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女子心跳每分鐘僅50次 安置心臟起搏器救命

2021-01-08 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19日訊(記者 劉佩佩 攝影報導)「手術後感覺好多了!」今日下午,在川大華西醫院心臟內科病房裡,46歲的楊女士露出了笑容。而在7月6日之前,楊女士還處在一個高危狀態,心跳每分鐘只有50次左右。據川大華西醫院心臟內科教授方元介紹,楊女士的心臟有先天性的結構異常,從而導致她出現了心動過速合併心跳過緩的症狀。複雜的病情讓楊女士需要進行三次手術,第一次手術解決心動過速,第二次手術解決心臟結構異常,第三次手術解決心跳過緩。

安置在楊女士體內的心臟起搏器,有三根電極線與心臟相連。

  方元教授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治療心動過緩的常規手段是安置心臟起搏器,和其他患者不同,楊女士複雜的病情給起搏器安置手術帶來了挑戰。因為在解決心臟結構異常的手術中,楊女士的上腔靜脈直接與肺動脈相連接。因此,從上腔靜脈穿刺安置心臟起搏器的傳統手術方式不可行。「老路」不通,要挽救楊女士的生命,方元教授和他的團隊選擇了大膽的創新。

  「從上往下的路走不通,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下往上走呢?」今年7月6日,方元教授和科室胡宏德教授一起用一種創新的手術方式為楊女士做了手術,從楊女士的肝靜脈穿刺安置了心臟起搏器。「從患者的肝靜脈進行穿刺,心臟起搏器的三條電極線逆向通過肝靜脈,分別與患者的右心房、右心室以及左心室外膜面相連接,起搏器則被埋置在楊女士的右上腹的皮下組織。」幸運的是,在歷經5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

 

 今日下午,方元教授和胡宏德教授一起到病房裡查房,為楊女士囑咐出院注意事項

  據方元教授介紹,這次採用的是世界上高難度的手術方式,需要醫生有豐富的經驗,還要做到膽大心細。因為手術的風險很大,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從下往上穿刺,電極線要逆行到達心臟,難度非常的大;二是經肝靜脈穿刺可能會造成肝臟出血和損傷;三是由於重力作用,可能導致電極線移位使起搏器功能異常。所幸,在手術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可能發生的手術風險。在經過10多天的住院治療後,楊女士明天就可以出院了。

  而讓楊女士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手術,不僅救了命,還創造了一個「世界首例」。方元教授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經肝靜脈穿刺安置心臟起搏器並使用三根電極線與心臟相連,這在全世界還屬首例。而這次手術成功的背後不僅有醫生的大膽和創新,還有整個團隊的成功經驗。據了解,方元教授團隊在2012年、2016年也為病情複雜的病人做過此類手術。「這一次使用三根電極線與患者心臟相連是一個突破,之前都是一根或者是兩根電極線,三根電極線雖然手術難度增加,但能夠讓患者的心臟活動達到最佳狀態。」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焦點

  • 男子心跳每分鐘30次 肝臟穿2根「電線」救命(圖)
    4月18日下午,在川大華西醫院心臟內科病房裡,41歲的左先生露出了笑容。而在一個月前他因先天性心臟病入院時,心跳每分鐘只有30次左右,他的家人收到了病危通知書。  和其他患者不同,左先生的上腔靜脈血管以及心臟結構畸形,以致於從鎖骨下靜脈穿刺安置心臟起搏器的傳統手術方式不可行。幸運的是,上周一,川大華西醫院多科室合作為他做了手術,從他的肝靜脈穿刺安置了心臟起搏器。
  • 醫生:每分鐘心跳60次活90歲 心跳70次活80歲
    本報記者 谷伊寧  浙江「心跳大會」昨在紹興落幕。紹興人民醫院院長郭航遠的一句解讀,令參加新聞發布會的記者們為之一振:每分鐘心跳60次,活到90歲;心跳70次,活到80歲……也就是說,略緩、有力的心跳對長壽貢獻大。
  • 6歲女童每分鐘心跳僅42次
    記者從省立兒童醫院獲悉,一名心臟一分鐘只跳42下的先天性心臟病女孩,最近成功接受晶片植入術,恢復了正常心跳。  葉靜(化名)是一名6歲的小女孩,出生時患有先天性心臟病,10個月大時在醫院進行了先心手術。雖然手術獲得一定效果,但卻導致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正常小孩的心率為80~100次/分鐘,而術後的葉靜心率只有42次/分鐘,如果不進行二次手術,患者有猝死的危險。
  • 成都一老人心跳每分鐘僅30次!醫生:有猝死風險,得治
    封面新聞消息,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分鐘60至100次,而如果心跳每分鐘僅30次會發生什麼?近日,成都一名88歲的老人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劉婆婆患有老年痴呆,總是在家莫名其妙的反覆暈倒,到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一檢查發現,心跳非常緩慢,心跳每分鐘僅30次,被診斷為「病竇症候群」。
  • 孕婦心跳慢至每分鐘45次 醫生 「零射線」植入起搏器
    新橋醫院供圖 中新網重慶10月23日電 (韓璐 李春梅)「心臟超聲、心電圖複查都正常,可以放心回家養胎待產。」23日,聽到醫生念出檢查報告,懷孕16周的姜楠(化名)摸了摸肚子,連聲對醫生道謝。此時,距醫生為她植入心臟雙腔起搏器僅3天。「1年前看中醫時,醫生說我的脈搏跳得慢,當時沒在意。」
  • 心臟「電路」異常 寶寶心跳每分鐘240次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蔡櫻柳通訊員劉雲芳)每分鐘心跳最高達240次,出生2個月的寶寶小彥有一顆瘋狂跳動的心臟。這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近期,醫生通過射頻消融術為小彥消除了這一困擾。
  • 華西給112歲老人安心臟起搏器 打破心臟手術「禁區」
    檢查確診,張政元同時存在心動過速和心動過緩的症狀,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安裝心臟起搏器,成了唯一的選擇。超高齡的心臟起搏器手術,可謂心臟手術的「禁區」,從目前公開可查詢資料看,112歲的張政元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年齡最大的心臟起搏器安置者,超過100高齡接受起搏器手術的,在國際上也很少見。
  • 上海醫生為百歲老人裝心臟起搏器,刷新最高齡安置者世界紀錄
    上海醫生為百歲老人裝心臟起搏器,刷新最高齡安置者世界紀錄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2016-08-19 18:30 來源
  • 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在成都啟用 僅膠囊大,可為生命續航超12年
    86歲老太體重僅30公斤微創手術植入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成都86歲的李婆婆,患有風溼性心臟病幾十年,近日出現胸悶、氣緊、乏力的症狀,被家人緊急送往三六三醫院。入院查體後發現,李婆婆心率僅有40餘次/分鐘,心臟擴大變形轉位並伴有貧血、心力衰竭等多重病症。正常情況下,醫生需要為李婆婆在心臟內安置一個常規起搏器。不過,李婆婆長期食用素食,體重只有30公斤。如安置常規起搏器,起搏器囊袋製作困難,缺乏脂肪的填充,存在囊袋穿孔、出血伴發感染的風險。「不要開刀,我怕自己下不了手術臺!」
  • 頭暈、乏力或是心跳過慢所致 植入心臟起搏器助心臟恢復「活力」
    心率低至50次/分需引起重視81歲的張阿姨,每天蹬三輪車去買菜,還要照顧偏癱30多年的老伴兒。要強的她無視身體報警信號,哪怕心慌多年,她都沒放在心上。前幾天去買菜,她突然暈倒在路邊,被送到當地醫院,醫生說需要裝心臟起搏器,但當地做不了手術,需要轉到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
  • 心臟起搏器的醫保現實
    醫學研究認為,對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就是植入心臟起搏器。  像錢德敏這樣的心律失常患者,中國每年新增30萬~50萬人,其中僅有3萬~5萬人能夠接受植入心臟起搏器治療。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主任委員、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說:「中國的心臟起搏器治療嚴重不足。」
  • 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是多少次?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門診總能遇到患者問,王醫生,我心跳50次,危險不?是不是得裝起搏器?我說,50次也是正常的啊!正常人心跳每分鐘多少次,看似很簡單一個常識,但好多人並不確定。大家似乎知道,但又不敢明確。心血管王醫生告訴您一個準確概念。
  • 超瘦老人植入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續命!僅膠囊大,可為生命續航超12年
    2020年最後一天,武漢市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成功完成一例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71歲的鄧奶奶,患有風溼性心臟病數十年,體重不到70斤,2002年植入第一臺起搏器,這次已經是第三次更換。據心血管內科主任李東升介紹,該起搏器僅有膠囊大,直徑6.7毫米,長度25.9毫米,重量不足2克,可為生命續航超過12年。71歲奶奶體重不到35公斤植入全球最小起搏器續命71歲的鄧奶奶,患有風溼性心臟病數十年,身體瘦弱,只剩下皮包骨頭,體重不到35公斤。2002年在武漢市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植入第一臺起搏器,2011年達到使用年限後植入第二臺。
  • 心臟起搏器超期服役「虧了電」,老人心臟險停跳
    長江日報-長江網6月8日訊 一位老人在家常感頭暈乏力,近日到醫院檢查才發現,12年前置入的心臟起搏器已經電力耗盡。接受更換手術後,老人已恢復正常順利出院。醫生提醒,心臟起搏器有其設計壽命,患者必須注意隨訪,及時更換。
  • 60歲老人,心臟每分鐘跳動多少次最理想?最長壽?請看權威數據!
    我又問:您平時心跳多少知道嗎?老者回答:以前也就這個水平,但也沒在意,今天是醫生說,這個心跳太慢,低於60次,人的心跳應該大於60次,所以讓我趕緊得來大醫院,搞不好,還得裝個起搏器什麼的。我說:沒事的,不用裝起搏器,放心吧,54次也是正常的。
  • 八旬老人每分鐘心跳不到30次,每個月暈倒四五次
    楚天都市報7月7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薄雲娜 陳美齡)80多歲的老人總是在家莫名其妙暈倒,但是幾十秒後又能自己恢復意識,最近他又暈倒在馬桶旁。被緊急送醫後,老人才得知病根在於心臟停搏,他的心跳竟然只有每分鐘不到30次。
  • 國產心臟起搏器助99歲老人重獲「中國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近日,一名99歲的老人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成功植入了一枚國產心臟起搏器,根據公開報導資料,該手術刷新了植入國產起搏器患者的最高年齡紀錄。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心內科起搏電生理團隊完成這例手術僅用了約一小時,患者術後3天即出院回家,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
  • 爹爹頭暈眼黑腳軟 竟因心臟跳太慢 心動過緩需植入起搏器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劉迅 通訊員王紫)69歲老人總是頭暈、眼發黑,全身無力,一做檢查才發現竟是因為心臟跳得太慢。武漢協和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張馮筱提醒,心跳過快、過慢都不行,不要因對起搏器抗拒而延誤治療。
  • ...奶奶心臟跳不動,長達5秒一跳不跳,高齡老人能否植入心臟起搏器?
    幾天前項美香教授為杭州95歲的壽奶奶(化名)植入心臟起搏器。項教授告訴錢報記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均壽命的延長,越來越多高齡患者植入了心臟起搏器,「年齡不是手術禁忌,90多歲都不算稀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全面的檢查問診後,醫生讓老太太做一個24小時動態心電圖,結果顯示壽奶奶平均心跳才50次/分鐘,其中還有5秒鐘長時間不跳。而正常情況下,心臟每天要跳10萬次左右,平均60~100次/分鐘。
  • 雷射成功控制果蠅心跳:或取代心臟起搏器
    10月16日消息,在近日開展的一項突破性實驗中,研究人員成功利用雷射,控制了一隻蒼蠅的心跳。研究人員表示,該技術能夠調節果蠅的心律失常症狀,使心跳穩定下來,日後或許能起到代替心臟起搏器的作用。與心臟起搏器發出的電子脈衝不同,這種技術利用的是雷射,是一種非侵襲性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