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位爸爸曬出自己跟四歲兒子的對話。
爸爸:你知道出生前你在哪裡嗎?
兒子:我知道,我在媽媽肚子裡面。
爸爸:在媽媽肚子裡面,你有什麼感覺啊?
兒子:我感覺到了溫暖。
爸爸:你在媽媽肚子裡,每天都做什麼啊?
兒子:我不是遊泳就是睡覺。
爸爸:你能聽到什麼嗎?
兒子:聽到爸爸給我講故事。
爸爸聽到兒子的話,竟然感動的流出了眼淚。原來,自己在胎教中做過的事情,都藏在兒子的記憶中,早知道這樣,更應該重視胎教才對。
胎兒有宮內記憶嗎?
這是科學家一直在研究也是一直在爭論的問題。曾經有各種各樣的實驗圍繞這個主題進行。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產科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新生兒大哭的時候,在他們周圍播放母親子宮血流及心臟搏動聲音的錄音,很快,嬰兒會平靜下來,情緒平穩地進食和睡覺。科學家認為:這種聲音是胎兒熟悉的,他們在母親子宮內能天天聽到。孩子出生後,再次聽到這種聲音能安撫他們。
鋼琴家魯賓斯緹被很多人稱為天才,因為對一些從未聽過的曲子,他都能不看樂譜,也能毫無差錯的演奏出來。
魯賓斯緹說,其實這些曲子對他來說並不是陌生的,因為他母親在懷孕時曾經反覆彈奏過這些樂曲。他的大腦中對這些譜子早已經非常熟悉。
胎兒的宮內記憶正式被平常人所知,是緣於日本婦產醫生池川明的著作《在雲彩上看到媽媽時》和《媽媽,我是為你而來的》。書裡有很多實例,證明孩子對他們出生前的事情也和熟悉,這些例子表面看起來很神奇,其實就是由於胎兒有「宮內記憶」。
池川明醫生曾經對對年齡平均4歲的1,620名幼兒進行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33%的幼兒對出生前的事情有記憶,還有21%的孩子能記住自己誕生的過程。
這個說法也已經得到科學界的認可。
胎兒的大腦從懷孕第四個月,偶爾開始有記憶痕跡,六個月開始聽到聲音,8個月開始聽到外面的聲音,這個時候,隨著視力和大腦的發育,胎兒的記憶能力越來越強。
因此,準父母給孩子做胎教,4-6個月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
胎教可以這樣做
1、音樂胎教
音樂胎教從4個月可以陸續開始,但是由於這個階段胎兒的耳蝸發育尚未完成,十分脆弱,內耳基底膜上面的短纖維也很嬌嫩,所以分貝要控制在60分貝以下,否則分貝太高容易影響孩子聽力發育。
音樂胎教每天15-30分鐘即可,每天可以早中晚三次。時間久了,會讓胎兒產生疲憊,或者由於太過熟悉而自動過濾掉背景音樂,失去了音樂胎教的作用。
2、情緒胎教
周成王是一位明君。從育兒角度出發,跟媽媽邑姜給他良好的胎教分不開。
在《大戴禮記·保傅》中記載:"周后妃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懷孕期間,邑姜站立時候腳不會踮起來,坐立的時候身子不會傾斜,跟人太好的時候態度和藹,生氣也不會口出惡言。
可見,周成王的母親邑姜對孕期的行為、情緒都控制的十分完善,就是為了穩定自己的情緒,給胎兒一個健康的發育環境。
當代社會,我們常常聽很多媽媽說,我懷孕的時候常常生氣,導致孩子情緒不穩定,控制不了自己。
這就是孕媽要做情緒胎教的重要性。
3、語言胎教
語言胎教要由父母二人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媽媽的聲波是高頻 ,爸爸的聲波是中低頻,這樣能從不同方面刺激胎兒大腦的發育。所以準爸爸千萬別以為跟孩子講故事聊天僅僅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
父母可以跟孩子講述故事,詩歌,童話,但是一定要用簡單的語言,像剛開始教孩子說話那樣。這樣有助於胎兒神經迴路形成,激發大腦發育。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套書,爸爸媽媽同時能用的《睡前胎教故事-準爸爸+準媽媽》2冊。
這套書把準爸爸和準媽媽的語言胎教的內容分開編寫,讓各自用自己的低中頻和高頻去給孩子講故事。內容和音頻匹配,孩子更容易接受。
這套書一共兩本,一本是爸爸用的,一本是媽媽用的。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刺激胎兒大腦的發育,還能解決準爸爸不參加胎教的問題。父母兩個人進度保持一致,胎兒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