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網上一篇文章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文章講述了他在讀研究生期間所面對的壓力,最終由於自身沒能抗住來自外界的壓力,而引發的一系列讓人惋惜的結局,願他一路走好,願天堂沒有壓力。
該研究生實驗室照片
研究生壓力大自殺事情每年都有發生,沒有讀過研究生的同學可能永遠不知道讀研有多辛苦,論文多難寫,遇到讓人頭痛的導師多難應付,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居然選擇了讀研的這條路,就要堅持下去,即使堅持不下去,也要為身後的關心你的人著想,也要好好的活下去,世界是美好的。
那麼就這一事件,昌鴻老師有話要說,也希望大家可以把這篇文章轉發出去,讓大學生學習,但我們面對壓力的時候該怎麼去應對。
該研究生文章部分截圖
當大學生面對壓力和挫折時, 容易產生緊張、焦慮和消極情緒, 甚至會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後果, 因此培養大學生的抗壓耐挫能力, 引領大學生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將從產生的原因以及應對方法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一、大學生心理壓力和挫折情緒產生的原因
(一) 主觀原因
1.自我認知有的大學生人生閱歷豐富, 性格成熟, 他們遇到壓力和挫折時能夠坦然面對, 並將其看作是激發自身進步的動力;而有的大學生自我認知有偏差, 好高騖遠, 他們在面對壓力和挫折時會有灰心喪氣之舉。
2.生理狀況與生俱來的生理缺陷容易使其產生心理壓力和挫折情緒, 有些學生則是過分在意自己的外觀形象, 不滿意自己的某個部位, 不滿意自己的高矮胖瘦, 造成負面心理情緒。
3.個人經歷一個人的成長生活經歷也能決定在面對壓力和挫折時的承受能力。有些大學生過去經常遇到不順心的事, 經常承受壓力和挫折, 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強。相反, 有些大學生從小就被捧在手心, 習慣於順境生活, 一旦遇到突發狀況就難以承受壓力和挫折, 個人經歷的巨大落差會造成其難以釋懷自己的負面情緒。
4.矛盾心理大學生在成長生活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左右為難、難以抉擇的事情, 從而產生矛盾心理, 無法擺脫內心困境, 例如想鍛鍊又怕耽誤學習時間、想補習功課又怕花錢、想減肥又抵擋不住美食的誘惑等。自己既定的目標總會受到其它因素的阻礙而得不到滿足, 造成矛盾心理, 給自己製造壓力。
(二) 客觀原因
1.家庭因素目前我國大學生處於「90後」的年齡段, 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其寵愛有加, 鮮有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直面過壓力與挫折。家長在教育方面也主要是關心孩子學習成績的分數, 而不是性格培養、心理健康, 導致這些在順境中生活的溫室花朵難以承受社會的風雨。
2.學校因素絕大多數高校裡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相差較大, 教師深入學生日常生活中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機會也很少, 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與變化。一些面對壓力與挫折的學生困在負面情緒當中, 沒有及時得到開解, 從而走向下坡路。
3.社會因素大學期間, 對求職就業問題思慮不周全, 有的學生好高騖遠, 沒有審時度勢, 而去選擇一些超出能力範圍的工作, 造成求職受挫。還有些大學生在初入社會時沒有及時轉變身份, 不能適應社會新環境。職場中如何與同事相處、如何快速融入工作圈等問題也會給大學生帶來巨大壓力。
4.不可抗力因素不可抗力因素是指大學生受到一些人力無法預料、避免和克服的客觀情況造成的壓力與挫折, 例如親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災害或交通意外等。
實驗室照片
二、提高大學生抗壓耐挫能力的對策
(一) 構建合理的認知過程
人的認知能力與人的認識過程是密切相關的, 大學生既要構建合理的主觀認識, 如認識自己、客觀的自我評價;又要構建合理的客觀認識, 如認識周圍環境事物、構建良好人際關係等。接受自己的外貌與性格, 敢於承認錯誤, 改正自己的短處, 懂得適度宣洩情緒或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服務。
學會強大
(二) 樹立正確的思維模式
1.保持積極樂觀的處事心態面對困境、壓力與挫折時, 鼓勵大學生選擇保持積極樂觀的處事態度是成功的關鍵, 相反, 若是選擇絕望或頹廢則只會讓事態惡化, 影響身心健康。
2.認識挫折的普遍性和兩面性挫折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它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挫折也是人生經歷的一部分。同時挫折也具有兩面性, 它對人即可產生積極的影響, 又能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要讓學生有心理準備, 對挫折的消極影響做到因勢利導, 轉化為積極的動力。
3.學會感恩與寬容常懷感恩與寬容之心的大學生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遇事也會主動朝著積極的一面去分析和思考, 採取適當的態度與行為反應, 有助於身心和人格的健康發展。
(三) 培養正確的行為模式
習慣具有穩定性, 一旦形成了習慣, 就會引導和控制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若是能夠讓大學生在面對任何壓力與挫折時首先想到的是積極的一面, 採取積極的行動解決問題, 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慣, 那麼以後在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也能習慣地從積極角度著手處理, 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抗壓耐挫能力。
(四) 增設提升大學生個人素養相關教育活動
1.重視培養大學生抗壓耐挫能力相關課程教學活動。高校應組建師資隊伍, 開設提高大學生抗壓耐挫能力的相關課程。讓學生掌握面對壓力與挫折時應保持的正確思維與行為。
2.增加提升大學生個人素養相關校園公益講座。高校可以通過真實的案例教學和講座培訓, 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排解學生的壓力, 提高學生的挫折承受力, 幫助學生的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
3.組織大學生定期參加素質拓展訓練。學生通過素質拓展訓練提高其自身的心理素質, 激發和培養樂觀的心態和堅強的意志, 增強抗壓耐挫能力, 磨鍊永不言敗的意志品質。
學會抗壓活動
(五) 開設心理諮詢服務中心
開設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不僅是學生宣洩情緒、被指點迷津的突破口, 也是高校進行政治思想工作的新通道, 一個人若是心理健康, 那麼其政治思想也一定很端正, 兩項工作相輔相成。
(六) 合理歸因, 建立心理防禦機制
大學生在遇到壓力與挫折時要學會合理歸因, 要能夠有所擔當。學會建立心理防禦機制, 在壓力與挫折來襲時能夠自覺規避內心產生的緊張不安憤怒等情緒, 要學會冷靜沉著, 學會寬容與忍耐, 學會平衡和穩定心靜, 積極樂觀處事。
(七) 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高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並多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讓學生提早接觸社會, 對社會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有心理準備, 減少新環境下工作壓力和挫折所帶來的不良情緒。
(八) 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
高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心理健康問卷調查、抗壓耐挫小技巧等活動來及時了解當下大學生普遍性的心理動態, 通過微課等信息化教學手段來宣傳一些排解內心壓力、解決困境的小故事和小技巧。
(九)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互結合
校方在學生發生心理問題時, 及時與家長溝通, 合力解決問題。家長要懂得鍛鍊孩子的獨立生活、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要過分溺愛, 及時發現孩子的內心世界變化, 給予積極正確的引導, 形成健康人格。
大學生的抗壓耐挫能力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需要學校、家庭、個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經過長時間的指導、反覆的歷練, 從而逐步獲得提高。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的中堅力量, 肩負偉大的中國夢和祖國的繁榮富強, 培養大學生的抗壓耐挫能力, 引領大學生的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的意義重大而深遠。
希望大家可以隨手轉發出去,讓更多的人學習,加油,加油,加油。