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焱 陳婕
在城西天堂軟體園工作的小六算是半個咖啡控,前段時間他發現公司附近新開了一個咖啡館,名叫三分之二。「一名店員,兩三個座位,四五款咖啡,簡簡單單的好喝。」
就在黃龍附近的嘉華國際,一家名為Berobello的咖啡館最近也悄悄開業了,它其實這個網紅品牌的第二家店,事實上,從去年開始,杭州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的網紅咖啡館,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迷你。它們還有一個學名叫「走咖」。
對於喝慣了星巴克、costa等國際連鎖品牌咖啡的杭州人來說,這些零零散散點綴在街頭巷尾的迷你走咖,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
Berobello咖啡館
創業園、小馬路、報亭
甚至菜場裡都藏著咖啡館
西鬥門路是一條小馬路,很窄,雙向兩車道,也不長,從東到西走一圈10來分鐘就夠了,神奇的是,這裡聚集著福地創業園、中天MCC、天堂軟體園、銀江科技產業園、智谷大廈等,一不留神,你就跟創業大咖們做鄰居。小六說的三分之二咖啡館也開在這條神奇的小馬路上。
上午10點,記者來到了這裡,落地窗裡透出白格浴室風裝修,乾淨整潔。沒想到面積那麼小,總共五六個平方,將近一半還留給了吧檯。看得出來所有的設備都是精心挑選過的,顏色也是統一白色風。吧檯的對面有3個座位,說是座位,其實是砌的一些柱子,貼上了瓷磚,打破了中規中矩的座位擺放,高低錯落不佔空間,也顯得有設計感。
吧檯裡,咖啡師小姐姐正在整理。記者注意到,菜單上一共十來種飲品,除了兩款夏日氣泡冷飲,其餘都是咖啡,可以在微信公號上免費註冊會員,美式的會員價15元,最貴的是燕麥拿鐵,29元。
在主城區的小馬路上,更是聚集著不少小咖啡館。Berobello第一家門店開在市中心的孩兒巷。工作日的中午,記者來到這家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老闆剛好在。
進門左手邊是吧檯,右手邊是6個座位。與其說是座位,不如說是坐墊更準確。從菜單來看,Berobello的品類和定價和大部分走咖沒有太大區別,記者點了一杯髒咖,23元,咖啡、牛奶、可可粉在透明杯壁上勾勒出山水畫一般的曲線與色塊,不得不說,喝咖啡也可以是視覺享受。
要說最火的走咖,那必須是密渡橋路上的沙縣了。從門面看,好像和沙縣小吃風格迥異,店內的裝修和門面那塊好似斑駁的三夾板如出一轍,水泥的地面和吧檯。「我們和沙縣小吃沒有任何關係啦,只不過是名字的音譯而已。我們叫section coffee。」老闆笑著說。
巴掌大的地方,沿著牆壁砌了一個水泥墩,上面鋪了木板條,再放上四個墊子,就是座位了。雖然店內並沒有顧客,但吧檯上放著很多空的一升裝的牛奶盒,可以想見當天生意之好。
走咖無孔不入,甚至已經滲透到報亭,甚至菜場中了。
馬市街細細長長,記者由北往南,眼睛還沒看到,鼻子確已經嗅到了——沒錯,就是那誘人的咖啡香,從一個小小的報亭裡滿溢出來,報亭咖啡到了。
報亭咖啡
報亭面向人行道內側開門,所以在馬路上看幾乎認不出來,只有報刊亭側面一張巨大的「菜單」才讓人意識到,原來這裡藏著一家走咖。「我們生意一直都挺好的,來這裡買咖啡的醫生護士特別多。」正說著,就有三位白大褂來點單了。
買完菜,順便帶一杯咖啡,可好?紅石板農貿市場裡,隱藏著一家菜場咖啡Vege Coffee。 小小的店面,被布置得令郎滿目,旁邊就是賣水果和賣熟食的攤位,有一瞬間,好像是穿越了一般。坐在菜場裡,喝一杯姜味蘇打冰美式,這感覺也是滿美妙的。
菜場咖啡
迷你咖啡館到底賺不賺錢?
「一定意義上來說,我們其實是杭州第一家走咖。」 Berobello的老闆告訴記者,這波杭兒風源於去年。當時自己這家店算是最火網紅店之一了。
到了今年,除了新品牌不斷加入外,還有一些走咖已經陸續開出了連鎖店。「除了嘉華國際這一家,我們錢江新城店正在裝修中。」Berobello的老闆說。
西鬥門路上的三分之二其實也是品牌第二家店了。店員小姐姐講話清清柔柔的,她告訴記者,營業時間是早上8點半到下午5點,而這也是不少走咖的營業時間段。「因為門店之只有一名咖啡師,這也是上班族點單最活躍的時間段。」
9個小時的營業時間段,能賣出多少咖啡?
「疫情之前一天200多杯,今年受疫情影響,馬路也在改造,大概一天100來杯。」 Berobello老闆透露。記者在沙縣咖啡看到,從上午開門到下午2點左右,已經用完了50多盒一升裝的鮮牛奶了。一杯拿鐵兩三百毫升,按照一盒一升裝鮮奶可以做4杯咖啡來算,毛估估已經200杯以上了。
一位小咖啡館老闆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從商業模式來說,小咖啡館是行得通的。
首先面積小,房租低,即便在主城區,10平方米左右的咖啡館年租金10萬元左右。其次,人工成本也低。大多數咖啡館店內只需要一名咖啡師,月工資五六千元。
此外,從出品來看,多以拿鐵、摩卡、澳白等奶咖為主,口味比較單一,不需要特別專業的設備,一般就是一臺意式咖啡機。「只要位置選的還行,再加上外賣平臺的輻射,每天能賣100杯就肯定賺錢,當然想要賺更多,就需要開更多家門店。」一位老闆表示。
小咖啡館越來越多的同時,與之相對應的,兩岸咖啡、藍山咖啡館等大型連鎖咖啡館似乎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
在杭州從事咖啡行業十多年、詩夏咖啡創始人樓波音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其中是有多方面原因。「10年前,一名咖啡師的月薪是1200元,現在5200元都未必請得到。」樓波音說,這十年,不光房租上漲,光人力成本的上漲就超過三倍。疫情之後,咖啡豆原材料價格上漲也頗為明顯,所以真正的精品咖啡往往經營壓力很大。此外,線上運營也是傳統大型連鎖咖啡館老闆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沙縣咖啡
沙縣咖啡
沙縣咖啡
杭州人咖啡消費力還有提升空間
這兩年,杭州的咖啡館、咖啡屋越開越多,杭州人是不是已經愛上這種舶來飲品了?杭州人的咖啡消費量在全國又能排到第幾梯隊呢?
「這些年,我發現越來越多杭州人開始愛上咖啡,但在咖啡消費方面,杭州市場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樓波音解釋,一個城市的咖啡消耗量,一定程度上跟收入和文化水平相關。「北歐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咖啡消耗最多的地區,平均每人每年要喝掉1000多杯。在亞洲,喝咖啡最多的是日本人,每人每年大約400杯左右。在中國,上海每人每年喝8杯左右,杭州的這個數字大約是6杯。這個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越來越多的迷你咖啡館、網紅咖啡館走紅,或許跟消費群體的年齡段有關。在杭州,愛喝咖啡或者說有咖啡消費習慣的,多是80後、90後。他們習慣上網、追逐熱點、在朋友圈打卡,「對於咖啡的口味,他們要求的不多,但如果一家咖啡館有顏值、有氛圍,又有網紅大V來背書,那麼,就會有年輕人喜歡去打卡、嘗試。」樓波音認為。
走咖或許是杭兒風,但咖啡依然被看好。隨著95後甚至00後消費群體的崛起,杭州的咖啡氛圍也會越來越濃。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