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捲毛維安
前幾天,一個班上的同學私信我,說她挺困惑,覺得在大學裡一個人也挺自由的,但是總覺得自己沒有一個很貼心的朋友,很孤獨。她一直都不想偽裝,不想有那種刻意拉攏朋友的心態,但是看到有些人三三兩兩也很羨慕:「為什麼他們就能輕而易舉的找到知心朋友呢。」
這樣的困惑,我大一的時候也經歷過。
圖片來自網絡,作者dorothy liang
高中的時候住校三年,對於宿舍生活一直有著很好的印象,女孩子們一起分吃好的,給對方編辮子,互相抽背政治知識點,就像一家人一樣。
大一剛開始的時候宿舍關係還不錯,九月軍訓的時候四個人整天黏在一塊,因為每日的活動除了訓練無他,於是常常一起看電影,購物,吃飯,聊天,非常開心。
隨著十一假期的結束,學校各社團的招新開始,從小積極的我報名了很多團學組織和社團,幸運的通過了所有的面試,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學校社團的事務越來越多,自己也報名參加了很多有趣的活動,於是每天下晚自習後不能和宿舍同學一起回宿舍,我選擇去泡圖書館,看書,寫策劃或者其他。
剛開始的時候都是因為真的忙,後來因為意識到時間的可貴以及自身能力不足,於是有意待在圖書館忙自己的事情。
一段時間過後,發覺宿舍四人之間關係有些微妙,我便意識到自己應該多陪陪她們,於是邀請她們一起去吃飯,去買東西,很想在此融入四人的生活,可是我的心裡接受不了晚自習後無盡的電視劇和遊戲,接受不了沒有計劃的生活和沒有目標的狀態。
我拿著比賽的獎狀回到宿舍,面對三張冷漠的臉,於是我下一次拿到獎盃的時候我在進門前小心放進包裡,隻字不提。
後來大家話越來越少,沉默像是一個黑洞,經常讓我在夜裡失眠。大一寒假的末尾,我寫了長長的信,我說我覺得是我太忙了,應該多陪陪你們,是我自己沒處理好大家的關係。
等來的是兩個人的默認接受和一個人背地裡的冷嘲熱諷。
我一直覺得這樣的關係在消耗著我對於大學人際的好感,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發著全班的作業,甚至不敢看同學們的眼睛。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失敗的人。我造成了這一切。
當有一個傍晚,開門後只有一個舍友在寢室,她準備出門,走之前冷冷的看了一眼整理東西的我。「啪」的一聲把燈關掉,然後匆匆跑開。
我一個人在黑暗中愣住了,在此之前,我幾乎沒有和誰吵過架,鬧矛盾也很少,可是我能感覺到對方對我的感覺在黑暗裡膨脹,於是她直接關上了燈。
奇怪的是,我並沒有很氣憤。我默默打開燈。內心的一個盲區也忽然豁然開朗了。
我沒有錯,她們也沒有錯(惡意關燈那件事倒是素質問題),錯的是大家的選擇不一樣,所以不可能回到過去了,也沒什麼必要。
我的心告訴我,不應該將就自己去符合他人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我們來自不同地方,有著各自不為人知的過去。因此我們的價值觀並不能忍受任何一種苟同。
不合群是一回事,不將就是另一回事。
我認為所有的結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不管好的壞的,都是我們的選擇經過時間發酵出來的結果。
從那之後,我不再為這份吃力不討好的關係糾結難受,我認為只要做好自己,並且維持基本的尊重就可以了。
後來我擁有了很多合拍的朋友,我們大部分時間各自忙碌,閒暇的時候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朋友間的最好狀態,應該就像戀人間的最好狀態一樣:是給予對方足夠自我獨處和提高的時間與空間,然後在忙碌過後,共同分享進步的欣喜。
還記得上學期經常在圖書館裡遇見一個同院的女孩子,總是素麵朝天,抱著一大摞雅思複習課本孓孓獨行,臉上帶著淡漠的表情,我幾乎沒看過她和其他人一起走過。
「應該是個比較嚴肅內向的女生吧」我在心裡想著。
我其實是認識她的,一次是在去年的英語表演賽上,我們是競爭對手,她演的是《破產姐妹》裡的MAX,要不是在臺上,我真的不知道個子小小的,平時風塵僕僕的她能夠說如此流利而有表現力的美語,聲音清澈而響亮,唱起歌來也讓人驚豔。雖然比賽結果我略勝一籌,但我打心眼裡覺得她比我更棒。
還有一次是在學校的轉專業考試上,那次她忽然穿了一條很美的白裙子,和平時簡單休閒的風格很不相符,從她嘴唇的粉色唇彩和頭上細細密密的汗珠,我知道,她一定是拼盡全力的。
結果很意外,我以為總是靠第一名的她可以順利轉走,沒想到結果出來會讓人惋惜。早就聽說她想換一個更喜歡的專業,她是那麼的努力,但是事與願違。
後來她更加沉默,我常常看見她在自習室裡啃麵包背單詞,一個人抱著一大摞書在路燈下身影單薄。她雖然總是一個人,可是我覺得她的努力和認真抵得過千軍萬馬。
後來她出國了,聽她的舍友說她過得很好,她很喜歡現在的生活。
我打心眼裡為她感到高興,因為她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女孩子,為自己的未來做出選擇並且一直努力。
她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我常常是圖書館最後走的那幾個人之一,我知道各個書庫和教室的關燈與開門時間,我並不覺得自己的努力多麼了不起,並不是想炫耀我在圖書館看書這件事情好像多麼酷,而是,在一個安靜的地方,一個人可以沉浸下來。擁有與自己獨處的時間,成為他(她)自己。
我不喜歡人們為「孤獨」賦予的任何貶義的情愫,也無好感於那種「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之類的自我安慰。在大學裡,孤獨是一種常態,它並不是一種被動的結果,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是對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一種尊重與堅持。
我很滿意如今忙碌卻充實,充滿刺激挑戰的生活。有時候累到想哭,但是仍然真真切切的感到自己在活著,在向上拔節。我有很多知心而能力相當的朋友,有自己網絡電臺,有簡書上有自己的小小寫作平臺,有一些閒暇的屬於自己的時間。我能夠在每天早上起來,收到來自陌生人的祝福和困惑,我很開心我能夠為他們解決一些小問題,成為他們口中的「讓人感到心安的維安」。
如今,我還是常常一個人去上課,去泡圖書館,去操場聽歌跑步。但我也常常在周末和朋友去拍照,看電影,去花樹下喝梅子酒,我們開懷大笑,仿佛是許久未見的老朋友。
每次從深夜的圖書館出來,我一個人走在乍暖還寒的風中,貪婪地吸著那冰涼而清澈的空氣,享受著那讓我清醒,也讓我自由的冷。一個人的時候會更加清醒,擊倒盲目傾向。我一直以為所謂的富足從來都是來自內心。
我依然爛俗地愛著劉瑜的這句:
「人要讓自己活得像一隻軍隊,對自己的大腦和心靈招兵買馬。」
我感激這份孤獨讓我在這嘈雜熱鬧光怪陸離的大學海洋裡開闢了自己安靜平和的一席之地。我把自己置身於這個叫做「我」的孤獨小島上,仰望漫天星光,感受世間萬物令人沉醉的美。
我很感謝我給了自己選擇的權利,因此我有機會選擇躍進那洶湧的人海中去劈波斬浪,也有著私人的休憩之所。
這是我的生活常態,我是自己的國王,也是自己的臣民,我為自己頒布準則和標準,也對自己投以深深的信仰與服從。
在大學,孤獨是一種常態,我愛著這種狀態,感到既深刻,又自由。
加油❤
北京的粉絲們,
點擊「閱讀原文」或者回復關鍵詞「高爾夫」來領取福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