂古人之所食」。
特點
《植物名實圖考》的特點之一是圖文並茂。作者以野外觀察為主,參證文獻記述為輔,主張"目驗",每到一處,注意"多識下問",虛心向老農、老圃學習,把採集來的植物標本繪製成圖,到現在還可以作為鑑定植物的科、屬甚至種的重要依據。
影響
明清之後,中國本土的植物學逐漸開始向科學研究的方向發展,這一重要階段開始的標誌便是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的出現。這一時期植物學逐步走向獨立,不再是本草學的附屬。《植物名實圖考》不再受「本草」的局限,在談及植物的用途時,不再只關心藥用和食用,還論及其它方面,著重於植物的形態、生態習性、產地及繁殖方式的描述。該書同時記載了那些尚未發現其功用的植物,使其成為具有近代植物學意義的著作,大大豐富了植物學的內容,由此奠定了它在中國植物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植物名實圖考》一書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為世界植物學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870年德國畢施奈德在《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中認為《植物名實圖考》是中國植物學著作中比較有價值的書,"刻繪尤極精審","其精確程度往往可資以鑑定科和目",甚至"種"。
1884年日本首次重刻這部書,伊藤圭介為這部書寫的序中對這部書作了高度評介,認為"辯論精博,綜古今眾說,析異同,糾紕繆,皆鑿鑿有據,圖寫亦甚備,至其疑難辨者,尤極詳細精密"。1940年日本牧野富太郎著的《日本植物圖鑑》,其中有不少取材於《植物名實圖考》。此外美國勞弗·米瑞和沃克等人的著作對這部書也有所引用和推重。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圖書館都藏有這部書。
《植物名實圖考》一書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珍貴的植物學知識,而且對醫藥、農林以及園藝等方面也提供了可貴的史料,值得科學史家用作參考。
《植物名實圖考》是中國古代一部科學價值比較高的植物學專著或藥用植物志。它在植物學史上的地位,早已為古今中外學者所公認。
作者其人
吳其濬(公元1789-1874),河南固始人,嘉慶丁丑(1871)進士。先後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尚書、侍郎等職。以後又出任湖北、江西、甘肅、浙江、湖南、雲南、貴州、廣東、福建、山西等省的學政、巡撫等職。時人稱其「宦跡半天下」。《清史稿》有傳。他雖是科甲出身,一直做官,但對於植物學研究有濃厚興趣。每到一地他都隨時留心觀察、記錄各種植物的生長和分布狀況,大量採集植物標本,並向鄉人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