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19日訊(記者 劉佩佩 攝影報導)「手術後感覺好多了!」今日下午,在川大華西醫院心臟內科病房裡,46歲的楊女士露出了笑容。而在7月6日之前,楊女士還處在一個高危狀態,心跳每分鐘只有50次左右。據川大華西醫院心臟內科教授方元介紹,楊女士的心臟有先天性的結構異常,從而導致她出現了心動過速合併心跳過緩的症狀。複雜的病情讓楊女士需要進行三次手術,第一次手術解決心動過速,第二次手術解決心臟結構異常,第三次手術解決心跳過緩。
安置在楊女士體內的心臟起搏器,有三根電極線與心臟相連。
方元教授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治療心動過緩的常規手段是安置心臟起搏器,和其他患者不同,楊女士複雜的病情給起搏器安置手術帶來了挑戰。因為在解決心臟結構異常的手術中,楊女士的上腔靜脈直接與肺動脈相連接。因此,從上腔靜脈穿刺安置心臟起搏器的傳統手術方式不可行。「老路」不通,要挽救楊女士的生命,方元教授和他的團隊選擇了大膽的創新。
「從上往下的路走不通,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下往上走呢?」今年7月6日,方元教授和科室胡宏德教授一起用一種創新的手術方式為楊女士做了手術,從楊女士的肝靜脈穿刺安置了心臟起搏器。「從患者的肝靜脈進行穿刺,心臟起搏器的三條電極線逆向通過肝靜脈,分別與患者的右心房、右心室以及左心室外膜面相連接,起搏器則被埋置在楊女士的右上腹的皮下組織。」幸運的是,在歷經5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
今日下午,方元教授和胡宏德教授一起到病房裡查房,為楊女士囑咐出院注意事項
據方元教授介紹,這次採用的是世界上高難度的手術方式,需要醫生有豐富的經驗,還要做到膽大心細。因為手術的風險很大,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從下往上穿刺,電極線要逆行到達心臟,難度非常的大;二是經肝靜脈穿刺可能會造成肝臟出血和損傷;三是由於重力作用,可能導致電極線移位使起搏器功能異常。所幸,在手術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可能發生的手術風險。在經過10多天的住院治療後,楊女士明天就可以出院了。
而讓楊女士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手術,不僅救了命,還創造了一個「世界首例」。方元教授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經肝靜脈穿刺安置心臟起搏器並使用三根電極線與心臟相連,這在全世界還屬首例。而這次手術成功的背後不僅有醫生的大膽和創新,還有整個團隊的成功經驗。據了解,方元教授團隊在2012年、2016年也為病情複雜的病人做過此類手術。「這一次使用三根電極線與患者心臟相連是一個突破,之前都是一根或者是兩根電極線,三根電極線雖然手術難度增加,但能夠讓患者的心臟活動達到最佳狀態。」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