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字的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含義。比如「男」和「女」,一個比喻為田地裡勞動的男子,而一個則又比喻為田間修繕的女人。
不僅如此,生活中還有很多意義深刻的漢字,有的具有一定寓意,來形容某一類人;有的是說明某些人生至理,形成一個人的處世哲學。
然而一個人的生活的好壞又取決於什麼呢?當然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好,可也不得否認生活中也確實會有不好的事情出現,而這個時候對「道「的理解深度就決定了一個人生活的質量。
那麼何謂道呢?
在中庸看來,道之所以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在現在生活中,無論是聰明人的人還是愚笨的人,對「道」的理解都不夠,就好比我們每天都知道吃飯,但是真正品其味道的卻沒有幾個。對待一件事情,不是做得過火就是做得不夠。
有的人會問,這不就是度的含義麼?其實不然,這只是「道」的表面含義,所謂:曾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即要擅於在長短之間找到合適的切入點。
在《道德經》開篇有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不是永恆的、真正的道。既然表面意思的道可以用「度」來表達,那麼也並不是其背後的本意。
然而真正的道是一種遇到任何事物所產生的內心平靜。比如當一個人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之前,心中仍然平靜淡然。即使表現出來,態度也是符合人之常情、有節度的。
而這一點又與中庸裡的「中和」二字不謀而和,即面對任何事物所表現出的內心平靜,也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態度,如果每個人都能把握這個境界,那麼也就能心平氣和地處理任何事。
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講究一個「道」字,這也是其發展的規律。而對「道」的理解深度也決定了一個人生活的層次。
若是看到淺層面的度,那麼便會理智地處理問題,最起碼不衝動。若看到深層次的中和,那麼就會有一種超然的態度遵循自然法則,講究事物發展的因果,冷靜思考,這便是道的更高層面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