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5月25日電(記者 高原 學生記者 萬寧寧)5月24日上午,清華大學召開北京市教學成果獎獲獎代表座談會,校黨委書記陳旭、副校長兼教務長楊斌與獲獎教師結合學校第25次教育工作討論會的主題,聚焦如何在教學活動中有效落實「三位一體」教育理念展開深入探討。會議由副教務長、教務處處長彭剛主持。黨辦校辦主任向波濤、政策研究室主任張佐、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覃川參加座談。
陳旭在座談會上講話 記者 張帆 攝
陳旭首先代表學校對北京市教學成果獎獲獎教師表示祝賀與感謝,對教師們在教書育人中體現出的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表示肯定。
圍繞如何在教學活動中有效落實「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陳旭指出,一是要發揮教學活動主渠道作用。大學最根本的任務是人才培養,要正確認識「三位一體」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者相互促進的關係,價值塑造不是空中樓閣,必須建立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基礎上。要以教學活動為抓手和落腳點,堅持高標準和嚴要求,加強時代感和互動性,不斷促進比較與交流,在豐富的教學實踐中有效落實「三位一體」育人理念。二是要發揮任課教師主力軍作用。廣大一線教師是實現「三位一體」教育理念最核心的主力軍,教師們要不斷提升個人的業務水平與品德修養,敢於在教風、學風上從嚴要求,努力成為習近平總書記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所提出的「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通過每位教師的工作狀態、生活態度和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三是要發揮育人體系全方位作用。在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穿其中,努力建設高水平育人體系,為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撐保障。
陳旭進一步提出,要以學校第25次教育工作討論會為契機,深刻闡述「三位一體」教育理念的內涵並在教師中進一步形成共識,使其內化為每一位教師的教育理念並自覺踐行;要不斷創新和改進工作方法,集智聚力,開展好教師培訓和各方面保障工作;要發揮各個院系和教學單位的主觀能動性,圍繞「三位一體」育人理念進一步展開專題研討、發掘典型、創新舉措、取得實效。
楊斌在座談中表示,這次北京市教學成果獎的評比周期恰好與第24次教育工作討論會的周期吻合,很多獲獎成果直接體現了在第24次教育工作討論會上提出的「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楊斌簡單回顧了「三位一體」育人理念提出的背景後表示,「三位一體」育人理念與清華大學一以貫之的辦學傳統一脈相承,充分體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乾糧與獵槍」教學理論等清華大學在不同發展時期的人才培養理念。楊斌認為,「三位一體」育人理念具有全息性的特點,要具體落實在每一位老師、每一門課程、每一個課堂,每一次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之中,生動具體地貫穿於課程、實踐與教材之中,「三位一體」不僅體現在學術內容,更體現在教師授課及日常相處過程中帶給學生的影響和啟發。
參會教師圍繞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落實「三位一體」育人理念暢談感受 記者 張帆 攝
座談會上,訓練中心教授李雙壽、學生處講師邴浩、體育部教授趙青、物理系副教授王合英、計算機系研究員張悠慧、機械系教授田凌、電子系副教授谷源濤、土木系教授方東平、水利系教授張丙印、建築學院副教授王英、人文學院教授聖凱等11位來自不同院系及部處的獲獎教師代表結合各具特色的教學成果進行了分享。與會教師先後就創新創業教育、課外創新人才培養、全方位體育教育體系、創新型實驗教學、精品教材建設、課程體系改革、國際化人才培養、聯合畢業設計、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等教學成果進行了討論,共同探討「三位一體」育人理念如何更好地有效落實。
座談會現場 記者 張帆 攝
在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清華大學共有43項成果獲得獎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19項、二等獎23項,充分體現了學校綜合改革及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以來取得的成果,以及「三位一體」人才培養理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豐富而全面的體現。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每四年評選一次,成果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三類。 本次評選出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619 項,其中特等獎 9 項,一等獎 256 項,二等獎 354 項。
■如何有效落實「三位一體」教育理念?他們如是說
成果名稱:「三位一體、三創融合、開放共享」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和平臺的創建
成果完成人:楊斌、史宗愷、孫宏斌、邴浩、李雙壽、 付志勇、餘瀟瀟、顧學雍、楊建新、鄧焱
訓練中心主任李雙壽:創新創業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是樹立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的有力「抓手」。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就必須徹底轉變原有的教學模式,革新課程組織方式和內容體系,為學生降低創新創業「門檻」,當好他們的「教練」,為他們提供有效支持。我們一方面要「頂天」,圍繞「智能製造」和「中國製造2025」的時代背景,聚合相關前沿技術和產業資源,打造跨學科、開放性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另一方面也要「立地」,圍繞產業和教育技術發展做好教學研究和課程建設,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
成果名稱:構建全程、全方位因材施教的課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成果完成人:史宗愷、過勇、邴浩、孫宏斌、劉宇
校團委書記 邴浩:十多年來,在構建全程、全方位因材施教的課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致力於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資源支持,更重要的是把「價值塑造」嵌入課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全過程,鼓勵同學們紮根中國土壤學術創新研究,加強跨學科的團隊合作,培養自己挑戰未知的勇氣、學術自信和自覺,激發自主成長的持續動力。教師的使命感、尊嚴感與學生的內生力、自主性有機結合,這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最重要的動力。
成果名稱:「育人至上 體魄與人格並重」——全方位體育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成果完成人:劉波、馬新東、趙青、劉靜民、胡凱
體育部教授 趙青:基於對清華體育的深刻認識,我們提出了「育人至上,體魄與人格 並重」的體育教育觀,強化「引導」和「督促」兩條主線,採取了一系列創新舉措,並通過「4+2+2」的教學模式、堅持長跑傳統、提出「無體育,不清華」的理念,來實現清華體育教育的目標。「清華的操場就是清華的課堂」,對清華學生來說,在百餘年的體育傳統薰陶下,體育已經成為學習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為「三位一體」育人理念的一個落腳點。
成果名稱:自由實驗 樂學創新的研究型近代物理實驗教學
成果完成人:王合英、孫文博、陳宜保、張慧雲、陳宏、侯清潤、茅衛紅、張留碗
物理系副教授 王合英:實驗課堂像舞臺,而學生是演員。以前老師的角色像編導,寫好劇本指揮學生怎麼做、做哪些內容,規定學生在指定時間完成實驗內容。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培養學生好的實驗習慣,但很難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的「自由實驗」課實行全天開放、內容開放、項目開放,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實驗項目,鼓勵同學們自主探究,培養堅忍不拔、永不言敗的精神,相信這對他們將受益終身。
成果名稱:面向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改革
成果完成人:劉衛東、向勇、李山山、張悠慧、王生原
計算機系研究員 張悠慧:計算機系統是計算機軟體的基礎,近十幾年來,我們國家在IT,尤其網際網路領域的人才培養做得非常好,但是人才培養內容方面仍存在不平衡的現象,對於具體掌握計算機系統的人才仍存在欠缺。因此,我們在課程價值塑造方面清楚地定義為培養具備有計算機系統能力、國家短缺的高素質人才。清華人要有責任和能力接受挑戰。在具體的課程中,我們圍繞如何能體現系統能力的關鍵點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同時要讓學生清楚認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在整個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中的定位,明確目標,激發學生的使命與熱情。
成果名稱:為精品課程夯實基礎——《 機械製圖》精品教材建設
成果完成人:田凌、馮涓、 許紀旻、楊小慶
機械系教授田凌:教書育人和「三位一體」為什麼覺得親切?我今年正好從教30年,剛參加工作時,老教師告訴我們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在清華從教的這30年,我一直覺得在教書育人的環境中成長。教書育人應該要融合在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而不是生硬地提出一些要求說你必須講什麼,這也是學生最期待的。老師個人的進步與成長對於「三位一體」的有效落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對於學生的影響是「此處無聲勝有聲」。
成果名稱:信號與系統(第三版)系列教材建設(教材)
成果完成人:鄭君裡、谷源濤、應啟珩、楊為理
電子系副教授 谷源濤:在授課和撰寫教材的活動中,要把價值塑造不斷具體化,加強對學生自信、自強精神的塑造。在知識培養方面,堅持興趣引領、大道至簡的培養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和科研興趣,設計富有挑戰性和時代氣息的課程環節,激發學生潛力。
成果名稱:構建土木工程國際化培養體系 造就國際工程建設領軍人才
成果完成人:方東平、馮鵬、李萌、廖彬超、李小冬、石永久、郭紅領、王強、劉洪玉、陸化普、 吳建平、施剛、紀曉東、陸新徵、Roger Flanagan、楊贊、李楠、鄭思齊、劉方
土木系教授 方東平:學校的國際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文化碰撞和交融的過程,這個過程對價值塑造同樣非常重要。在價值塑造上,課堂教學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們應該樹立全校育人和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概念,要讓學生在學校時就培養起良好的理想信念。
成果名稱:打造精品資源 搭建交流平臺 發揮土力學精品課程的示範引領作用
成果完成人:張丙印、於玉貞、張建紅、張建民、介玉新、胡黎明、呂禾、孫遜
土木水利學院教授 張丙印:土力學課程在清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課程組的每位老師擁有一致共識,便是將教書育人放在首位。多年來,課程形成了注重精講多練、注重能力培養、面向工程實踐、面向一流水準的內容體系和教學理念,強調對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注重在線教學功能的開發,積極創造平臺分享教學資源與經驗,希望能為國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貢獻力量。
成果名稱:以多校聯合畢業設計為平臺 提高城鄉規劃學本科畢業設計教學質量的實踐與探索
成果完成人:吳唯佳、王英、黃鶴、劉宛、劉佳燕、唐燕、陳宇琳、孫詩萌、郭璐、周政旭、袁琳
建築學院副教授 王英:多校聯合進行畢業設計的方式既能讓教師、學生從中都有所收穫,也是清華城鄉規劃學面向業界的一扇窗口。清華的學生平臺高、視野廣,思維活躍,通過加強專業教育環節上有針對性的培養,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責任感與使命感。
成果名稱:哲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融合
成果完成人:王曉朝、黃裕生、聖凱、朱東華
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 聖凱:就「三位一體」培養模式而言,哲學的一大功能便是價值塑造,其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及創新性訓練非常重要。在深入推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過程中,教師既是付出者,也是收穫者,很高興看到有越來越多的理工科學生對哲學的興趣日漸增加。多年來,人文社科領域的老師們在促進文理相長和通專融合、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多樣嘗試,就是希望能將文理滲透的風格融入到師生的行動和氣質中,築就堅實的人生基礎。
(摘編整理:高原 程曦 曲田 張睿)
圖片設計:劉一璇 編輯:高原 程曦 曲田 徐靜 審核:清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