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的植物學專著——《植物名實圖考》

2021-02-07 觀賞旅遊

成書

吳其濬寫作《植物名實圖考》,主要以歷代本草書籍作為基礎,結合長期調查,大約花了七八年時間才完成。它的編寫體例不同於歷代的本草著作,實質上已經進入植物學的範疇。這部書是吳其濬死後一年,就是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由山西巡撫陸應谷校刊的。

內容

《植物名實圖考》共38卷,收植物1,714種,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毒草、芳草、群芳、果、木12類,每類分若干種,敘述其名稱、形、色、味、品種、產地、生長習性、用途等,並有附圖。另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收植物838種,系輯錄古代植物文獻編成。

《植物名實圖考》全文約71萬字,著重考核植物名實,對歷來的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考訂尤詳,為研究中國植物種、屬及固有名稱的重要參考文獻。全書三十八卷,分為谷、蔬、山草、陽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十二大類,收載植物1714種,比《本草綱目》多519種。有圖1800餘幅。所載每種植物,大多根據著者的親自觀察,訪問擇要記錄,對植物形態特徵、顏色、性味、氣息、產地環境,用途皆有記載,尤重藥用價值的記述。多數圖譜系按照實物繪出,繪圖之精美受到中外學術界推崇。書中記載植物遍及全國19個省。據統計產自邊遠的雲南地區的植物達390餘種,這在以前是很少見的。本書糾正了不少前人的錯誤,大量記錄了我國各地豐饒的植物資源及民間開發利用情況。

對《本草綱目》的繼承發展

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收載的植物數量超過了歷代本草著作。《本草綱目》收載的植物近1300種,而該書收載植物的數目為1 700多種。在《植物名實圖考》書中,植物繪圖多達1 700餘幅,超過了以往任何本草書的植物繪圖。繪圖質量也更精確,其中部分圖片把該植物的根、莖、葉、花整株描繪,更準確地揭示了植物形態。此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附圖較多,有1 100多幅,但所繪之圖粗糙,與實物有很大差距。且李時珍僅到過北京、湖南、江西、江蘇、安徽等地,而吳其濬則足履大江南北,兩人的見聞是無法相比的。《植物名實圖考》中很多圖在繪製時植物仍保持新鮮狀態,更能反映該植物的特徵,這一點也大大超出了前代植物繪圖的水平。

吳其濬非常尊重李時珍,但並不總是以《本草綱目》所載為準,他糾正了李時珍對冬葵的論斷:「(冬葵)為百菜之王,志書亦多載之,李時珍謂今人不復食,殊誤。以一人所未食而曰今人皆不食,抑何果於自信耶?」又如古代稱的麻,為五穀之一,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指大麻。但宋應星卻認為「詩書五穀之麻,或其種已滅,或即菽粟之中別種,而漸訛其名號,皆未可知也。……火麻壓油無多,皮為疏惡布,其值幾何?」對這一觀點持否定態度。吳其濬批評他的錯誤,指出他的觀點是「執今人之所嗜,以訂古人之所食」。



特點

《植物名實圖考》的特點之一是圖文並茂。作者以野外觀察為主,參證文獻記述為輔,主張"目驗",每到一處,注意"多識下問",虛心向老農、老圃學習,把採集來的植物標本繪製成圖,到現在還可以作為鑑定植物的科、屬甚至種的重要依據。



影響

明清之後,中國本土的植物學逐漸開始向科學研究的方向發展,這一重要階段開始的標誌便是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的出現。這一時期植物學逐步走向獨立,不再是本草學的附屬。《植物名實圖考》不再受「本草」的局限,在談及植物的用途時,不再只關心藥用和食用,還論及其它方面,著重於植物的形態、生態習性、產地及繁殖方式的描述。該書同時記載了那些尚未發現其功用的植物,使其成為具有近代植物學意義的著作,大大豐富了植物學的內容,由此奠定了它在中國植物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植物名實圖考》一書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為世界植物學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870年德國畢施奈德在《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中認為《植物名實圖考》是中國植物學著作中比較有價值的書,"刻繪尤極精審","其精確程度往往可資以鑑定科和目",甚至"種"。

1884年日本首次重刻這部書,伊藤圭介為這部書寫的序中對這部書作了高度評介,認為"辯論精博,綜古今眾說,析異同,糾紕繆,皆鑿鑿有據,圖寫亦甚備,至其疑難辨者,尤極詳細精密"。1940年日本牧野富太郎著的《日本植物圖鑑》,其中有不少取材於《植物名實圖考》。此外美國勞弗·米瑞和沃克等人的著作對這部書也有所引用和推重。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圖書館都藏有這部書。

《植物名實圖考》一書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珍貴的植物學知識,而且對醫藥、農林以及園藝等方面也提供了可貴的史料,值得科學史家用作參考。

《植物名實圖考》是中國古代一部科學價值比較高的植物學專著或藥用植物志。它在植物學史上的地位,早已為古今中外學者所公認。

作者其人

吳其濬(公元1789-1874),河南固始人,嘉慶丁丑(1871)進士。先後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尚書、侍郎等職。以後又出任湖北、江西、甘肅、浙江、湖南、雲南、貴州、廣東、福建、山西等省的學政、巡撫等職。時人稱其「宦跡半天下」。《清史稿》有傳。他雖是科甲出身,一直做官,但對於植物學研究有濃厚興趣。每到一地他都隨時留心觀察、記錄各種植物的生長和分布狀況,大量採集植物標本,並向鄉人請教。

相關焦點

  • 古籍系列——《植物名實圖考》
    中國清代植物學專著,吳其浚(吳其浚)撰,1848年由陸應谷刊行。
  • PE動態 | 《<植物名實圖考>新釋》正式發行
    該書是我國植物考據研究方向的一項重要科研成果,入選「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專項規劃項目。《植物名實圖考》由我國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濬著。全書收錄我國19個省區的植物1738條,據實物繪圖1805幅,實際記錄物種近2000種。1870年,該書經E.Bretschneider在《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介紹,在世界植物學界聲名大著。
  • 圖書|《<植物名實圖考>新釋》出版
    《植物名實圖考》被分類為藥物圖譜。三十八卷。清·吳其浚撰。刊於1848年。系作者通過廣泛訪詢、採集,並參考大量文獻資料,相互印證補充而編成的一部植物學圖譜。書中共收植物1714種,分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等12類,對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產地等敘述較詳,繪圖較逼真。但也雜有某些唯心觀點的解釋。本書於195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排印本,重加點校,書末附索引四種。吳氏另編《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共二十二卷,收編植物838種,系輯錄前代文獻的一部資料性著作。現存清刻本、近代鉛印本、1949年後排印本。
  • 地膚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
    一,地膚的植物學特點1,名稱和分類地位地膚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植物名實圖考》;別名還有掃帚苗(地膚變型)、掃帚菜、觀音菜、孔雀松等等;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藜科地膚屬植物。
  • 麥瓶草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
    一,麥瓶草的植物學特點1,名稱和分類地位麥瓶草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種子植物名稱》;別名很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為淨瓶;別名還有米瓦罐、香爐草、梅花瓶、麵條菜、廣皮菜、瓢咀、甜甜菜、麥石榴、
  • 龍膽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
    一,龍膽的植物學特點1,名稱和分類地位廣義的龍膽既是一個科名和屬名,即龍膽科和龍膽屬,該屬全世界有400種,我國有247種;又是多種植物名稱;狹義的龍膽僅指一種植物。本文僅談談龍膽這種植物。龍膽是一個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本草經》,在《中國植物志》中確定為正式中名;其別名在《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為龍膽草;在多地還叫膽草、草龍膽、山龍膽等等;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雙子葉植物綱龍膽科龍膽屬龍膽草組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
  • 從未知國到異託邦:17-20世紀西方在中國的植物獵取②
    歌德熱衷於自然,他對植物學、巖石、色譜等都有專門的研究。歌德發展了一套他自己的自然哲學觀念:變形學(morphology),強調自然生長、變化與完美形式的相互聯繫。他的專著《植物變形記》以及同名詩體現了這種思想。此外,他提出了「原型植物」(Urpflanze, Primal Plant)的觀念,認為植物和所有的生命都有一種原型生命,它是基於生長的。
  •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即將到來 「植物趴」不容錯過
    2017年是深圳人的「植物年」。全世界植物科學領域規模最大的、水平最高的學術會議——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即將於7月23-29日花落深圳。盛會的前奏同樣精彩,2017年6月10日,第二屆OCT鳳凰花嘉年華將在深圳華僑城拉開帷幕,為鵬城市民奉上一場「這很自然」的「植物趴」:六大版塊,32場活動,輪番上陣。
  • 「六月雪」和「六月霜」指哪些植物?
    在植物中出現「六月雪」、「六月霜」的名稱,讓人們覺得有些奇怪,六月本身是夏天,怎麼有雪和霜呢。那麼既然叫「六月雪」和「六月霜」,肯定是有原因的,下面我就談談這兩個名稱的植物。一,關於六月雪在植物學中「六月雪」這個名稱來源於《花鏡》,在《中國植物志》中確定為正式中名;在植物分類學屬於茜草科白馬骨屬小灌木。它的別名還有滿天星、白馬骨、路邊荊、路邊姜等等。
  • 不一樣的植物學?——反思科學的性別色彩
    2.不一樣的植物學?回到18、19世紀的植物學,它也像靈長類動物學那樣,因為更多的女性參與或它的一些特性被冠以充滿性別色彩的指稱:如女性化的植物學、女性氣質的植物學、女性植物學等等。他們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植物學訓練,也沒有辦法通過成為植物學家的某些標準考驗(如發表學術論文或專著、成為植物學協會的成員、在相關的機構任職等),自然容易被邊緣化。再進一步思考第三個問題,如何理解文化精英歌德的植物學?
  • 這裡有本罕見的16世紀植物圖鑑
    15世紀晚期西方學者們重新發現了古代植物學作品的魅力,人們開始再版希臘植物學家提奧夫拉斯圖斯(Theophrastus)、羅馬藥理學大師迪奧斯科裡德斯(Dioscorides)、還有老普林尼等古代學者的經典文本。這裡面迪奧斯科裡德斯的作品最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們看中,他的作品以植物的醫學價值為第一要旨,與當時人文主義學者推崇的方法論也十分契合。
  • 這位中國蕨類植物學奠基人,你還記得嗎?
    從1923年到1928年秦仁昌調查了江蘇南京附近、浙江南部、安徽南部、湖北西部、青海、甘肅、內蒙古、廣西及廣東等地的植物,實地考察和採集了大量標本,探索蕨類植物的特性與生長條件,並對標本進行鑑定。1932年回國後任靜生生物調查所研究員兼標本室主任期間,他將從國外收集的資料綜合整理,結合自己採的標本資料,修定了他1930年編寫的《中國蕨類植物志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