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文章來總結中國人說英文時一些常見的口語錯誤,表達不恰當的地方,或者是發音上的一些問題。
首先要說明,總結這些問題的動機並非抨擊某類人群的英文不好,只希望通過搜集一些常見問題給自己以及讀者一個提高英文的機會。
其次要說明,我並不是英語老師,對語法也僅是一知半解。但是所有跟邏輯有關的問題我都感興趣,英語語法也不例外。這一系列的文章並非英語語法教學,只是單純從我的實際經驗中總結並且糾正一些常見錯誤。
語法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實際又很難完美掌握的知識。雖然大部分的語法都遵循一定的邏輯,但在日常口語對話中 - 特別是沒有準備或者談及自己不相關領域的情況下 - 我們依然會因為第一語言的影響或者使用習慣而說一些有語法錯誤的句子。這其中第一語言對於我們日常英語口語中犯的一些語法錯誤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在此,這篇文章將著重整理一些常見的由中文的語法或者使用習慣對英語口語造成的影響。
男女性別混亂
在中文口語中,女「她」和男「他」的發音完全一致。因此,在中文口語中,當使用代詞「她」或者「他」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不需要在二者中進行選擇。但是,英文中不同性別的代詞「She」和「He」不僅在拼寫,在發音上也有區別。這就意味著在英語口語中,當使用代詞的時候我們需要進行二選一。
但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長期缺乏這樣的鍛鍊,並且在口語交流時這個選擇過程要瞬間做出決定,所以中國人在說英文時,會經常將男女性別說錯。特別是在交代一件複雜的事情,其中包括有多個不同性別的角色的時候。
這個錯誤造成的影響會由當時的語境以及聽者對我們的了解或其他因素來決定。例如,如果如果我在向對方講述我的母親,但是誤把「She」說成「He」,則未必會影響對方的理解。對方可能覺得我是一時口誤說錯了而已。但是,如果我在講一個故事,故事裡有一男一女,如果我多次說錯性別,則會影響對方對故事的理解。
對此問題,我的建議是多說,多練。不要怕犯錯,但是也不要不假思索的張口就說。如果在重要場合擔心自己會說錯,儘量避免用代詞,可以儘量多的用人名來代替。
動詞一般過去時
動詞的不同時態也是中文裡沒有的語法。在中文裡,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加一些字或者詞來表達事情已經發生了,例如「我吃完飯了」或者「我已經吃飯了」,又或者加上具體的時間狀語來表達事情已經發生了,例如「我昨天運動了」。但英文裡的動詞有會根據時態的變換來改變形式,因此有些時候無需額外的詞或者時間狀語來強調事情已經發生了,例如「I had dinner」。
因此,當我們說英文的時候偶爾會忘記使用相應時態的動詞。但是也並非所有情況都會忘記變換動詞的時態。根據我個人觀察:
在使用某些助動詞的情況下-例如「am」,「is」,「are」,「do」,「does」-我們往往會做的比較好,原因可能是這些助動詞的過去時比較容易記住,不需要考慮便可脫口而出。
又或者是使用具有規則變換過去時的動詞時,因為變換形式簡單,我們只需要在動詞結尾添加「ed」,發音規則的變換也相對簡單。例如,「I watched TV」或者「I looked here」。
但是對於某些動詞,其過去時為不規則變換,我們偶爾會忘記使用過去時形式,例如「I eat (ate) dinner just now」或者「He drink (drank) the beer」。
這個問題造成的影響一般情況並不嚴重,因為根據中國人的說話習慣,往往會加上時間時間狀語,因此聽者只會覺得是一個語法錯誤,例如「I run (ran) for 5km this morning」。
另外,除了一般過去時以外,在過去完成時的情況下也較容易犯相同的錯誤。對這個問題的建議除了多說和多練之外,還需要系統的了解動詞的不同時態和用法。
可數名詞複數
第三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可數名詞複數形式。跟以上兩點相同,中文裡名詞不需要考慮單複數形式。如果要表示多於一個,多數情況下我們會加上數詞來修飾名詞,例如「我吃了兩個蘋果」。但是英文中,如果名詞是可數的,則需要考慮單複數問題。
出於相同原因,我們在日常英文口語中,偶爾會忘記這個問題。除此之外,英文中一個名詞是否可數並非完全遵循嚴格的邏輯。例如,在數學中,所有可以跟自然數進行一對一匹配的東西都是可數的。但是英文中的名詞並非完全遵循這個邏輯。例如,頭髮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是可數的,但是在英文中一般會被當做不可數名詞。我們會說「I need to cut my hair」(除非特指某一些頭髮,例如「I have three grey hairs」)。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